• 我的订阅
  • 人文

清朝官员杜凤治,为什么被称为“凤毛麟”?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31 17:43:00 来源:戏说三国

古代的小说戏文里,包拯断案如神、执法如山,是深受人民爱戴的“包青天”。但在古代官场,“青天大老爷”实属凤毛麟角,“葫芦僧判葫芦案”才是官场常态。晚清官员杜凤治在广东为官十几年,留下370多万字的日记,其中就有大量“判葫芦案”的记载,堪称一部纪实版的“官场现形记”。

8月14日,第十八场“岭南文化新讲”在广州楠枫书院举行,《杜凤治日记》点校者、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邱捷以“《杜凤治日记》里的办案故事”为题,分享自己对日记中办案记录的研究成果。该书的责任编辑张贤明也来到现场,与邱捷教授展开对谈。

清朝官员杜凤治,为什么被称为“凤毛麟”?

“《杜凤治日记》里的办案故事”分享会现场,座无虚席。

据介绍,《杜凤治日记》点校本2021年出版以来,受到各界一致好评,荣获全国古籍出版社年度百佳图书一等奖,两年时间里已两次重印,显示了这部书的巨大价值。

《杜凤治日记》点校本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

违法判案成为官场常态

邱捷教授指出,在清代,州县官集行政、司法权于一身,相当于县长、全部县局长、县法院院长兼唯一法官、主任法医等职务一肩挑。州县官有权审结“自理”案件(即民事案件和轻微刑案),稍为重大的案件只有初审的权责,需拟定“看语”后上报上级定夺。

清代州县官办案时限有严格规定,寻常命案限一个月,自理案件限20日,超过期限就要受处分甚至免职。这种规定完全脱离实际,在今天都不容易,何况古代。既然人人都做不到,那自然就无人在意法律了。因此,当时州县官办案时最常见的应对办法就是“借盗销案”,让某案的案犯承担其他多个案件的罪责,或者瞒报少报,重案轻报等。

清朝对司法文书的要求非常苛刻,州县上报的司法文书,往往被上级百般挑剔。同治七年,署理按察使蒋超伯挑剔杜凤治上报文书中没有分清“抢”和“劫”,借此敲诈了杜凤治很多银两。

但州县官看似受到很多法律约束,另一方面,他们又经常违法办案。在杜凤治的日记里,几乎没有一个案子是依法办的。

比如罚金。清朝法律没有规定罚金,但杜凤治对罚金情有独钟,对于没有后台的土财主,一开口就是罚一千两几百两,无须任何法律依据。清朝州县财政公私不分,这些罚金很多都进了州县官自己的口袋。

又如刑讯。清律允许刑讯,但对刑具的种类、形状、重量以及刑讯对象都有严格规定。杜凤治经常违法进行刑讯逼供,不仅对疑犯,也对证人、知情人等。他曾用酷刑打死3个盗匪疑犯,最后伪造口供,上报病死了事。

再如拘禁。清律当中徒刑最高是3年,但杜凤治关人完全没有谱。他曾把一个疑犯关了14年,一人被控偷牛关了7年。证人乃至苦主也逃不掉,有个证人被关了10年,有个受害人家属被关押数月,最后只说是忘记放了。一关一放,都是牟利的机会。

还有死刑。清律规定,州县官并无判处死刑的权力,必须层层上报,当时全广东每年按正常程序判死刑的案犯不超过几十人。但据杜凤治记载,仅广州一地,他每年监斩的疑犯就数以千计。这种绕过法律程序的做法在晚清非常普遍,各级官员皆是如此。原来层层上报案件时,每一级都要“吃拿卡要”,层层打点下来,一个死刑案要费银几百两。对地方官而言,绕开法律“就地处决”才省钱省力。

清朝官员杜凤治,为什么被称为“凤毛麟”?

邱捷教授以《杜凤治日记》里的真实案例说明,违法判案成为晚清官场常态。

杜凤治虽谋私利,但人性未泯

杜凤治是浙江山阴人,举人出身,1866年至1880年在广东任职,历任广宁、四会、南海知县及罗定州知州。他头脑很聪明,忠于朝廷、信奉纲常伦理,天生是当官的料。清朝的制度设计导致“无官不贪”,杜凤治也不例外,在粤期间赚了四五万两白银,按金价估算约值今天3500万元。在邱捷教授看来,杜凤治不可能真正爱民,但他也有人性的一面,对穷苦人有一定的同情。在晚清,杜凤治可算是一个正常的、有代表性的地方官员。“杜凤治的道德不算坏,但又经常不顾事实、违法办案。这其中除了客观条件,杜凤治的主观因素也值得关注。这些在《杜凤治日记》中多有体现。”

邱捷教授认为,首先,维护自身利益肯定是放在首位的。州县官办案,缺少编制,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现实利益成为首要考虑。办案可以给州县官带来额外收入,但也有可能要上下打点,增加支出,因此时时要做“成本核算”。还有是否让上司弹劾或有看法,是否给自己带来麻烦,这些杜凤治都会通盘斟酌,找出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如果不顾事实、违反法律的做法对自己更有利,又不至于有后果,他就会果断把事实和法律抛诸脑后。

其次是官僚阶层的群体利益。杜凤治几次遇到求平反的冤案,但他很清楚一旦翻案,前面办案的官员就会受到追究,因此他明知是冤案也坚决不平反。知县齐同浩是杜凤治的官场对头,齐同浩儿子与仆妇有染,后来仆妇自杀。但杜凤治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按官官相护的官场规则,设法改动口供,摆平苦主。这事果然为杜凤治赢得了官员群体的好评。

还有维护士绅阶层的利益。西关大绅梁肇晋之妻的轿子被人碰坏,本不是什么大事,杜凤治却把当事人判了“永远监禁”。其实清律中并无“永远监禁”的刑罚,杜凤治枉法判决,就是为了与豪门大族搞好关系。

清代把老百姓爱打官司称作“健讼”,帮别人打官司称作“扛讼”,杜凤治对此常常予以打压,既为减少讼案,更为维护官僚阶层的权威。遇到能说会道的当事人,哪怕是受害一方,也要让他吃点苦头。帮人打官司的“讼棍”更是要予以惩处。如罗定人欧临昌之女被人抢婚,杜凤治将抢婚者从宽惩处,也未判决赔偿。欧临昌作为苦主,不满判决提起上诉,反被杜凤治拘押、打三百大板,逼其供出教唆的“讼棍”。

大事化小也是常见的做法。大案多毕竟有碍官声,如果榨不出油水,还要杜凤治自掏腰包解决经费。因此他会通过瞒报、轻报等手段,或让族绅、局绅私下处理,使案件不进入司法程序。其中可能也有同情穷苦人的心理,他日记里说,“衙门官司不可沾着,一沾即可破家。”有时遇到当事人是穷人,他会自掏腰包补贴当事人,以求尽快了结。

总而言之,从一部《杜凤治日记》可以看出,由于政治、社会环境腐败,制度设计弊病丛生,地方司法资源不足等种种原因,清朝地方官员对于维护正义既无能力,更无动机。清朝不仅没有近代标准的司法公正,即使以清朝法律为标准,也毫无法治可言。一个细节是,370万字的日记里,竟无一个文官因贪赃枉法而受到追究。

清朝官员杜凤治,为什么被称为“凤毛麟”?

邱捷教授指出,370万字的日记里,竟无一名文官因贪赃枉法而受到追究。

《杜凤治日记》点校本的出版价值

《杜凤治日记》是存世清朝州县官日记中分量最大的一部,且毫不隐讳,有闻必录。它的点校出版,对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清朝官员杜凤治,为什么被称为“凤毛麟”?

《杜凤治日记》原稿封面。

以往对清代法制史的研究成果很多,但都偏重于论述官员们“如何办案”,对于“为何如此办案”,由于缺乏可信史料,做深入分析的不多。同时,以往更重视对档案、公牍的研究,这些官方文书经过重重修饰,同实际情况难免有所差异。

而《杜凤治日记》由于日记的私密性,更能反映晚清司法的原貌。日记中记录了办案时的观察、疑问、分析、判断以及处置的理由,真实记录了自己不顾案情、违法办案时的种种考量。官员在审案判案中经常会任性妄为,但过后往往又要千方百计收拾摊子。这些内容在其他史料中是比较罕见的。

对于研究晚清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研究广东地方史、岭南文化等,《杜凤治日记》也有很高的价值。杜凤治作为浙江人,在文化上很有优越感,看不起广东人。他批评广东士绅“重财货”“轻廉耻”,不安本分,民风彪悍。他不止一次写道,广东将来会成为“天下大乱”的策源地。

但用《杜凤治日记》开展研究,在以往实属不易。日记原稿在中山大学存放了半个多世纪,2007年曾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这期间虽有学者引用过,但数量不多,其研究价值仍未能充分利用。个中原因,主要是日记原稿实在难读。杜凤治字体潦草,又写得密密麻麻,很多文字根本难以辨认,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多阻碍。而在当今的学术评价体系里,古籍整理跟外文翻译一样,并不受重视。这样的工作,全靠情怀和爱好。

清朝官员杜凤治,为什么被称为“凤毛麟”?

《杜凤治日记》原稿在中山大学存放了半个多世纪,2007年曾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

邱捷教授退休后,接下了《杜凤治日记》的点校工作。他和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一起,花费十年之功,对370万字原稿进行整理、校勘、标点、注释,并于2021年完成出版。在已有影印本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点校本采用简体横排,以便研究者使用。点校本出版后,《杜凤治日记》在学术研究中的引用次数多了很多,诞生了很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邱捷教授说,《杜凤治日记》当中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挖掘。比如杜凤治对于选官时花钱插队的记载,古代官员私交的记载,都非常生动有趣。如果能改变成影视剧,比以往的影视剧会更加真实、极具特色。凭借这部日记,也许杜凤治会成为清朝最著名的州县官。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讲座前夕,南方传媒主办的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正式获批成立。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古籍资源。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设立后,岭南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将进一步提速,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杜凤治日记》这样的精品古籍与世人见面。

采写:南都记者周佩文通讯员吴启东

摄影:南都记者周佩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31 2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青天大老爷”。但在古代官场,这些“青天大老爷”实属凤毛麟角,“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才是官场常态。晚清州县官杜凤治宦粤十几年,留下一部数百万字的日记,现存于中山大学图书馆,主要内
2023-11-22 07:30:00
从出行、住房、吃饭三个方面,看一看清代官员是如何摆谱的?
在清代的各种影视作品中,咱们经常能看到官员出门的时候,几个开路的衙役一边敲锣一边喊着“闲人回避”,后面还有几个举着“肃静”“回避”牌子的。但实际上,官员们的吃穿住行可比影视剧里演
2024-10-10 15:15:00
清朝的税比明末还高,为何能出现康雍乾盛世?
...的末期,但凡国家能从老百姓手上收上来1两银子。基层官员(乡绅、土豪、恶霸),他们中间盘剥走的,的至少9两。也就是说,国家的任务,只占老百姓负担的十分之一,其他都被中间官员给弄
2024-09-01 11:23:00
县长的私人日记之六:记录真实的晚清官场关系网
...田赋折价问题(见《县长的私人日记之三,真实记录晚清官员捞钱途径》),站在了全广东官员对立面,结果一年多点就被赶出广东。因此,处理好官场关系是做官的头等大事。根据杜凤治日记,其
2024-08-25 17:51:00
...为,像刘大鹏日记如此体量并能保存完好的士人日记实属凤毛麟角,此次以“完璧”形式影印出版,不仅为今人理解历史提供了真实而宝贵的资料,也为中国社会史研究方法的转型提供了新的起点,
2024-05-17 00:46:00
古代将军、宰相等致仕之后,县令敢不敢管他们?
...他们依然享有许多“惯例特权”或者“国家特许特权”。官员致仕,又被称为“告老还乡”,自春秋战国开始,这项制度就已经出现了,但由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进程比较缓慢,
2023-05-10 09:43:00
清朝时期吏部尚书和督抚谁的权力更大?
...最突出的体现便是皇权得到了高度集中。明代吏部在选任官员方面具有很大话语权,上至大学士、下至州县官,无一例外都要经过吏部的点头方能实施。而清代的吏部受到了种种的限制,不仅丧失了
2023-11-18 15:45:00
古代没银行又不能转账,地方县官工资是怎么发的?
...、发放延时给的东西不够量等问题。那么在古代,各地的官员都是怎么领工资的呢?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县令工资年薪为主,工资发放有钱又有粮多种实物折算抵扣古代地方县官领工资并不是像现
2023-07-10 08:03:00
清朝官场百态:翰林、提牢官与附郭县官的生存之道
...错,只怕永无翻身之日。可见这是个极难缠的差事,许多官员望而却步,不敢接手。偏偏提牢官又时常空缺,刑部苦于没有人选。在这左右为难下,能否妥善完成差使,全凭运气和本事了。附府县官
2024-02-28 04:5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80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沙县这座闽中山城因“内迁”而成为福建的医疗避风港。这里的医学院师生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 救亡图存”的崇高精神。
2025-09-10 13:13:00
今天,送你一朵小红花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早已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是精神的象征,肩负传承文明的重任。春秋时期,至圣先师孔子率先打破了教育的壁垒
2025-09-10 13:53:00
一纸传单揭露日军瓦解中国抵抗意志图谋
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来宁捐赠侵华日军发放的反动传单原件一纸传单揭露日军瓦解中国抵抗意志图谋图为印有抗战时期美国飞虎队照片的美国《LIFE》杂志
2025-09-10 07:43:00
名家新作 | 刘强:域外《孟子》学研究的力作 ——《古代朝鲜半岛学史研究》读后
赵永刚教授《古代朝鲜半岛学史研究》是域外《孟子》学研究的力作,该书出版以后,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孟子学研究专家杨海文、徐兴无
2025-09-09 22:15:00
9月9日,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女士携研究团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访,并向馆方捐赠其二战期间日军印制的宣传画报实物。
2025-09-09 19:36:00
9月5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官宣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将于9月12日至10月30日在湖北举办。作为核心举办地
2025-09-09 11:38:00
一缕温烟袅袅升 穿越红楼品古香
姜江正在用宋元时期非常流行的焚香方式隔火熏香,品鉴梅花香饼。 受访者供图□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静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
2025-09-09 07:43:00
百岁光耀映经典,千钧笔墨书小兵。日前,“小兵的故事——于明诠主题书法作品展”在市图书馆新馆A馆一层知微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由石家庄市图书馆主办
2025-09-08 11:43:00
临沂第三十四中学举行八年级英语组暑假读书分享活动
鲁网9月8日讯9月5日,临沂第三十四中学八年级英语组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教师暑假后读书分享活动。在此次分享活动中,多位教师聚焦教育类书籍
2025-09-08 16:38:00
山水意境与体悟哲思结合,问心之旅打造旅游新体验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500多年前,王阳明因触怒宦官被贬至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成就了中国哲学史上无法遗漏的章节——龙场悟道
2025-09-08 17:36:00
传承泉城历史 感悟名人风骨|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沉浸式研学之旅
9月7日,由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主办的“这一站,济南!文物研学游”活动第八期“文脉传承·历史名人探访之旅”顺利举行。第一站来到大明湖的汇波楼
2025-09-08 17:37:00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节”“亡者节”或“七月半”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中元节
2025-09-08 18:18:00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勇担使命强国有我
当 亲 切 的 问 候 萦 绕 在 校 园 , 当 温 暖 的 笑 容 绽 放 在 每⼀ 张 脸 庞 , ⺠ 族 ⼩ 学 的 学 ⼦ 带 着 期 盼 与 欣 喜
2025-09-07 18:45:00
陈纳德雕像前,一眼深情“对望”,胜过万语千言
抗馆公布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增补和勘误名单,抗日航空英雄和英烈后代捐赠珍贵文物,飞虎队创始人外孙女嘉兰蕙也来了陈纳德雕像前
2025-09-06 09:54:00
30年绘就14年抗战烽火,画家崔宁抗日战争长卷展在龙口开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洋 通讯员 王明城9月5日,在龙口市美术馆,一幅50米长的抗战长卷徐徐铺展,瞬间将观众拉回1931-1945年的烽火岁月——这是退休警营画家崔宁用30年光阴
2025-09-06 1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