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清代的各种影视作品中,咱们经常能看到官员出门的时候,几个开路的衙役一边敲锣一边喊着“闲人回避”,后面还有几个举着“肃静”“回避”牌子的。但实际上,官员们的吃穿住行可比影视剧里演的要夸张多了。今天御史闲着没事,就来跟大家唠唠清代官场那些不为人知的事。
大概有这么个现象,越往后的朝代,当官的各种礼节越多;一个王朝越是快不行了,当官的谱也越大。所以说晚清的官场风气,那可真是烂到姥姥家了。
在民国那个时候,有个前朝的官儿就曾经绘声绘色地讲过清朝当官的怎么摆谱、讲派头的事儿:
以前那些清朝的旧官僚最让人无语了,他们没当官的时候,走路走得挺欢实,也不觉得累;一旦当了官,出门不坐轿子就不行,好像天生的两条腿没啥用似的。这还不算完,他们干啥都得靠别人,连吃饭穿衣都得让人伺候,官越大,这种臭毛病越厉害。
其实啊,晚清那些当官的,特别喜欢摆谱、讲派头,而且这种作风那是无处不在,不管是吃穿住行,还是说话办事,都要显示出自己当官的优越性。就算是一个小小的芝麻官,哪怕自己条件不允许,也要想尽办法硬装、硬讲。
【外出时最能体现当官的威严】
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等级那是相当的森严,官就是官,民就是民,绝对不能混淆。各省的文武百官,从督抚到知县,出门的时候都得摆出一套符合自己身份等级的仪仗,那场面,真是相当的壮观啊!
督抚大人级别最高,那仪仗叫一个威风,被称为“八座之仪”。先是小红亭在前头开路,后面跟着红伞、绿伞,还有四个鸣锣的,“哐哐”地响,可热闹了。再往后是“肃静”、“回避”的木牌各两块,还有官衔牌,显示着督抚大人的身份。接着是红黑色帽皂役各四人,看起来很是威武。最后才是本官所乘的八抬绿呢大轿,轿后还有四个巡捕,保护着督抚大人的安全。这仪仗一走,那真是威风八面,让人忍不住要多看几眼。
这级别啊,每降一级,仪仗就得跟着减一分。就拿这鸣锣来说吧,敲几下锣可不能乱了套啊!
出行鸣锣的次数因官职而异,其含义也各不相同。州县官出行时,照例要打三响或七响,这被称为“三棒锣”、“七棒锣”。锣声代表着特定的含义,三响表示“让让开”,七响则表示“军民人等齐闪开”。
道员、知府这类官员,那可是地方上的中级官员,手底下管着不少州县官呢!他们出门的时候,那铜锣敲得震天响,一共要响九下,这意思就是说:“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这排场可比州县官要高多了!
各省督抚按照惯例会兼任兵部尚书、兵部侍郎以及都察院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等职务,所以他们也就有了管理辖区内文武官员的权力。他们出门的时候要敲十一下锣,意思是“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都给我闪开”。
要是来了个比总督还大的官,比如钦差大臣来省里视察,那出行的仪仗可就更高了,按规定得鸣锣十三响,这意思就是“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都赶紧闪开”。
不管是什么官,只要是出行,老百姓都得赶紧让道,千万不能冲撞仪仗,不然怎么体现“官威”呢?
当然,也有一些官员比较低调,比如郑板桥当知县的时候,出门根本不用仪仗队,也不打出肃静、回避的牌子,就跟一般的有钱人家的老爷差不多。要是天黑了,也就只用一个小吏打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在前面带路。
郑板桥这家伙,才华横溢,政绩斐然,老百姓对他那是爱戴有加。可官场同僚们却对他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觉得他有失官体,败坏了当官的名声。这样的“怪咖”,显然不受上司待见,官运自然也就长久不了咯!
【住房、吃饭更能体现为官者的优越性】
晚清那会子,不少京官都好写日记,这倒是给咱们留了不少宝贝历史资料。这些日记里,写得最多的就是京官们的住房问题啦。
那些刚进入官场或者仕途不太顺利的小京官们,被大家认为是“穷京官”。其实啊,他们是真的穷,一年到头也就只能挣个百八十两银子,这点钱根本就不够日常开销的,还得靠借钱才能过日子。
不过这对他们的住房条件没啥影响,只要是个京官,都会在京城好地段租个气派的大房子,这就叫打肿脸充胖子。因为在官场同事眼里,你每天吃窝头别人看不到,但房子太破了,就会被人小瞧。
为了在官场同僚面前有面子,必须得住大宅子。而对老百姓来说,这些京官们也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优越感十足。
晚清的时候,宣南那一片儿可是京官儿的聚集地儿,但凡官员家的宅院门前,那都得贴上一张“封条”,好显摆官员的身份。这封条上的字儿一般都是“不准喧哗,如违送究”。甚至这一片儿的街道和巷子,官府都明令禁止百姓喧哗,像什么广场舞、茶馆、戏院之类的,那是绝对在禁止的行列里的。
对于那些财大气粗的官员们来说,吃饭讲排场是他们的特权。而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平时自己吃饭,讲究的是吃得精致、吃得细腻,专挑那些稀少昂贵的食材。但要是招待客人,那菜品可一定要丰富多样才行啊!
多到啥地步呢?大概也有个衡量标准,就是客人吃饱了,还得继续上菜。除了菜,官员吃饭时还得有人伺候,就说七品芝麻官吧,到了饭点,就有两个衙役把帘子高高掀起,扯着嗓子喊一嗓子“请县太爷用膳啦!”那仪式感,简直爆棚了。
最夸张的还得是婚丧嫁娶,只要是官员本人或家属赶上婚丧嫁娶和做寿,那酒席起码得摆一百桌。宴席照例要分成几个等级,比如鱼翅多少桌、次等鱼翅多少桌、燕菜多少桌、海参多少桌等等。
不管怎么说,晚清那会子官吏的生活作风,就跟大清王朝一样,烂到骨子里了,只有咱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出来的。这种摆谱、讲派头的做派,虽说民国以后好了不少,但毕竟是中国几千年的老传统了,所以到了今天,还是能看到点儿影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10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