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撰文:梦貘貘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今年的3.15曝光了成都某知名连锁火锅餐厅的南京、苏州多家门店和福州某粥店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时间引起公众哗然。回顾历史,从央视1991年开始举办第一届315晚会开始,到今年已经有31年的历程了,但是消费者的权益依然受到许多不良商家的侵害。
高额的利润应该就是经营者前仆后继地以身犯险最主要的原因。
英国经济学家托·约·登宁在《工联和罢工》中阐明:“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它就会活跃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涉事的火锅餐厅和粥店在事发当天即进行了积极的回应,让消费者感受到经营者对社会舆论的重视。
那么,如果这类事件发生在明、清时期,消费者会受到这些商家的“礼遇”吗?让我们从史料里来窥视一二。
封建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严重不足,普遍采用重本抑末的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承认,因此我国从明代中后期开始,人们越来越热衷于从事工商业的经营。
不过由于明清时期政府管理机制的弱化和社会舆论的滞后,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盲目追求不正当获利的现象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项痼疾。
#01:
明、清时期食品造假的风气
明末清初的作家董含在《三冈识略》一书中陈述自己在江苏溧水遭遇到的造假事件,作者偶然到溧水旅游,在市场上卖了几块乳饼以充作早餐。刚吃了几口,他的好友黄君恰好到来。
黄君见到董含手上的饼之后,急忙让他把饼丢掉。作者不知何故,黄君告诉他:“土人取朽草布阴温处,日以秽物渍之,久之生虫,蠕蠕然渐大如蛹,形状可畏,压其汁以充乳,售与过客,非真牛乳也”。
据宋代作家张仲文所书《白獭髓》记载,这种方法大概在南宋嘉定年间就已经出现。当时广东韶阳一带有农户种植乳田,其方法就是:“先掘地成窖,以粳米粉铺于窖内。以草盖之,用粪壤壅之。候雨过,气出则发开,而米粉已化成蛹,如蛴螬状。取蛹作汁,以米粉溃而蒸成乳,食之也”。
一些笔记小说介绍,这种食用方法是当地的一种风俗,有的地方还将其作为斋食。但是商贩将这种原材料冒充为牛乳售卖给不知情的消费者就明显违反商业道德了。
明代学者田汝成在散文集《西湖游览志馀》中评价杭州不法商贩的制假行为:“其俗喜作伪,以邀利目前,不顾身后。如酒搀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贯水、织作刷油粉……自宋时巳然载于《癸辛杂识》者,可考也”。
清代著名官员及学者梁章钜创作的《浪迹续谈》中,谈到绍兴花雕酒如何造假:“有以小锥刺坛,掬出好酒,而以水灌还之者,视其外依然花雕,而一文不值矣”。
明代嘉靖年间成书的《贤博编》云:“今时市中货物奸伪,两京为甚,此外无过苏州”。清代白话短篇世情小说集《跻春台》中也言及四川安县一带商贩们“贩米发水”、“卖肉灌水”、“卖油掺假”的一些现象。由此可见,造假并不是某些地区的个别现象。
#02:
茶叶造假诱发抽查制度的诞生
清代论茶文集《整饬皖茶文牍》中记载,从清朝同治以后,茶商的利润日益减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首创之人是谁,作伪的风气渐渐兴盛起来。
一些茶商在制茶的过程中搀加滑石粉和白蜡等原料,这样可以令成品茶的色泽“黝然而幽,其光炯然而凝,名之日阴光”。没想到这类茶叶得到了洋商的赏识,他们竞相出高价以收购。而那些恪守本色的商号反而受到一些人的嘲笑,被讥讽为“愚拙”。
由于本色之茶售价低于劣茶,于是许多商号纷纷改制此类劣茶。当时著名的茶叶产地休宁县,不愿意制作劣等茶叶的只有李祥记、广生、永达等几家老字号。歙县的三十几家商号,不做这种阴光茶的只有寥寥一两家。
政府的不作为不仅让正规的茶商蒙受损失,后来中国茶叶擅长造假被许多洋商所诟病,造成许多不利的后果,“谓华茶皆不可食,势必茶务益疲”。由于名声败坏,茶叶出口也受到了影响。
因为茶叶是出口大宗,朝廷只得出面整饬茶务,于1897年颁布照会:“凡各国洋商,来沪购运绿茶,秉公抽提,各该号茶商,均以化学试验,如再验有滑石、白蜡等粉,渲染欺伪各弊,即将该号箱茶,全数充公严罚”。
#03:
假药成灾,引起良心医者的声讨
南宋时期成书的《袁氏世范》就记载了一个戒卖假药的告示,“赎药之人,多是疾病急切,将钱告求卖药之家,孝子顺孙只望一服见效,却被假药误赚,非惟无益,反致损伤”。
到了明、清时期,售卖假药、劣药、伪药更是泛滥成灾。明代《轩岐救正论》一书中罗列了当时市面上常见的一些伪药:“如沙参之假人参、苜蓿根之假黄、本头之伪川芎、浙贝母之伪川贝母、广黄连之伪川黄连、紫楝根之伪巴戟、南当归之充秦归、浙地之充怀地、建山药之充怀山药、丁茄叶之伪藿香、染独活之伪当归、粗鹅管之伪钟乳、金莲根之伪肉苁蓉、浙枸杞之伪甘枸杞、黄丝子之伪菟丝、西五味之乱北五味、杜蘅之乱细辛、枫香之杂乳香、黑束之乱沉香、沙石之杂灵脂、牛胶之伪阿胶、川乌之伪附子、土防己野马肝之乱何首乌,诸如此类,不可胜穷。”
清初医家钱峻于《经验丹方汇编》一书中陈述自己所接触到的假药、劣药,由此感到“目击心伤”。书中他列举了几十种常见的假药,如:“人参……今人买通卖婆,诈称乡宦带剩;或央亲及亲诈称病后遗多,俱当细察”;
“阿胶……或带绿、或焦苦、或带臭气,皆系牛胶墨煎成,损胃伤脾。更有杂用贱药煎成,或枯燥、或柔、或味香,有砂黑、漆色、带绿光,俱假”;
“紫金锭……今多牛角做充,不香或带气味可辨”;
“胆星……今多用猪胆假造误人,或枯干、或黑软,不明润,可辨”;
“翠胆矾……今市多以青矾用醋揉,假充宜辨”……
因为市面上假药盛行,“说真方、卖假药”一时间成为流行坊间的俚语。这种知假、造假、售假的行为十分可恶,常常会导致患者小病转大病,缓病转急症,最后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04:
日常用品的造假,连京城官员也未能幸免
明代文学家王鏊在《姑苏志》中一方面描绘了苏州商业的繁盛,一方面又评价了苏州商户以劣充优的现象:“市井多机巧繁华,而趋时应求,随人意指。缛采、银黄相射于市,而亦多轻脆。始与交易,必先出其最廉者,久扣之,然后得其真。最下者视最上者价相什百,而外饰殊不可辨”。
清朝政治家纪昀在自己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个假货事件。
其一是明代的罗小华墨,“余尝买罗小华墨十六铤,漆匣黯敝,真旧物也。试之,乃抟泥而染以黑色,其上白霜,亦庵于湿地所生”;
其二是买烛,“艺之不燃,乃泥质而幂以羊脂”;
其三是纸质鞋,“奴子赵平以二千钱买得皮靴,甚自喜,一日骤雨,著以出,徒跣而归。盖靿则乌油高丽纸,揉作绉纹,底则糊粘败絮,缘之以布”。
从这些记录中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商业活动中售卖假货的行为应该是非常猖獗的,就连纪昀也屡次三番地被人戏弄,无怪乎他在文中评价:“人情狙诈,无过于京师”。
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财政顾问托马斯·格雷斯汉姆爵士曾经提出:“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下,劣币将会驱逐良币”。因此在商业经济社会中,如何保障消费者的利益,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从商者的良心和自我的约束,而应该不断地完善良好的监督机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8 16: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