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谋得更大的利益,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东方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坚船利炮横跨印度洋,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8月的一天,英方一艘名为纳尔不达号的战船突然攻击基隆地区,企图将硝烟战火持续下去,为英方推动鸦片战争的进程。
英军的想法是非常美好的,但是,他们遇上了当时的台湾道——姚莹。
在姚莹冷静又果断的指挥下,清军付出了最小的代价,迅速将其击沉。
到了次年的1月,又有一艘名叫阿恩号的英船如法炮制,企图侵袭台湾的大安港。训练精良的将士们得到信号后,立刻准备起来。他们迅速到达自己的岗位,最后检查武器装备,枪械完备,弹药充足,所有人紧绷着一根神经,紧盯着海面上逐渐靠近的外国面孔。
这一瞬间,世界都仿佛安静了下来。直到双方指挥官一声令下,战斗爆发,一门门巨炮瞄准海上的战船,吞吐着火舌,空气里全都是火药的味道。接受过严苛训练的将士们,对击沉这个海上的活靶子,都有着十足的信心。
没过多久,虽然英军的拼命反抗也对清军造成了一定损失,但是战斗还是不出所料的胜利了。英军除了有多人阵亡以外,还有约150名印度人和30名英国人被俘。清军可以称得上大获全胜。
这两场统称为大安之役的战斗,清军的头脑核心,正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姚莹。
一位真正“爱台湾”的人
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有点陌生,但是提起近代倡导“开眼看世界”的另外两人,林则徐和魏源,诸位一定耳熟能详。
姚莹是安徽桐城人,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乾隆五十年,即1785年出生。
从家世上说,他是那位著有《惜抱轩全集》的姚鼐的侄孙。他从小就非常热爱学习,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地步:只要有书,没有一本是他不想看两眼的。甚至到了“博证精究,每有所作,不假思索,议论闳伟”的程度。
意思是说,他的学识相当丰富,不仅知识面很广,而且对某些领域都钻得很深,很有研究。在每一次创作之中,都不需要特意思考很久,就能够出口成章,想法颇丰。
嘉庆十三年,即1808年,二十三岁的姚莹中了进士,次年就被招入了粤都百龄幕府,他就是从这段经历中,得知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屡次有海盗骚扰一事,他悄悄地就上了心。
嘉庆二十一年,即1816年,他前往福建平和县担任知县,次年又调任龙溪知县。
姚莹是个非常体恤民情、深得民心的人,在他担任知县的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做事干脆,处事干练,能把自己的日常公务处理地井井有条。而且心怀正义,诛奸抑暴,对那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情非常痛恨。
在他的治理下,这两个县的治安情况都变得非常好,乡民之间分外和睦,对姚莹赞叹有加,对他的管辖和工作没有丝毫的不满,甚至有“所至鸡犬不惊,民无扰攘,风俗一变”的美誉。
一个好官,走到哪里都会是好官。他赴台担任知县,后又任噶玛兰通判期间,曾经多方协调,仔细规划,建造衙署,并且改造了仰山书院。改造后的仰山书院,不仅房屋宽敞,景致幽深,而且有完备的教学和膳宿场所,环境甚好。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鼓励当地乡民开垦土地,促进了汉族与高山族人民两族交好,四处都是一片和谐的景象。
可是,姚莹的官场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不久后,他因故被革职。据说,在他要离开时,“台人大失望,群走道府乞留。”
那么,姚莹这么一个清明的文官,怎么会和鸦片战争扯上关系呢?他又是怎样成为近代宣传“开眼看世界”的进步人士之一呢?
这要从道光十一年,即1831年说起。至一年,姚莹来到了京都,与龚自珍、魏源、张际亮和汤鹏等人相识,几位知识分子一见如故,他们一同研究经世之学,探讨国计民生和时政利病。这一切,都埋下了伏笔。
虽然姚莹在做官上的确很有一套,但是他在官场上的功成名就,离不开林则徐的推波助澜。
道光十二年,即1832年之后的几年,道光皇帝下诏,要求朝廷内外大肆举荐人才,这下,姚莹有了出头的机会。经过两江总督陶澍和当时身为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大力举荐,姚莹再次升职。
到了道光十六年,姚莹入都,得见了道光帝。道光皇帝想到之前林则徐的评语中说,这位姚莹,“学问优长,所至于山川形势,民情利弊,无不悉心讲求,故能洞悉物情,遇事确有把握。”而且“武进士民,至今畏而爱之”。
这差不多算是把姚莹夸了个遍,既说他为人细心,大到山川地势,小到处理民情,全都尽心尽力,不会放过任何细节。做事又非常靠谱,不仅是士兵还是人民,都非常爱戴他。
道光帝需要的,不就是这样的人才吗?于是次年,姚莹就被授予台湾兵备道,同时赏了按察使的头衔,去往台湾。
姚莹虽然是个文官出身,但是在过去长达二十八年的为官生涯中,积累了相当多的见识,加上他始终对学习保持着一种狂热的态度,所以未必能说他用不好兵。而事实并非如此,他担任台湾道后,治绩非常好。
然而,仅仅过了四年,英国人就带着洋枪洋炮和大量的鸦片气势汹汹的到来,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一切安排在战争面前都只能向后靠。彼时正在台湾为官的姚莹,奉命严加镇守。
整个东南海地区都笼罩在备战的紧张气氛中,而我们的宝岛台湾,无论是从地理位置上还是战略意义上,都是英军的重点关注对象。正在世界版图上拼命扩张、侵略成性的英军,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块领土早日收入囊中,这也加剧了台湾的形势。
更不巧的是,1841年8月,福建厦门先台湾一步陷落。这就相当于直接切断了大陆对台湾岛最主要的一支物资供应线,没了食物和日用品,岛民们吃什么用什么?台湾岛的自给自足能撑到什么时候?那么军队又能坚持多久?沦陷不过是“指日可待”的吗?
这猝不及防的局势变化更是让岛内人心惶惶,而英军也没有停止对台湾的骚扰,屡屡进犯。
这可真的是内忧外患的紧张局面了,但是姚莹和总兵达洪阿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们知道,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绝对不能轻易放弃,把这片土地拱手赠与他人。
他们同心协力,积极布防,多次交流意见,针对台湾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做出修改,这场台湾保卫战,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在这其中,姚莹的准备工作做得相当充分。行军打仗,贵在用兵。东西是死的,人却是活的,能主导战场最重要的因素,永远都是人。
于是他强调,“务在简、严”,意思就是抓住大的方向,而不过于苛责细节。这一下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士众多,性格各异,而这条规则对大部分的士兵都很适用。
士兵没有怨言,自然就有凝聚力,整个军队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这就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在战争中也能够同仇敌忾,劲儿往一处使,给敌军以更大的伤害。
第二就是改善武器状况,添置军事设施。鸦片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姚莹敏锐地感知到,敌人既然从海上来,那么自己所在的台湾迟早有一天会变成战场。于是他立即向朝廷提出了一系列申请,要求加强台湾的防守能力。
这一举措可以说是在之后的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大大提升了台湾的军事作战能力。
不仅如此,除了正规清军,姚莹还想到,可以调集民兵为我所用。他在督查各方事宜的途中,就有意识地令各地训练民兵。到了1842年的时候,各地民兵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7,000余人,甚至远超正规军。
这些民兵在战时调用时由部队拨口粮,平时则不领经费。既能节约军费,又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岂不是一举两得。
除了以上三点积极的做法,姚莹还注意到了另外一点。那就是台湾地区有许多游民,这些游民没有固定的职业和居所,是社会上非常不稳定的一股势力。
也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历史上很多趁火打劫、树旗滋事的例子,大多数都是游民所为。若是真的开战了,那样紧张的局势下,官方根本没有精力来管这些事,到时候两面夹击,台湾必失。
因此,姚莹在解决游民的问题上,采取了将他们编入各庄保甲的做法,并且由各庄进行内部的约束。这一举措立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游民滋事的数量呈跳水式下降。而这一切都为之后精心准备台湾保卫战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场为人称道的大安之役的胜利。
然而,即便姚莹在战场中力挽狂澜,使清军大获全胜,也依然无法改变整个中国的战局。
两个月后,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英国也趁此机会,找了姚莹的麻烦。
一介文官出身,却能让英军屡屡吃亏。这群小心眼的外国人坐不住了,他们逼迫清政府追究他将那些俘虏全部斩首之罪,并以开战来威胁。
他们谎称那些俘虏只是难民,而那艘商船是因为在台湾海峡遭遇了台风,所以才被吹到台湾的,可是却被官兵贸然杀害,他们要讨个说法。
但姚莹完全不吃这一套,他当即站出来,毫不留情地戳穿英军的谎言。首先,英军被俘期间,台湾海峡并没有台风,这完全是杜撰,是无稽之谈。其二,在被俘获的英船上发现的兵器、旗帜、海图等,都证明这艘英船曾经参加过战争,而不仅仅是普通的商船。
除此之外,这艘“商船”上还设有炮台。赢的时候就是兵船,输的时候就自动变成“商船”,姚莹冷笑道,英军混淆是非、胡搅蛮缠的功力还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而且,姚莹只是个地方官,杀俘虏这种事,没有清政府的授意他敢擅自决定吗?可是这种时候,清政府需要一个出来背锅的人,而姚莹无疑成了最合适的牺牲品。
他因此下狱,关于他的事,上到道光帝,下到台湾人民,人人都知道姚莹含冤。他的遭遇终于激起了爱国人士和人民的愤怒。人们为了他走上街头,振臂高呼,来势汹汹。记载中说“几乎激成兵变”。
道光帝迫于压力,不得不赦免其出狱,但是同时为了堵英国人的嘴,要职是不可能再让他担任了,并且将其发配至了偏远的四川等地。
但是,姚莹却并没有自暴自弃,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反而向新的领域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文学大家
这一路艰险异常,但是姚莹却安之若素。年轻时在治国和战场上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像他这样自身品行坚定的人,即使是离开了施展拳脚的环境,依然能从逆境中开出灿烂的花。
在这段时间里,姚莹远离了祖国的东南部和中部,远离了战场和官场的喧嚣。虽然生活过得十分清苦,但是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土地,用自己的双眼去看绚丽的色彩。
这一时期,他系统地考察了自己所经过的地区,包括山川河流、风土人情。他重新拾起自己对学习和读书的热爱,并且参考了各种古书和西洋人编纂的书籍。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康经纪行》一书,多达15卷,还有一卷附图。
也是在这本书中,他审时度势地提出,如果我们想要有效地抵抗来自西方的侵略者,那么。学习他们现金的自然科学技术是必要的,而且正如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必须进一步的了解他们的情况。
同时,他还在书中用非常警醒的语气说,一定要防范英国侵略者对于西藏地区的侵略。姚莹知道,祖国的中西部作为大后方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失去,那么亡国不远矣!
这部书,同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一起,都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姚莹也无愧于“开眼看世界”的先驱。
姚莹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从闭关锁国的独立状态,经过战争的洗礼,逐渐同世界的脉搏连成一体的关键节点。在这样艰难的大背景下,姚莹为官可以同军民仅仅依靠在一起,即使被流放也惦念祖国,从不因自己的遭遇感到怀恨在心,实有大智慧者。
他为了保卫台湾,保护台湾的民众,呕心沥血,正是中华民族竭力反抗外国入侵者的标杆,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正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1 22: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