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对方“有错在先”,就能在社交平台辱骂他人?
主张权利应通过合理合法途径
本报通讯员 张慧 黄思洁 整理
邵武市民汪某与朱某因服装业务相识,2017年开始,两人形成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2021年,汪某欠朱某5.8万余元服装加工费未支付。朱某多次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向汪某催讨加工费。2022年9月,朱某向汪某发送微信消息时,发现已被对方拉黑。
因对方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朱某心中十分愤懑,于是在微信朋友圈、与汪某同在的服装行业同仁微信群发布汪某的照片,并配上“畜生”“人渣”等文字。
朱某的行为给汪某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了负面影响,部分供应商和客户看到信息后,暂停或终止了与汪某的合作,造成了汪某实际经济损失。汪某于2023年将朱某诉至邵武市人民法院,要求朱某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法院审理认为,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朱某对汪某的公开评价表述中使用了“畜生”“人渣”等不当言辞,明显具有贬损含义,且带有一定的侮辱性,侵犯了汪某的人格尊严。朱某发表的不当内容在其朋友圈、微信聊天群里持续传播,在一定范围内对汪某的声誉造成了不利影响,故汪某要求朱某公开在朋友圈、微信群里连续赔礼道歉10天并消除影响的诉请,于法有据,予以支持。
办案法官表示,公民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微信群、朋友圈并非法外之地,即使对方有错在先,也应当采取合理合法的途径主张自己的权利。在微信群、朋友圈发布对他人的不当言辞、损害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6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