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健康报
凡人医事
医务社工,风雨中送来温暖力量本报记者 刘嵌玥 通讯员 孙琳 张蕊
医疗团队中,有一群新的成员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他们就是医务社工。医务社工既是医护人员的伙伴,也是患者及其家属的朋友。医生负责治病,他们负责“疗心”,通过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及资源链接等服务,传递着温暖。
成为照亮他人的一束光
作为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家属,王阿姨经历过许多艰难时刻,但最让她焦虑和恐惧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有可能会遗传。王阿姨的姥姥和妈妈都患有此病,看着身边逐渐大小便失禁、谁都不认识的妈妈,联想到自己也有可能难逃厄运,她的内心近乎崩溃。
丈夫已经去世,儿子在国外留学,王阿姨平日里只能独自一人面对生活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她一遍遍在心中发问:“我该怎么做?谁来帮帮我?”幸而,事情有了转机。2019年,王阿姨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结识了一群新朋友,她的人生轨迹也由此改变。
每天下午4时到6时是宣武医院的患者家属探视时间,该院医务社工杜今会在这个时间段来到病房门口,发放海报,邀请患者家属参与社工部组织的小组服务。在这项服务开展的初期,杜今遇到了王阿姨。
2019年,在北京的医疗机构中,医务社工并不多见。杜今和同事时常遭遇患者家属的冷脸,愿意参加小组服务活动的患者家属更是少之又少。拿到海报的王阿姨却惊喜:“我之前就通过新闻了解过医务社工这个职业,没想到宣武医院竟然就有,太好了!”
就这样,王阿姨成了这次小组服务活动中表现最积极的患者家属。在发言环节,她主动分享了陪伴家人就诊的经历,还带动了其他患者家属发言。“这是我第一次和王阿姨接触,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到王阿姨的情况后,杜今经常邀请她到社工部接受一对一的心理疏导。王阿姨的母亲出院后,医务社工团队又将这一服务延伸到她所在的社区。
“我们发现,即使要承担烦琐的照护工作,王阿姨每天仍然打扮得很精致,穿着旗袍,盘着头发,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杜今说。为减轻王阿姨的身心负担,杜今帮她链接了上门助浴、上门送饭等社会服务,并在一些社区活动中邀请她向其他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分享经验。
去年,王阿姨的母亲去世。在杜今的帮助下,王阿姨加入了社区认知障碍服务团队,向社区居民传播认知障碍的知识和照护技巧。
“在陪伴王阿姨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医务社工这个职业就像照亮他人的一束光,帮助患者和家属走出治疗之外的困境,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杜今说。
“每位患者的需求都应该被看见”
“您在就医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您住在这里适应吗?”“您清楚出院流程吗?出院之后有人照顾您吗?”……每周,杜今和同事都会穿梭于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住院病房,了解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困难和需求。从入院患者的床旁评估到围手术期患者的非医疗支持,医务社工都会深入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状态。
“如果患者有经济困难,我们可以帮他查询大病救助政策,或是联系相关基金会寻求一些救助机会。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与医护团队在沟通上出现问题,我们会向其主管医生或主管护士反映,预防医患纠纷的产生。”杜今表示,与这些问题相比,患者的心理需求更为普遍,这就要求医务社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杜今曾在病房中遇到过一名6岁的男孩,在进行床旁探访时,男孩表现得异常冷静和成熟。“你害不害怕住院?抽过血吗?做过手术吗?”“我不怕,我之前抽血都没有哭,做手术也没什么好怕的。妈妈说我是男孩子,要勇敢。”交流间,杜今发现男孩似乎没有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为印证这一判断,杜今和同事带着男孩画画,透过他绘画的配色、形态以及画画过程中的互动反应,发现他内心存在着强烈的不安和紧张。
“原来,男孩有一个弟弟,男孩的妈妈既担心大儿子的病情,又挂念着远在家乡的小儿子。为了不让妈妈担心,男孩假装很勇敢。”杜今跟同事与男孩母亲进行了单独沟通,把男孩的感受和想法告诉了她,并通过开展儿童主题活动,帮助男孩找回应有的纯真。
术后恢复期,医生鼓励男孩下地活动,促进早期康复。但由于伤口疼痛,男孩不愿下地,他的妈妈只能在一旁干着急。注意到这一情况后,杜今组织其他住院患儿邀请男孩到儿童活动室玩耍,以此转移他的注意力。从这次开始,男孩终于愿意迈开步子下地走路了。
“患者入院后,会有很多医疗以外的需求,每位患者的需求都应该被看见。”杜今表示,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医务社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就诊体验,助力治疗的顺利开展。
让服务更进一步
2020年,北京市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逐步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务社会工作,计划到2025年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去年6月,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0多名医护人员多了一个新身份——医务社工。依托建国门街道“医养联合体”,该中心医护人员与街道社区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组成9个团队,定期为失能或失独老人提供上门关怀服务。
每周三下午,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柳国辉都会和同事前往老人家中。“每个团队负责20户居民,我们一方面提供健康指导,另一方面会帮助他们协调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柳国辉说。
曾有一位90多岁的失独老人在家中突发脑血管疾病,老人的妻子非常无助,情急之下拨通了柳国辉的电话。柳国辉立即联系了居委会,协调人员和车辆将老人就近送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并帮其办理了住院手续。
“在社区中,医务社工的服务内容就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拓展和延伸,现在我们和患者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过去一年来,柳国辉积累了一些提供上门关怀服务的经验。“有时患者家庭只是表面欢迎我们,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找准患者真正的需求。比如,为老人量血压、指导用药等可能解决不了他们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柳国辉说,“入户时要以患者为中心,才能使我们的初衷与患者的需求相契合。”
有的老人长期服用四五种药物,个别药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柳国辉团队就帮助其走绿色通道,将药物采购至社区;有些老人行动不便,柳国辉就联系居委会工作人员帮助上门进行卫生间适老化改造;有些老人对病情过于悲观,甚至出现抑郁倾向,柳国辉团队便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慢慢地,柳国辉不仅走进了患者家中,还走进了患者心中。
“我是家庭医生,也是医务社工。与患者接触的环境从诊室切换到患者家中,会让我代入更多角色。患者对我而言,像挂念的亲人,像时常问候的老朋友。这种变化也会让我去关心更多的问题,希望未来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专业、更多元化的服务。”柳国辉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8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