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8月26日 第 03 版)
甘肃省张掖市不断探索盐碱地治理技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覆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作业等,使昔日盐碱滩变为制种玉米示范田。图为张掖市甘州区三闸镇高寨村万亩制种玉米示范基地。
杨 潇摄(人民视觉)
初秋时节,河西走廊上,一望无际的制种玉米丰收在望。
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记者来到有种业“黄金走廊”美誉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蹲点了解到,与三年前相比,这个玉米、蔬菜、花卉种子年生产量均占全国用种需求50%以上的种业高地,又取得三个新变化。
变化一:“田”字田变“口”字田,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金种子”厚培“沃土”。
在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五个墩村,制种玉米田长势喜人,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的制种田刚刚完成今年第八次浇水。
54岁的村民张宗祥说,两年前,村里1.2万亩制种农田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字田变“口”字田,地块大了、集中连片,更方便机械化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也提升了制种田的抗旱能力。
五个墩村村委会副主任贾军说,为了保障基地制种生产,今年村里还建成了一座储量2万立方米的蓄水池。
不仅如此,制种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现在播种、收获均有制种机械可用。”张宗祥说,就连过去依靠大量人工的去雄环节,也能实现机械化作业。
记者从张掖市种子管理局获悉,张掖市玉米年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截至2023年底,张掖市玉米制种基地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7万亩,较2021年增加超过22万亩。
变化二:育种周期缩短一半,科技创新助力种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在酒泉市肃州区部分企业、现代种业产业园、敦煌种业研究院看到,近几年新投入的分子标记、基因编辑实验室陆续投用。
“分子标记、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的应用,标志着育种手段从杂交育种阶段向分子育种阶段迈进。”敦煌种业研究院高级农艺师罗致春介绍,分子标记、单倍体选育等生物育种手段,不仅能提高育种选择精度、目的性和效率性,还能克服遗传障碍,更好创制新材料。
酒泉市华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育种研发技术负责人他志民介绍,常规育种创制新材料需要6年时间,通过分子标记育种手段,3年左右就可以创制新材料,大大缩短育种周期。
变化三:从“成吨销”到“按粒卖”,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双提升。
“过去受限于烘干、加工、包装短板,本应按粒卖的玉米种子,多打包成一吨装的吨包袋,运往东部省份。”张掖市种子管理局局长张东昱说,现在当地小包装加工销售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张掖市建成现代化玉米种子加工中心20个,玉米果穗烘干线57条,籽粒烘干线70条,小包装加工线245条。
“包装加工环节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张掖玉米种子’品牌推广,还能提升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张东昱说,2023年张掖市玉米种子小包装加工量占玉米种子总产量比重42.5%,玉米制种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102亿元,较2022年增长近15亿元。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副处长张昳说,河西走廊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三年打基础”效果明显;下一步需继续在种质资源利用、育种创新等方面,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尽快实现“五年见成效”。
(据新华社兰州电 记者王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6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