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推动新时代德育的具身化转向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3-05-04 09:0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当前学校德育存在不同程度的智育化倾向,一些学校把德育等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智育学习,仅仅完成道德知识、道德规范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身心投入、情绪体验,使得德育遭遇“离身”之困,导致德育效果不彰。因此,新时代德育要突破离身困局,实现具身化转向。

具身认知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相对于离身认知理论而存在。根据具身认知理论的观点,个体的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都是根植于身体的,是个体的身体在与外部世界交往互动中塑造出来的。近年来,随着具身认知科学的兴起,具身化思想逐步流行并在教育领域广泛讨论,给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借鉴。

德育具身化强调身体、心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注重道德主体身体的卷入,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与生活情境。它所秉持的是身心一体的存在观和融合共生的发展观,这为解决学校德育中存在的抑身扬心、身心割裂等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

从“离身”到“具身”,理想状态下的德育应当关涉人的情绪体验、认知冲突与身心投入。

首先,关涉强烈的情绪体验。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为初始线索,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不触及和开发人的情感资源很难产生真正的德育。在具身德育实践过程中,强烈的情绪体验是关键环节,对道德的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调节与激励作用。一方面,人的情绪感知、理解、加工、表达等过程与身体密切相关,是对身体变化的感知。换言之,生命个体的道德行为能够激发包括感动和鼓舞在内的积极情绪体验。另一方面,强烈的情绪体验反过来可以促进个体的道德行为。已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道德情绪体验,是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驱动力,可以提高其行为付出的可能性。

其次,关涉激烈的认知冲突。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认为,基于道德困境而激发的道德冲突,继而促成一定的道德行为选择,是个体道德判断水平发展的重要条件。倘若个体不参与道德行为,就不可能形成道德判断力,亦不会促进道德发展。从具身德育来看,道德认知冲突主要指个体经过身心投入与情感体验后,其接触到的既可能是与原认知相互冲突的道德认知,也可能是与原认知相近的道德认知。科尔伯格认为,利用冲突性的道德伦理故事可以引起儿童认知上的冲突,使儿童对两难道德情境进行判断、分析和思考并作出选择。这种道德认知发展模式重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道德决策的机会,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对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有积极作用。因此,具身德育实践过程中的认知冲突,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

再其次,关涉积极的身心投入。在具身德育实践过程中,积极的身心投入是达成德育的必要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德育具身化的意蕴,古代先贤很早就开始注重身心共同参与对于德行修养的重要作用。例如,《礼记·中庸》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孟子曾力倡:“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德育既强调对人的道德规训,也重视道德的体认与实践,即通过躬行修炼、实践履行养成良好德行。有效德育的发生以身心投入为基础,身心体验塑造了人的道德认知。这一点也得到了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证明。他认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并无概念、命题等抽象思维,其认识世界是通过手指的吮吸、抓握等具体身体动作来促成的。进而言之,人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念、规则等的体认,也是通过身体的感觉和运动来实现的,人是通过身体来进行道德认知的。

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助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应着力推进如下工作。

一是更加关注学生道德情绪体验的获得。道德情绪体验是激活道德认知的重要因素。离开了情绪的唤起,学生的道德认知将仅限于道德概念、道德推理能力的习得。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情绪体验,就成为德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学校德育应该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创设诸如德育实物、语言叙述、音乐视频等多样态的德育情境以唤起学生的道德体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技术的推陈出新,教师应当积极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创设虚拟道德体验场景以增强学生道德情感体验的便捷性和在场性。

二是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方法。身体的感官投入是道德认知发生的基石,德育是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身心是否投入,是否与道德认知对象、外部环境产生互动。因此,学校德育应当从生活实际场景出发,将现实社会生活经历作为德育起点,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设计道德项目化学习任务、道德困境问题等以“做中学”为主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全身心投入德育认知的环节,促成身体与道德认知对象、情境的融合互动。

三是营造民主平等有爱的教育共情关系。离身化的德育将道德教育置于学科教学范畴,遵循的是学科知识教授的逻辑。学科知识化的德育仅仅是把学生视为收纳美德的“口袋”,德育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我教你学”“我说你听”“你跟我学”等方式将道德观念、规则等灌输于学生。这样的德育方式不利于学生道德主体性的生成。教师作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是学生发展最直接、最密切的影响源。近年来,社会情感能力研究表明,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社会情感能力高的教师能够积极回应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种充满温暖、关爱的共情教育环境又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应答,使学生从迷惑甚至冲突走向澄明,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并做出相应的行动。因此,德育过程中教师应当营造生动活泼、和谐有爱的教育共情氛围,积极提倡师生之间民主对话、平等沟通,方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具身化德育有别于离身德育的最大特点在于突出了身心一体、知行合一,彰显了对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的尊重,有助于新时代德育工作真正落在实处、产生实效。

(作者单位系浙江师范大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4 09:45:5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襄阳日报襄阳市荆州街小学 刘湘丽 周敏思想道德教育是新时代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科教学要立足于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的养成,立足于立德树人。我认为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2023-12-07 06:22:00
...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明确为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方面人才提出较高要求。其中,体育人才除了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外,还应
2024-01-19 05:41:00
德育教育浇灌成长之“花”
...先后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自治区文明校园、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我为祖国点赞”示范学校等荣誉。今后,该校将继续扎实开展德育工作,争取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023-11-14 08:04:00
...德行为。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标志的优秀文化,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应更好地融入学校德育中,以加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和责任感。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学校德育面临
2023-11-01 14:17:00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重庆4所中小学、1个区入选全国实验校、实验区
4月25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新时代德育研讨会暨思政“金课”展示交流活动在重庆市人民小学举行,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思政课教师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大中小学思
2024-04-26 12:45:00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聚焦德育目标 构建教育新模式
...师教育教学引领性的同时,不断探索道德教育新模式,为新时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李源芳)
2023-11-12 04:46:00
...教育的全过程,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一)优化课程设置,凸显儒家德育思想高校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将儒家德育思想纳入课程体
2024-04-04 13:24:00
...学创建文明校园纪实5月23日,双清区东塔小学开展了以“新时代好少年”为主题的创建文明校园学习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创建良
2023-06-09 09:29:00
...生共同努力,力争建设为培养“涵慧启智,树德养正”的新时代好少年的摇篮。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五育”并举的新时代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立足益智课堂、“双师”课堂,让知行统一
2024-02-29 09:02: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