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刘浩
弥蒙高铁,这条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内的首条城际铁路,让许多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坐上高铁便捷出行,今年,这条新开通的高铁迎来了它的首个春运“大考”。
在这场大考中,有一群特别的铁路职工卯足了劲儿,投入到护航弥蒙高铁的工作中。
养路一线的“女哨兵”
1月28日1时30分,弥蒙高铁开远南站站场。
开远南维修工区8名线路工,正在利用“天窗”时间,紧张有序整治开远南站2号道岔轨距超限问题。
线路旁,距离作业大部队20米处,一个背着方形棕色防护包、手持对讲机频繁对话,并时不时前后瞭望的一名女职工格外显眼。
“毕春秀,‘天窗’还剩多长时间?”
“还剩150分钟。”
“毕春秀,通知车站联络员,操动一下2号道岔。”
“好的,明白。”
“毕春秀,现在轨温是多少?”
“10℃。”
在作业现场,时不时传来同事们和毕春秀的呼喊应答。
毕春秀是一名防护员,当作业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时候,防护员就成了作业人员的“眼睛”和“耳朵”,他们需要认真瞭望作业现场周围环境,同时还要及时准确传达车站与现场的联络信息。
弥蒙高铁的维修“天窗”时间一般都在0时起至次日凌晨5时之间,毕春秀在这个时间段,需要站在线路旁像一个“哨兵”一样立岗放哨,始终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随时通报“天窗”剩余时间和“天窗”结束后的列车运行计划。
作业时,毕春秀每隔3到5分钟就要与车站联络员联系一次,遇到长期施工时,通宵作业是家常便饭,对讲机语音联控次数往往超过5、6百次,对讲机电池都要多备2块,连续几天下来,她的嗓子早已变成沙哑状态。
施工期间,现场施工车辆的运行计划随时都会变动,为了保证作业人员安全和不耽误作业进程,毕春秀每次出工前都尽可能少喝水,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
精检细修的“桥医生”
1月31日凌晨1时30分,弥蒙高铁阿阳村双线特大桥。
“这座桥梁的栏杆、连接螺栓有几处松动,要抓紧时间进行加固!”开远南桥路养修工区的副工长安冰冰,正和他的6名工友对竹园站外的阿阳村双线特大桥上一处栏杆松动处进行紧固。
阿阳村双线特大桥是弥蒙高铁上最长的一座桥梁,全长2881.56米,桥上的部位零件多得数不胜数,全部检查完毕,往往需要5、6个“天窗”、累计超过25个小时的时间。
桥梁上寒风虽然不大,却能顺着领口、袖口穿透整个身体,时不时会让人打个寒颤。
“只要干起活来,就不觉得冷了!”安冰冰对其他职工说。
安冰冰拿出“病害单”,挨个找到松动的螺栓进行紧固处理,长45厘米、重约2斤的扳手在他手里飞快转动,加紧每一颗松动的螺栓后,安冰冰还要拿出小锤进行对其敲击,通过声音判断螺栓与螺杆之间是否还有空隙。
“栏杆和螺栓,相当于桥梁的‘关节’,如果不及时加固处理,桥梁就可能会‘疏松’,影响行车安全。”安冰冰说。
安冰冰所在的工区一共有12人,负责弥蒙高铁全线的桥梁和隧道的定期检查及日常养修工作。
弥蒙高铁全线共有86座桥梁和10座隧道,桥隧占比达50%以上,相当于这12人要检查维修弥蒙高铁接近一半的铁路基础设备。
安冰冰一行人,借助头灯上的微弱灯光,时而猫腰、时而下蹲,伴随着“叮叮当当”的声音,继续向着阿阳村双线特大桥的更深处走去。
240分钟作业,他们累计检修桥梁长度600余米,职工们脱下防护手套,有的人手上磨出了水泡,更多人的手上已经磨成了老茧。
触摸轨心的“侦探家”
1月30日2时许,红河站高速场10道。
“上行无车、下行无车,可以上道!”随着防护员陈鹏说完上道口令、挥舞完上道手势,沿着红河站高速场10道的两条钢轨,由远及近,缓慢走来几个身影。
“滴滴滴……”钢轨探伤仪不断地发出急促的声响,这是钢轨可能存在伤损的信号,探伤工彝族小伙儿毕健立即停下脚步,紧盯着探伤仪屏幕,分析波形情况。
“这里波形显示异常,需要重新探一下。”行至弥蒙高铁105千米500米处。毕健用手指着波形图的异常位置,对旁边同事王攀说道。
波形不好,可能是钢轨有伤损,也可能是因为仪器有问题或者操作不当造成的,为了准确判断是何种情况,他们需要反复探查波形异常地段。
一台探伤仪重达70多斤,需要一个“推机手”和一个“辅助手”配合才能让让探伤仪稳步行进。
毕健和王攀小心翼翼地推着仪器,在波形异常地段反复探测,每探完一遍,毕健都要仔细查看波形和钢轨,还要检查仪器各部件状态是否良好。
“探伤是项精细活,不管是钢轨表面还是内部,只要有一点毛病我们都要把它揪出来,马虎不得,否则潜伏病害就会影响到行车安全。”毕健说。
钢轨探伤还是一项体力活,“慢走细探”是探伤工最基本的要求,他们每天至少要走3万步,朋友圈步数排行榜上都是他们探伤工霸榜。
凌晨4时,皓月高悬头顶,繁星点缀夜空,毕健和王攀把探伤仪抬到11道,继续为钢轨“把脉巡诊”。
又是一年春运时,对铁路人来说,当春运的号角吹响,他们有的在繁忙的站场、有的在长大的桥梁、有的在幽深的隧道、有的在纵横交错的铁道线上,护航春运“平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31 13: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