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两浙词人祠奇传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17 08:02: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两浙词人祠奇传

两浙词人祠奇传

两浙词人祠奇传

文 曹晓波 照片提供 徐楚浩

每年芦花吐穗时,西溪深处,一个盛会总会如期而至,这就是秋雪庵的两浙词人祠祭典。近年来,两浙词人祠得到恢复,祭典礼仪备受关注。

追思百年前两浙词人祠的创建,有两个人不得不说,这就是陈增寿和夏敬观。

两个时代之间,他们的选择

浙江山水,本多俊贤,豪迈婉约,词人麇集。民国初期,杭州的诗词圈,又多了两种人:一种是有钱有闲的前清遗老;一种是刚摘了前清顶戴,又任民国要职的“两截”官吏。陈增寿属于前者,夏敬观是后者。

张之洞有一诗说:“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警杜鹃。辛苦李虞文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说的是宋朝不用南方人为相,但恰恰是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这些南方人,为挽救赵宋,呕心沥血。张之洞此诗,也是民国初期一些前朝官吏的写照,他们身处新时代,却念念不忘对清室的匡扶。

陈增寿(1878-1949),湖北浠水人,属于张之洞所说的一类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增寿连中乡试、会试,官至清廷监察御史。辛亥革命以后,无奈的他才退居杭州,于苏堤第一桥的小南湖西边,建了一处庄园,人称“陈庄”(20世纪50年代成为西山公园一部分,即今花港观鱼公园西南侧)。

陈增寿的女婿周君适(1903-1989),湖北黄陂人,其母亲与瞿秋白的母亲是嫡亲姐妹,周君适回忆说:“我和陈增寿的长女订婚的次年,他不许我进‘洋学堂’,把我接到陈庄随他读书。”周君适来到陈庄,是1920年夏天,园门外正月的大红春联,日晒雨淋下已变成灰黄,苍虬大字仍在:“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这是杜甫的诗句,陈增寿借来,明显表达了对清廷的忠心,后句“西山”似乎指向西湖的西山,却也是陈增寿别有所指。

周君适到陈庄的第二天,陈增寿带他去谒拜张苍水墓,陈感叹着说:“西湖有三处忠义的墓葬,岳坟人所周知,于忠肃(于谦)知之不多,张苍水几乎湮没无闻。”面对荒凉,两人惘惘对立。

相比之下,曾经的江苏提学使夏敬观(1875-1953)就“顺之者昌”了。宣统元年(1909),倾向于“变革”的夏敬观,毅然辞官。辛亥革命成功,夏敬观率先剪掉辫子,以示和清廷的决裂。1919年,受当时的浙江省省长齐耀珊的盛邀,夏敬观出任了浙江省教育厅长。

齐耀珊(1865-1946),光绪末年正二品官衔,江海关道兼洋务总办,是前清官场的新派人物转而成为的民国要员。民国的新官、前清的遗老,只凭了私交喜好作揖交往,倒也互不歧视,一团和气。

两浙词人祠,设在秋雪庵内

陈庄的陈增寿,在苍虬阁的书房中,吟诗作词,挥毫泼墨,日子过得颇为悠闲。周君适回忆:“苍虬阁的座上客是常满的”,此阁面临小南湖,花木扶疏,阁内的正墙,挂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所谓的清末“中兴”四大名将之像。一边墙上,挂的是宋徽宗赵佶的《晴麓横云》画,元朝吴镇的《苍虬图》,还有陈增寿的几幅画作。

陈增寿有兴致的时候,也在苍虬阁邀客小聚一饮,再来一场“打诗钟”。也就是要求一炷香燃尽,敲钟鸣时后,参与者限时吟出有两个指定字的对联诗出来,对格律、格调的要求颇高。譬如,某日指定用“九、南”两字,嵌入上下联第四个字。曾国藩的长孙曾广钧,应时出了“死而可九吾无悔,魂不能南客莫招”。这用的是屈原、宋玉的辞句,既稳又含蓄。不过,有人说格调是否太衰颓了一点。据说,后来曾广钧在归南途中病死客栈,此“诗钟”居然成了“诗谶”。当然,这是题外话。

好诗者也好词,不少好“诗钟”的对联,有出自词句的。在周君适的回忆中,陈增寿的深交夏敬观,对宋词极有造诣,却极少参与“打诗钟”。其实,夏敬观对诗词的喜好偏重是其次,已认同了民主与共和的他,对自诩有“匡扶”之心的遗老们,少了一些共同的语言。

周君适回忆:1921年,夏敬观在一次聚会后,提议在幽静的西溪,修建一所“两浙词人祠”,以告慰众人敬仰之英灵。当时在西溪有两处僧庵,一处秋雪庵,一处茭芦庵,受太平军兵燹后一直荒废。那一年四月,秋雪庵刚修建完工,于是,他们决定两浙词人祠设在秋雪庵内。

当年18岁的周君适对杭州知之不多,他在回忆中少说了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湖州南浔的富商周庆云(1866-1934)。周庆云写有《重建秋雪庵碑记》,明确记载了他出资二百银元买下秋雪庵旧址,又集资七千银元,重建庵内堂殿。夏敬观等人对两浙词人祠的选址决定,应该是借用或者租用了秋雪庵的部分。

祠堂落成日,全国名流收到了通知

“两浙”之分始自唐代,而词人最为兴盛之时,正是两宋。宋时的“浙西”,还包括如今苏南的苏州、无锡、镇江、常州等地。周君适回忆,当时两浙词人的供奉,主要是唐五代以来的两浙原籍词人,以及宦游的官员词人,并以宋代为重点。

1921年9月,祠堂落成,发起人夏敬观等向全国各地名流分发通知:“克期来杭州参加祭典”。又盛请闲居的朱孝臧,作祭典日的主祭,并请他撰写一副祠堂对联。朱孝臧(1857-1931),浙江归安人(今湖州),光绪九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朱孝臧诗词文俱佳,时称“清末四大家”之一(另三人: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

朱孝臧也是一个清室的“忠臣”,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聘他为高等顾问,朱孝臧一笑拒之,宁可隐居上海,以卖书画为生。这一日,朱孝臧为了撰联,吟了不少唐诗宋词,最后认为唐代温庭筠《过陈琳墓》的“词客有灵应识我”很应景,却想不起现成的词句作为下联。

陈曾寿在一边也是捻须久久,见朱孝臧顿住,突然出口:“西湖虽好莫题诗”。陈曾寿这一句,出自北宋文与可赠送苏东坡出使杭州的《句(其一)》,原句是“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和朱孝臧的上句极为押韵。文与可与苏轼是表兄弟,因苏轼为文常带讥讽,文与可也是规劝他的意思。陈曾寿将“吟”改成“题”,流露出了遗老们对时世的反感与行事的小心。

“举行祭典那一天,朱孝臧、胡嗣瑗、陈曾寿带着我乘坐夏敬观的小汽艇泛舟西溪去词人祠。西溪是一个狭而长的溪流,时值深秋季节,芦花似雪,丹枫如染,一路上看不尽的清秋景色。两浙词人祠的正门上,贴着朱孝臧的‘词客有灵’对联。大殿神龛里密密层层的牌位,居主的牌位是白居易。”

以上是周君适的回忆,他毕竟年少,对这一天陆续前来公祭的人,大多不识得。他说:“其中有遗老,也有文人墨客,有民国官吏,也有既是民国官吏,又是满清官员的后裔,兼着两种身份的人。如民国浙江省厅长左兰荪是左宗棠之孙,陶叔惠(是)陶文毅之孙。”

这天来的六个人,近代史上都留名

周君适的回忆有差错,查左宗棠的孙子并非“兰”字辈,当时浙江的省厅官员,也无“左兰荪”。“陶叔惠(是)陶文毅之孙”也不对,陶叔惠,清时官至四川补用道,当时,正在浙江高等检察厅任检察长,是陶文毅的曾孙。

陶文毅这人值得一说,原名陶澍(1779-1839),清道光年两江总督,林则徐、左宗棠都出自他的提拔。当时左宗棠与陶澍相差33岁,还是一个“青涩”布衣,身为都督的陶澍,慧眼识珠,说你左宗棠的日后,决不次于我,并决定将女儿许给左宗棠。感动得这位后来的左大帅,跪伏在地,久久不起。陶澍死后,清廷追封为太子太保,谥号“文毅”,人称陶文毅。

不说陶叔惠当时的省高等检察厅检察长的职务,单凭他祖上的声誉,在两浙词人祠祭典中,也是杠杠的人物。除此以外,周君适能完整地写出姓名的人,有六位,个个不简单。

陈三立(1853-1937),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至吏部主事。陈三立的父亲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维新变法时,全国数湖南风气最盛,完全得益于陈三立对陈宝箴的襄助。陈三立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时称“维新四公子”。变法失败,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同时被革职。陈三立的诗词书画名气也大,他和陈增寿、陈衍,并称“海内三陈”。那几年陈三立小居杭州,是苍虬阁常客。

余肇康(1854-1930),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历任武昌、汉阳知府,后聘为湖南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辛亥革命后闲居上海,以著述为主。其手稿、日记,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及铁路史的重要资料。

王乃征(1860-1936),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受排挤后远派为贵州布政司。辛亥革命后,隐居上海,以行医、字画为生。

吴士鉴(1868-1934),杭州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殿试高居榜眼,后授南书房行走、光绪侍读。民国后闲居家乡,钻研金石碑帖、古籍史书。

袁思亮(1879-1939),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民国初年国务院秘书,后居住上海,著述、收藏古籍。袁思亮所藏的宋元古籍,在江浙颇有名气。

胡嗣瑗(1869-1949),值得细说。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连中乡试、会试。殿试时本该一甲第一名,妥妥的状元。哪晓得十个阅卷大臣,为他起了分歧争议,无奈,只取在二甲第二名,官至翰林院编修。民国后,冯国璋慕名胡嗣瑗,聘任他为督军公署秘书长。

这胡嗣瑗当了民国的官,依然不忘“大清”,参与了张勋复辟,失败后隐居杭州茅家埠,建“五峰草堂”。因为离陈庄近,胡嗣瑗与陈增寿来往得最勤。陈增寿有诗赞他:“孤臣头白醉钧天,莲炬金杯照夜筵。问答玉音犹在耳,凄迷春梦已如烟。”“莲炬金杯”引用的是宋神宗赐苏轼夜宴,令内侍撤了御前的“金莲炬”,一路照亮送苏轼归院的故事。“玉音”,皇帝说话的声音。此诗似乎写的是风花雪月,实质充满了对皇恩的难忘。

那一天的两浙词人祠,香烟袅袅,名人济济,“胡嗣瑗连连赞叹着:‘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不过,究竟来了多少“名士”?年少的周君适就说不全了,他写道:“有的遗老我不认识,也数不清。”

有一个在杭州的大“遗老”,却没有被邀请

但是,有一个在杭州的大“遗老”却没有被邀请,他就是居住在丁家山(今西湖国宾馆内)的康有为。丁家山原名一天山,1921年,康有为在此建了一座“一天园”,又称“康庄”,带了他的小妾,过着幸福日子。

康有为在变法中呼吁罢四书文、改试策论、建京师大学堂、立各省学校的政见,与陈增寿赞助张之洞废除科举、兴学校基本一致,又都是保皇党的同路人。当年的西湖以西,人烟稀少,作为近邻的康有为和陈增寿,本应走得很勤。但是,陈增寿始终认为“戊戌变法”操之过急,机事不密,导致光绪皇帝被慈禧幽禁终身,追源祸始,康有为应该负全部责任。因此,两人虽然结邻,极少来往。这一次两浙词人祠祭典,这么一个大动作的文化活动,康有为不可能不知道。

祭典后的当日晚上,陈增寿拿出一坛陈年的“女儿红”黄酒,邀请远道前来参加祭典的老友,在苍虬阁品尝佳酿,再来一场“打诗钟”助兴。座上客大致也是陈三立、朱孝臧、胡嗣瑗、王乃征、袁思亮、吴士鉴等人。

红烛高照,名香缭绕,打诗钟尚未开始,小厮突然来报,有客人求见。此人乘舟前来,不请而进,只见他“须发皆白,脸色红润,头戴瓜皮小帽,身穿又宽又长的方马褂,枣红长袍,脚蹬一双挖云双梁缎鞋,蹒跚地走了进来。‘啊,仁先!啊,散原、疆村!……啊,盛会,盛会了啵!’——来的人打了一口广东腔。”

仁先是陈增寿的字;散原是陈三立的号;疆村是朱孝臧的号。旧时,对人称号比称字更显尊重,可见,康有为与陈增寿还是较为随意。见康有为进来,众人起身,拱手让座。陈增寿又低声对周君适说:“康圣人来了。”周君适这才晓得,此人就是康有为。

康有为悻悻然离去,居然没人挽留

周君适回忆:“康有为不等别人发问,便夸说自己那座一天园如何的幽胜,内中的人天庐、明瑟亭、幽饮亭、石老云荒馆是分布得如何井然有序,冬青树、树带草、桃李梅杏又如何的杂植得宜。话题转来转去,便骂起袁世凯来了,最后是:‘别人说他是天与人归,我早就说他是山穷水尽了啵!’康有为说这话,一直没有歇气,简直不允许别人有插话的余地。”

在座的人都晓得康有为与陈增寿有一点嫌隙,对他的侃侃而谈,没有人应和,更没有人主动说起为词人祠而远道赶来的事。陈三立的“打诗钟”瘾头很大,仗着是维新的元老,年岁又最长,他起身再次拱手,直接告知康有为,我们正在“打诗钟”,请他也加入做一联,如何。

“啊,我搅局了啵!”康有为似乎无话可说,哼哈了几句,又见无人搭理,便起身说了几声“告辞,告辞!”哪知此话一出,居然没人表示挽留,康有为只得悻悻然离去。

康有为一走,胡嗣瑗首先说了话:“圣人还是这样飞扬浮躁,旧性不改。”陈三立叹息一声,他说:“广厦虽然为事志大才疏,究竟人才难得。”广厦是康有为的字。

众人借了“打诗钟”的兴头,七嘴八舌提议,把“有为”二字嵌进对句的末字,做一副联来,如何。此说本是玩笑,没料到,还真有人出口了:“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1924年,夏敬观辞职去了上海。次年,北伐军南下,孙传芳兵败,西湖边充满溃兵。陈增寿怕冷僻的陈庄出事,携家奔了上海租界。两浙词人祠的供奉,在秋雪庵虽然无所变动,但在周君适的笔下,祭典再也没有出现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7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是宋韵流风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场所,它也有所取舍,比如康有为在两浙词人祠创建时的出局正是它的选择。这是人和风景的双向奔赴。且留下,把西溪弹奏成一曲天籁邂逅,和西溪的芦苇一样在秋天
2024-05-17 09:57:00
陈宝琛和陈宝箴是什么关
...(1891—1966)为著名编辑、诗人;幼子陈登恪(1897—1974)为著名词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2023-02-17 15:11:00
历史上哪个省出的状元最多
...、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状元实业家近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
2024-06-08 16:45:00
奕訢临死前让光绪皇帝谨慎使用一个人,可惜光绪没听从
...其中重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光绪提防一个人,此人是康有为。奕訢告诉光绪,“闻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当慎重,不可轻任小人也。”奕訢去世前,变法还没有正式开始,但朝廷已经就变法吵得
2022-12-24 20:41:00
...啸虹生诗钞”五字为当时的著名报人狄平子所题,篇首有康有为在1922年秋所写的序。康有为在序中称“或与黄公度京卿骖靳联镳焉”,其价值可知矣。紧随其后是邱菽园所作《啸虹生诗钞自序
2024-02-27 07:05:00
她是清代第一女词人,也是五阿哥永琪的孙媳妇,因绯闻被赶出王府
提前古代的女词人,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李清照,而清朝的顾太清是被众多人遗忘的一位,顾太清是五阿哥永琪的孙媳妇,丈夫是绵亿的儿子奕绘,顾太清是现代文学界公认的“清代第一女词人”,在当
2023-01-05 14:50:00
康有为在海外逃亡,为何还有钱买岛
...,并将“罪魁祸首”戊戌六君子处死,而真正的幕后黑手康有为和梁启超则准备好了后路,逃出海外。康有为在海外逃亡过程中,宣传是光绪皇帝下的命令要谋害慈禧的,最著名的就是光绪皇帝的“
2024-05-21 20:50:00
...受。 到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思想家。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结合,用西方民主来解释儒家的“大同”理论。他撰写《新
2024-04-29 22:25:00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2023-04-30 16:2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闹市寻迹西安都城隍庙 宛如历经沧桑的智者
西安都城隍庙坐落于西大街,宛如一颗遗落人间的历史明珠隐匿于闹市之中,散发着独有的神秘与古朴。作为统辖西北数省城隍的西安都城隍庙
2025-08-07 07:36:00
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京举办130余件(组)文物在中国考古博物馆集中亮相,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后首次展出本报讯(记者龚正龙)雄安古州城出土的两件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后首次展出
2025-08-06 09:01:00
高山仰止、史笔昭世、河山之阳……穿过一座座木牌坊拾级而上,一步一脚印登上拔地40余米高的汉太史司马迁祠,放眼望去,大河奔涌,长桥飞跨,史圣凝望!#大河奔涌万象新#来源:华商网 相
2025-08-06 11:48:00
赵培宪:从战俘营到正义审判的血泪控诉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赵培宪同志(图片由太原市档案馆提供) 位于太原市小东门附近的“太原工程队”的血泪记忆旧址,静静地隐匿在城市的喧嚣当中
2025-08-06 13:00:00
在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墓的祈福墙上,学子们留下心中所愿。“逢考必过”、“圆梦西工大”、“学业所成”......你们许下的心愿都实现了吗?#大河奔涌万象新来源:华商网相关热词搜索:心愿
2025-08-06 13:25:00
池州学者喊话《长安的荔枝》原著作者及出版社: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创作地非泾县应为秋浦县(今贵池)
大皖新闻讯 随着暑期档电影《长安的荔枝》热映,其原著小说也引来一些阅读爱好者青睐。近日,池州市贵池区文联主席张华在研读原著时发现
2025-08-06 14:30:00
武当武术名家陆国柱向武当山特区档案馆捐赠珍贵档案资料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朱江 通讯员 王婷婷)8月5日上午,当代著名武当武术名家、书画家陆国柱先生珍贵档案捐赠仪式在武当山旅游发展中心隆重举行
2025-08-06 16:24:00
【图说政务】上周看点:荔波县今年新增5种病种实现“跨省通办”
编辑:骆文文一审:王曼二审:徐红三审:袁小娟
2025-08-06 18:49:00
“看·见殷商”展览新增四件国博珍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陈玺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8月5日,从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引入的四件殷商时期珍贵文物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展览正式亮相
2025-08-06 20:05:00
《南京照相馆》六安家书让人泪目 金寨最新揭开三封“哑谜”家书背后真相
大皖新闻讯 电影《南京照相馆》开头,一对夫妇拦住邮差苏柳昌问:“阿昌,有信吗?六安寄来的。”在拿到信后老两口兴奋不已:“是我女儿的字
2025-08-06 20:18:00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殷维制作 孙上修
2025-08-06 21:5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烽火岁月里的课本 见证不屈民族脊梁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蒋巍 朱江 田晶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记者在武当山一位收藏爱好者家中
2025-08-06 19:58:00
连环画·我家住过八路军②|栗子树下的交通站
策划:刘成群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审核:陈红梅 刘丽普 曹青文案:宗苗淼 王学峰 李春炜制作:齐媛媛 曹旭 翟晓晖 宋学双鸣谢:灵韵数字艺术工作室
2025-08-05 08:28:00
97岁抗战老兵刘益谦:只想把受伤的战士照顾好,少疼一分是一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回望烽火岁月,97岁抗战老兵刘益谦的话语朴实而坚定:“一当兵我就被分到了卫生队,其实心里想得很简单
2025-08-05 12:05:00
团城演武厅 香山脚下的清代阅兵场
◎户力平在香山脚下,有一座椭圆形的城池建筑,青灰色的城墙,绿色的琉璃瓦顶,在远山的映衬下,显得雄伟而古朴,这就是具有260多年历史的清代阅兵场——团城演武厅
2025-08-05 14: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