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06-26 18:40:00 来源:新周刊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又到一年高考志愿填报季,该选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有就业前景的?曾经那些不被推荐的冷门专业毕业生,现在都过得怎么样?读到“翻红专业”又是什么样的体验?我们与四位高校毕业生聊了聊他们的故事。

作者 | 陈倚

编辑 | 陆一鸣

题图 | 《追光的日子》

6月23日起,全国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可以查询,高考志愿填报也随之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

而在热门与冷门的标签之外,总有一些专业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翻红”。

十年前的冷门专业,十年后可能歪打正着成了新兴行业的“香饽饽”;曾经被吐槽的“天坑专业”,也可能因为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变成“天选专业”;连续多年“亮红牌”的专业(即“不建议报考”的专业,通常为人才供需失衡、市场就业空间较小,薪资待遇以及未来前景较差的专业),也可能因为具备考编优势而持续吸引众多学子报考。

一个专业的“红”体现的是社会的关注讨论热度,而“翻红”的偶然性往往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难以预测。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不同的个体选择就像驶向不同方向的小船,或许带着几分模糊的方向感,但都在时代的航程中掀起了奇妙的浪花。

我们寻访了四位来自“翻红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求学和职业轨迹,或许可以成为重新思考时代机遇与个人选择的参考。

我是学校第一个从经济学院

转到工科学院的学生

洋芋

90后 安徽人

2012年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 国际经济贸易转微电子专业

2014年 复旦大学硕士毕业 微电子专业

目前在创业公司负责研发工作

2008年,经济学是大热门专业,几乎是所有院校里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之一。我当时对于专业以及未来工作没有什么认知,填报志愿抱着“分数高就代表专业好”的念头,报考了经济学专业。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2008年5月份,在高中校园内与老师的合照。(图/受访者供图)

然而,进入大学后,我意识到之前对经济新闻感兴趣,本质是对社会运行规律和人类行为模式的好奇,这和真实的经济学专业相差很大。而且我当时认为经济学是一门通识课程,专业壁垒不高(现在来看,这种认知并不全面),而理工科不仅可以锻炼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学习技能,对于日后找工作有帮助。因此,大一结束前,我递交了转专业申请,成了那些年学校第一个从经济学院往外转的学生。

刚开始我申请转去电气工程专业,被电气学院拒绝了;后来又申请转去核物理与核工程专业,又被物理学院拒绝了。那几年工科专业学生在大一结束时申请转往经济学院才是主流,而且竞争非常激烈,基本都是各个专业前几名,所以我的“逆潮流”让这些学院的老师怀疑我是想得不够清楚。

不过,虽然被核物理专业拒绝了,但接收我转专业申请的副院长看我确实真心诚意想学理工科,就推荐我转到物理学院下面的微电子专业。

转专业之前,我甚至不知道微电子是什么,以至于后面发生过一个现在来看不可思议的笑话:微电子的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提到一家叫作德州仪器的公司,我当时以为是一家在山东德州做仪器的公司,后来才知道这是美国顶尖的半导体公司。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入学时正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当时看到长得像火炬的图书馆特别激动。(图/受访者供图)

我念书的时候,微电子在国内还属于冷门专业,国内相关的设计公司非常少,即使有也都是做些非常简单的产品。转机发生在2010年iPhone4的横空出世,加速了移动互联网和万物互联的物联网的发展,反过来也催生了对于宽带通信技术的需求,比如基站和Wi-Fi。

这些新技术驱动了底层芯片技术的升级换代,芯片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然而,芯片人才培养周期与技术发展爆发期相比存在滞后性,这就导致2014年到2020年那几年,市场对芯片工程师供不应求,现在大家挤破头想去的那些知名公司,在当时的招人门槛并不高。

这几年的芯片行业又发生了变化。随着市场从硬件驱动的创新变成了场景驱动的创新(软件创新),对芯片工程师的需求已经逐渐减少,而供给侧的毕业生却与日俱增,导致目前市场又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状态。

比如2022年我们组招聘6个工程师,最终却收到了300多份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学生简历,可想而知这个行业现在竞争多大。

在我看来,微电子行业基本不存在周期性,它已经过了从0到1的爆发阶段了,现在可能是从80、90升级到100,更多是更新换代和维护,这个行业的人才必然是供过于求的。哪怕是现在很火的AI算力芯片和人工智能相关芯片,尽管也会产生新的高薪人才需求,但电子行业竞争激烈,大概率还是赢者通吃。

回想2008年我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哥说经济学特别吃香,他的本科同学毕业后做外贸公司,过得比他在体制内强多了。当时我没什么感受,现在我想明白了:不是以前能成,现在就能成;不是别人能成,自己就一定能成。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保持一颗持续学习的心才是最关键的。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的长桥,记录了穿梭在宿舍和教室间的每位川大学子背影。(图/受访者供图)

考上也许后悔两年,

不考上后悔一辈子

流帆

95后 河北人

2017年 本科毕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2020年 南开大学硕士毕业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目前从事博物馆典藏工作

当别的小孩打游戏、看动漫的时候,我喜欢跟着爷爷一起看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

2013年,财会专业特别火,所以我填报志愿一部分报了财会,一部分报了历史、地理,但最后还是被调剂去了不感兴趣的管理专业,浑浑噩噩地玩了三年,我给自己定的底线是不能挂科,能毕业就行。

但人生总不能一直这么消沉下去。我痛定思痛决定考研,读研时一定要选一个喜欢的专业。考古学讲“二重证据法”,地上文献和地下文物互相印证,参与感很强,那些实实在在的出土物,给了我扎扎实实的真实感。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2019年在西安考古工地发掘唐墓。(图/受访者供图)

考古当时是冷门专业,全国开设考古专业的院校不多,在2015年之前,很多985高校的考古和文博专业甚至都招不满学生。

家人也强烈反对我跨考考古专业,他们认为对口的工作岗位不多,还可能会去做挖古墓这类的辛苦活儿。但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考上了也许后悔两年,但是不考我会后悔一辈子。

第一次考研,我跨考的是南开大学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学硕,差二三十分进复试。我不甘心,毕业后没有找工作,在学校和人合租,继续备考,改考南开大学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硕。考专硕的难度比学硕的低,而且招收数量更多,一百多个人报考,招二十多个。

考上研究生后,我就联系了导师,趁着暑假和师兄师姐们一起去了西安的考古工地实习,做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早上八点上工,傍晚六点下工。

那时候正是七八月份,每天都是四十几摄氏度的高温,有时候在潮湿的墓坑里一待就是一下午,浑身冒汗,腿、膝盖、脚踝蹲得酸痛。每日的工作包括布方、发掘、整理出土物、画遗迹平剖面图,给各个出土的文物做标签,画平面图,画立面图,做探方的平面绘制,做每一天的考古日记和探方报告。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2018年在西安考古工地绘制探方平面图。(图/受访者供图)

我喜欢考古,考古的魅力在于探索未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墓葬和灰坑会出土什么东西,所以每一天都很期待。但我也知道,考古是一份兢兢业业的事业,要坐得了冷板凳,要心存敬畏,对得起自己挖的每一个探方,每一个灰坑,每一件出土物。

我读研之后,文博已经热起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故宫跑”。2017年,故宫办了“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很多人早早等在故宫门口,排队三四个小时。等故宫门一开,便直奔午门展厅,只为看一眼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那几年,《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历史文化类节目播出,也让考古文博专业受到更多的关注度。各大高校的考古文博专业逐年呈扩招的趋势,报考的人数逐年增多,分数线涨得很快。2020年之后,很多文博对口的岗位也在扩招。

尽管如此,如果不是真的热爱,我是不建议学考古的。希望大家不要抱着挖宝或探险的想法报考、从事考古专业,因为一旦热爱的事情成为工作,所有的新奇体验最终都会被淹没在琐碎而艰辛的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全方面了解考古专业以后的就业、工作情况,再谨慎报考。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2019年在西安考古工地提取陶器。(图/受访者供图)

硕士毕业后,我选择去了文博行业,平时做做策展,偶尔出差去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交流学习。考古仍然是我的终身爱好,我的书架上大部分都是考古类书籍。

我毕业之后,

才有的“四大天坑”说法

小Y 90后

2015年 中南大学本科毕业 材料化学专业

2017年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硕士毕业 材料科学工程专业

目前从事电子电路研发工作

2011年,我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还没有“四大天坑”的说法。我是南方人,想在家乡附近上学,所以先选定了学校。中南大学的材料专业是全国排名前几,我就把它作为了我的第一志愿。当时比较火的专业是土木工程,材料专业只能说是不温不火。

印象中是大学毕业那几年,才有了“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说法,我觉得非常贴切。本科期间,学院的培养模式是不区分专业细分方向的。我们什么都学,学得都浅,就好像吃大锅饭。大一、大二学高等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基础课,大三之后学专业课。整个大学期间都是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程很少。

材料专业的就业面很广,并且跟其他领域的交叉性比较强,比如医疗行业的材料。如果缺乏交叉领域的知识背景,一毕业找工作,就会发现和企业的具体用人标准不匹配。

我的本科同学毕业后大概只有1/3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比如机械、化学、电子行业的材料加工厂、合金加工厂、高分子化工厂。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2024年工作内容电子电路产品生产线的现场开发跟进。(图/受访者供图)

2017年,我硕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做高分子材料板材,日常会做研发和产品方面的品质跟进工作,每个月工资到手有一万二,年包15万到17万。半年后,我就离职了,因为工厂的工作比较枯燥,而且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存在有毒气体,哪怕做了防护措施,还是适应不了。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做电路板研发工程师。现在服务器的运行速率越来越高,对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应到我们电子电路方面,层数就会越来越高,对材料的信号损耗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几年,电路板行业发展得挺快,主要是因为下游有人工智能的需求。AI比较吃算力,如果互联网厂商想做AI,就需要大规模扩充它的服务器,用到大量电子元器件。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图/Unsplash)

下游需求会带动上游企业。我的工作单位每年利润的增幅一般是10%到20%,这两年多的时候可以到30%多。订单一多,企业效益就上去了,招的人也多。我们招人不挑具体专业,工科类的专业都招,硕士应届生一般是年薪17万到20万元,基本上每年都会涨薪。

我们研发部有一百多号人,每年会招20%左右的应届生,最后留下来的大概是七成,但有时我们甚至招不到人。制造业是一个抢订单、拼时间的运作模式,服务于生产,依托于工厂,而工厂的工作并不轻松。

我有做光伏和锂电池行业的同学,因为国家大力扶持清洁能源,新能源行业现在发展得挺好的。如果想跳进去,我可能就得从比较基层的岗位做起了。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图/Unsplash)

我只有法学这一个志愿

罗仪涵

2017年 郑州文科高考状元

2021年 北京大学毕业 法学专业 经济学双学位

2024年 芝加哥大学硕士毕业 法律专业

签自愿放弃保送承诺书的那天,父母带我在高中学校门口的包子店吃饭。他们说尊重我的选择,希望我想清楚了。我很坚定,我要读法律专业。

我最开始是对经济学感兴趣,看过《牛奶可乐经济学》之类的科普金融读物,想读经济学。高一、高二时,我加入学校的商业社团,做过校内创业,参加复旦全国中学生商赛并拿了奖。当时穿着西装站在领奖台上,很有成就感,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成为一个CEO或杰出创业青年。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我的8年法学路。(图/受访者供图)

读法律专业的想法源于高二的寒假。我回奶奶的农村老家过年,一位老人来找我奶奶借钱过年,并且倾诉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我深感震撼,开始思考如何帮助更多的人。其实当时的我对大学专业并没有清楚的认知,只是朦胧地认为法律可以实现我理想中的正义。

我高中就读于郑州外国语学校,保送的都是语言类专业。如果参加保送,大学期间转去法学院可能会受限制,而且学校也没有法学双学位。因此,我放弃了保送,参加高考,法学专业是我唯一的志愿。

法学专业的实践经验很重要。从大一开始,我就在律所、基层人民法院和红圈所实习,接触的案件大多是民间借贷和非诉、IPO类的法律工作。

我在本科期间一共做了五段实习,专业成绩不错,发过论文,做过学生会学术实践部部长,可我依旧没想好自己未来要做什么,总感觉内心空落落的。有段时间我常在学校操场跑马拉松,400米的跑道,一圈又一圈,像极了我的生活。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北大入学时给自己未来画的一副图。(图/受访者供图)

直到我坐在保研考试的考场,试卷写到一半,抬头看到窗外院墙上的爬山虎,突然感觉自己被困在了这个地方。我很清楚,如果读研,也只是重复现有的生活。我决定跳出所谓的“象牙塔”。

本科毕业后,我去了红圈律所工作,工作内容、环境、收入都很令人满意,可我的“螺丝钉”感越来越强,意义感的缺失促使我一年后选择了离职。机缘巧合下,我进入了一家公益律所,收入不到之前的1/3,但我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也对公益法律服务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在致诚参加儿童网络保护国际会议。(图/受访者供图)

近几年,法学专业成了一个社会讨论度很高的话题,一部分是因为法律在微观层面关系到每个个体的切身权益。但同时,法律行业也是一个比较精英主义、内卷严重的行业,二八定律显著,80% 的案源被 20% 的律师垄断,收入亦是。如果想报法学专业,除了充分了解清楚专业和就业之外,还要了解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优势是什么。

我之前在红圈所工作,上班坐的是往国贸方向的地铁十号线,人特别多。当时我就想,以后要是坐人少的反方向上班就好了。巧的是,在公益律所工作之后,我上班坐的还是十号线,但空旷多了,每次上去基本都有空座。

可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拥挤还是空旷,人都会焦虑,不存在哪个方向更优。人生很多时候是不那么愉快的,但那些闪烁的快乐瞬间依然值得去过。如果感到痛苦,我就会以观察者的视角去想,去看,至少开始理解一些事情,理解之后就不会纠结了。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令人心动的offer6》节目剧照。(图/受访者供图)

我以前比较在意别人的评价,容易把价值感建立在一个比赛或者游戏的获胜上。但现在,我走在一条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并且接纳未来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珍惜日常生活的幸福。

很多时候,一个选择的意义在你做选择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未来也许不可控,但当我勇敢过一次,就可能有下一次,说不定机会就蕴藏在下一次的选择中。

校对:遇见;运营:鹿子芮;排版:饼饼

这次高考季

新周刊联合小红书热点

做了个很特别的策划

从#高考后的100种人生 到 #高考出分瞬间

你等到了高考分数

但人生的答案才刚翻开新篇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27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这个灰头土脸的专业,悄悄火起来了
...能成为合格的考古人吗?” 考古人日常“挖土”。(图/受访者提供)带队老师问清楚事情经过,宽慰他问题不大。为了鼓励他,老师讲了个不太聪明的普通人成为考古学家的故事。等张飞正式学
2024-12-20 08:43:00
乘坐“时光机”的年轻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徐语杨 实习生 肖奕慧 受访者供图
2023-05-05 03:06:00
南大考古教授成“美食博主”:初衷是解决经费问题,美食更贴近生活
...活力就起来了”。2011年,张良仁在塔吉克斯坦考古。图/受访者提供 以下内容根据对张良仁的群访内容整理。【1】做短视频对我来讲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我从7月开始拍摄(短视频)。考
2023-11-18 09:57:00
全国人大代表宁雅秋:尽快将贾湖遗址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
...进程及其多样性的研究作出更多贾湖贡献。(田明杰/文 受访者/供图)编辑:谭敏审核 :孙华峰
2024-03-08 11:32:00
视频博主探访荒野古墓掉进盗洞摔伤,专家:私自探索古墓不宜提倡
...物损坏,这种行为不宜提倡。李逸明在探墓时不慎摔伤。受访者供图据济南时报报道,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青认为,最近几年,“公众考古学”兴起,倡导专业考古面向公众,人们的兴趣点
2024-03-26 12:49:00
“红山文化第一人”郭大顺:用一生找寻中华文明5000年
...古工作站整理大甸子考古资料。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1983年,郭大顺在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现场。 1984年8月,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墓出土玉龙,郭大顺在现场。郭大
2023-08-29 11:14:00
“数智人妇好”有什么功能?她未来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进行实时、自然互动问答。“数字妇好”点亮殷墟遗址。受访者供图“数智人妇好”未来将被赋予更多“人格”与传统只能固定对话、语气机械的AI数字人不同,“数智人妇好”具有最重要的“智
2024-02-21 09:58:00
掘进吧,去探索古人类的奥秘——走近青年古人类研究工作者
...“1万年前的人”对话。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发掘现场。受访者供图“它是2016年在贵州招果洞出土的。发现时,它还是很多碎块。”邢松眼前这块复原了七成的人类头骨,是记者近距离所见过
2023-08-22 10:31:00
54岁老教授吃饭太认真,带火“冷门专业”,网友:别对冷门有误解
...。他的讲解十分有趣生动,比如他解释了中国人早在2000年前就开始”撸串“了,还讲了油条其实和秦桧有很大的关系等等,讲解风格幽默且生动,深深地吸引了大量的网友,一时间竟让冷门专
2023-11-13 16:24: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多人获刑 涉及非法猎捕、贩卖、运输鸟类等犯罪行为
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涉鸟类保护刑事典型案例,典型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鲜明导向
2025-11-14 18:52:00
高铁上孕妇突然临盆 多方联动救援母子平安
大皖新闻讯 “谢谢列车长,是个男孩,母子平安!”近日,一通报喜电话让G7263次列车长张露及全车工作人员悬着的心彻底放下
2025-11-14 12:38:00
济南南郊医院康复科:用科学治疗与人文关怀点亮患者生命之光
在济南南郊医院康复科的走廊里,一幅温馨的画面正在上演:一位身着棕色背心、蓝色内搭和灰色运动鞋的七旬老人,正手持拐杖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练习独立行走
2025-11-14 12:09:00
就诊患者医院停车被收费 院方回应:收费由三方公司负责,会积极协调
鲁网11月14日讯近日,淄博市张店区的张先生向鲁网·民生帮办(0533-3811076)反映,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淄博市第三人民医院)看病停车时被收费
2025-11-14 12:05:00
广州“铜钱大厦”一拍流拍,起拍价13.6亿元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大皖新闻记者从阿里资产拍卖平台看到,广州地标建筑广州圆大厦以13.6亿元起拍,但因无人报名出价
2025-11-14 12:04:00
微光成炬!从“记错时间”到“紧急救援”:荣成白衣天使书写新时代医者答卷
鲁网11月14日讯(记者 李佳怿 李金翰 通讯员 李甜)在一个普通的周六午后,本计划奔赴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的三位医务人员
2025-11-14 10:17: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杨飞“青春没有售价,轮椅直达拉萨”“家人们谁懂啊,坐电动轮椅通勤太香了”……近来,在短视频社交平台,年轻人坐着电动轮椅出行的视频刷爆网络
2025-11-14 10:32:00
2025网聚美好安徽|实探江城芜湖:科创赋能产业,算力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大皖新闻讯 长江之畔,创新潮涌。11月13日,“皖美十四五 再启新征程”2025网聚美好安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芜湖
2025-11-14 10:52:00
大皖新闻讯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13日发布数据,2025年10月份,安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扩大0
2025-11-14 10:54:00
从“看破”到“戳破” 高校联合58同城推出反诈互动课
“坐进骗局的桌子里,看看你能不能识破身边的骗子。”11月12日,在广州南方学院的多功能教室,一场名为“对号入座”的沉浸式反诈课堂火热上演
2025-11-14 10:57:00
守望精神家园:农村老物件何以成为时代“新教材”
鲁网11月14日讯(记者 王玉龙)那些被岁月包浆的犁铧、砚台、煤油灯,正以沉默诉说民族的集体记忆。近日,潍坊知名文化学者张崇高先生主编的《青少年研学——探秘农村老物件》出版发行
2025-11-14 10:58: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2日,“离婚证后面有囍字”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热烈讨论。视频中,有网友手持离婚证,在灯光下轻轻晃动
2025-11-14 11:02:00
奇妙气压现真知 动手探索育新人——东营市东营区弘文小学一年级开展“神奇压水机”科学实验课程
鲁网11月13日讯“老师,快看!水喷出来了!”“太神奇了,原来空气真的有力量!”近日,在东营市东营区弘文小学一年级的科学实验教室里
2025-11-14 10:22:00
玉米脱粒机致手指离断 博爱医护8小时精准修复
鲁网11月14日讯“多亏了周医生团队的妙手仁心,让我母亲的手指失而复得!”11月12日,62岁患者杜女士的家属专程将两面锦旗送到菏泽博爱医院显微骨科医护人员手中
2025-11-14 10:19:00
“婷宝”:菏泽鲁西新区程婷日常工作中的助人为乐点滴情
鲁网11月14日讯“婷宝,我这降压药吃完了,你能帮我买一下吗?”“婷宝,我家老伴儿行动不便,能帮我看看怎么申请轮椅吗?”在菏泽鲁西新区岳程街道程海社区和颐美康养院
2025-11-14 1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