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掘进吧,去探索古人类的奥秘——走近青年古人类研究工作者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22 10:31:00 来源:极目新闻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古人类研究工作者】

推开实验室的门,研究员邢松正站在桌前,拿着一块人头骨仔细端详,试图拼接复原这块距今约1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

8月中旬,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时,便看到这有趣的场景——30多岁的青年人与“1万年前的人”对话。

掘进吧,去探索古人类的奥秘——走近青年古人类研究工作者

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发掘现场。受访者供图

“它是2016年在贵州招果洞出土的。发现时,它还是很多碎块。”邢松眼前这块复原了七成的人类头骨,是记者近距离所见过最古老的物品,但对于邢松这样的青年古人类研究者来说,万年的文物是最“年轻”的研究材料。

人从哪里来?这个看似抽象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是很具体的。“人类由猿演化而来,这个过程中太多信息是未知的。”他们告诉记者,即使到了今天,人类与自身起源和演化的真相之间,仍然隔着一条被浓雾笼罩的河:我们大致知道河流源头的方位,但确定不了具体位置;河分出了几条支流,还解答不清;一些河段的样子已经被揭开,但许多河段若隐若现。他们的使命便是拨开浓雾,解开谜团,让人类对“自身从何而来”的认识更清晰、具体。

于是,青年古人类研究者们走进发掘现场、走进实验室,去发现历史的碎片、寻找历史的答案。对知识和真理有无限渴求的当代青年,与万年、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前古人类之间的时空对谈,多少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并且会一直持续下去。

一块头骨出土需要多长时间?

“你身后是郧县人头骨模型。”顺着邢松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这块根据1990年发现的郧县人2号头骨制作的模型。2022年,古人类研究者在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再次进行考古发掘,并发现了郧县人3号头骨。

邢松第一次见到这块距今100多万年的头骨化石时,它还嵌在地层中。邢松忘不了初见时的喜悦,要知道“这样完整的、百万年历史的人类头骨化石极为罕见”。

发掘工作持续了6个多月的时间,邢松去时北京的街头还满是飘飞的柳絮,回京时飘飞的已是鹅毛大雪。

“一块头骨的出土需要这么长时间?”记者问。

“这就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特点。”邢松说,旧石器时代的考古现场常常环境复杂、地层交错,只有尽可能维持好“案发现场”原貌,细细考察每一件材料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信息。

清查现场、清理地层、辨别和分析出土文物……从发现到提取,6个多月的时间里,邢松和团队成员的工作看似琐碎,却件件重要。

“欲速则不达。试想,一铲子挖出化石很痛快,可我们会错过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邢松笑着说,“一百万年都走过了,不差这几个月。”

走访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馆员吴雁也反复提到古人类研究中“精细”二字的重要性。

掘进吧,去探索古人类的奥秘——走近青年古人类研究工作者

吴雁在考古现场画地层剖面图。受访者供图

2013年,参加工作不久的吴雁参加了重庆巫山玉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发掘工作进行半个月后,她在所负责的探方内,发现了一件令人兴奋的石器,它器型规整,四周均有人工痕迹。只不过这件石器的原料,是学界普遍认为不适宜用来制作石器的石灰岩。

石灰岩硬度低,在积年累月的地层挤压下可能形成看似人工痕迹的片疤,形成“假石器”。面对年份动辄以万年为单位计数的遗物,吴雁不敢武断。

为了论证这些石灰岩石器的人工性质,她和团队设计了石灰岩的打制、埋藏和使用实验。作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实验是吴雁的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复杂的工作,吴雁乐在其中。打制实验时,她用双手把石料打制成能够使用的器具;使用实验时,她用亲手打制的石器去砍竹子、砍树、刮动物油脂。不止一个瞬间,她仿佛体会到了几十万年前远古人类生存的不易,也叹服、敬仰于他们就地取材、为我所用的智慧。

用一件件石器、化石来还原某个时期古人类的生活画面、生活方式、迁徙路线等信息。在许多人看来,这是古人类研究者的“神奇技能”。只有研究者自己知道,这“神奇技能”背后,付出了多少并不神奇的苦功。

毫不犹豫前往人迹罕至的山洞遗址

2023年4月,广西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姚艳燕和团队成员,前往广西百色田东县布兵盆地的一个山洞寻找古人类遗存。

姚艳燕是一位“洞穴常客”,她早已对洞穴里随时蹿出动物习以为常,蝙蝠和蛇“都快成伙伴了”。4月的南方密林,早已蚊虫滋生,她爬至洞前大口喘气时,还将一只蚊子吸进了气管。止不住大咳,眼泪流了满脸,好一阵才平复下来。回忆这段考察经历,她开玩笑说:“怎能被一只蚊子扼住了咽喉!”

严寒或酷暑,高山或深谷,有路或无路……不论环境如何,只要手握有关洞穴遗存的线索,姚艳燕都会毫不犹豫地前往。她知道,要想找到古人类的遗存,就得走遍每一个有可能保存古人类化石的地方。她总想着:也许,远古人类就在下一个洞穴给我们留下了认识他们的线索。

7月,姚艳燕又踏上了考察之路。这一次,她和地质学、年代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联合考察队,前往广西枫树岛考察古人类遗存。这支队伍不是第一次考察枫树岛的遗址。他们此行的计划工作量并不大,没有准备太多水和食物。

清晨出发,按计划,午后便能返回出发地。但在前往遗址的路上,打头阵的小队走散了。后方的队伍按时到了遗址,走散的那支小队却迟迟不来。大家焦急等待良久,众人终于重聚。准备返程时,已是下午两点,太阳正毒辣。

掘进吧,去探索古人类的奥秘——走近青年古人类研究工作者

李罡在沂水跋山遗址清理地表化石。受访者供图

中暑、饥饿、脱水……意料之外的困难接踵而至,又一支小队走散了。他们脱离了大部队,迷路了。一位老师自告奋勇带路,可没过多久,他发现带错路了,开始自责自己的鲁莽。

“怕什么!我们一起走出去!”“也有收获啊!我们至少知道哪条路是错的了。”相互鼓励、安慰的话语,感动并激励着彼此。姚艳燕想,几十万年前生活在这片岛屿上的远古人类,如果遇到这样的迷途之险,一定也会鼓起勇气、相互帮助、走出密林吧!是啊,人类能进化至今,生生不息,前行的勇气和团结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几经尝试,姚艳燕的小队终于回到了出发地,大家都相拥而庆。向记者讲述这件事时,姚艳燕把一起经历危险的队友们称为“亲人”。“事实上,从人类的进化史来看,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她说。

探寻古人类繁衍生息的脚步永不停歇

从事这个行业16年,邢松已经跑遍全国不少地方,在他眼里这和古人类比“不算什么”。第一群直立人走出非洲,踏足亚欧大陆时,他们面对的是完全未知的前路。是他们一步一步地前行、开拓,才有今天人类在地球上安居的可能。

受此鼓舞,青年古人类学者们也不会停下脚步。他们知道,永不停步是远古人类繁衍生息的不懈坚持,也是科研工作取得突破的必由之路。

“这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学问。”邢松边说边拿起手边那块招果洞人头骨化石。紧接着,他用镊子夹起一块碎片。仔细观察后,他确定这块碎片是顶骨的一部分。

“一会儿我就拼上。”邢松说,每一次把碎片严丝合缝地拼接到头骨上时,他都有一种舒适感。看着多块碎片在他的手中逐渐拼成完整的头骨,看着头骨上的空白面积一点点缩小,他仿佛看到了人类进化史上的空白被一步步填满,这是他一直期盼的。

掘进吧,去探索古人类的奥秘——走近青年古人类研究工作者

沂水跋山遗址出土的石英制品。受访者供图

姚艳燕在而立之年选择从事这项事业,加入了“回答人类历史填空题”的行列,她并不怕起步晚、走得慢,她坚信热爱能指引自己走向梦想的人生。

2021年,她如愿考入山东大学,在古人类研究领域深造。“如果地球的历史是一天,那人类只存在于这一天的最后一秒。人生须臾,没有比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前进更幸福的事了。”姚艳燕认为,是古人类研究这门学科涵养了她广阔的时空观。面对生活的零零碎碎,她总会回应一句“这都不是事儿!”因为,她总是在路上,忙着去往下一个遗址,开启下一场万古对谈,为人类进化的图景更清晰一点而努力。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2日12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2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百年水洞沟揭秘史前人类
...掘出2000余件石制品。1963年和1980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裴文中先生和宁夏博物馆又先后对遗址第1地点进行了两次系统发掘。这期间的发掘面积有限,出土材料被
2023-09-18 14:24:00
古代蔗糖制作技术的演进与革新
...于一隅。中华民族智慧的火种仍在传承,相信在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再创科研新辉煌,造福全人类!
2023-09-14 07:00:00
2万年前全球大冰冻:神秘洞穴揭示史前人类足迹的重要性
...造了条件。2万年前全球大冰冻:洞穴遗址的发现及其对古人类社会的启示这个大冰冻事件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2万年前的晚冰盛期,当时地球上的气温急剧下降,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冰川扩张。这
2023-12-20 16:58:00
青年考古工作者:在田野解锁未知,探寻“何以中国”
“一把洛阳铲,半部中国史”,考古工作者在田野发掘,就像大型“开盲盒”现场,探索未知,丰富历史。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我省多位扎根田野考古一线的年轻人,听他们讲述如何不断解
2023-07-17 15:24:00
“国内最大”!走,探秘十堰这座考古方舱
...空出世的日子。近日,十堰晚报记者走进国内规模最大的古人类考古方舱——“郧县人”考古方舱,探寻这一古人类遗址挖掘过程。汉江在群山中蜿蜒流过,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在此被发掘。右
2024-05-20 15:21:00
Science:93万年前的人类因气候危机而仅剩1280人……
...们面临巨大的灭绝风险。”此项研究结论如果成立,将给古人类学领域带来“充满挑战性的影响”,因为它提出了一种可能性:气候驱动的人口瓶颈导致早期人类分裂成两个进化谱系,一个最终成为
2023-09-14 16:19:00
太阳系和地球生命,仿佛被精心设计过?科学家:有这种可能性
...究月球的奥秘,在古代由于人类的科技不够发达, 所以古人认为月球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古代有很多关于月球的传说,比如说嫦娥奔月,广寒宫等等,不过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现在人类已经能
2023-01-20 06:00:00
...5.1%,比上届增长1.2个百分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就是其中之一。 “我从事的是古人类学与古遗传学研究,利用古DNA技术寻找史前人类的痕迹,通
2023-10-27 16:18:00
探秘穿洞古人类活动遗址
...近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最新考古研究结果,专家历时2年,在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的穿洞遗址早年发掘的地层之下发现新的地层,将普定地区
2024-01-27 15:1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讲好十堰档案故事 弘扬红色革命精神——2025年十堰市“红领巾读档人”活动记略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詹浩)档案是凝固的历史,少年是跳动的未来。当新时代的红领巾遇见泛黄卷帙里的岁月印记,当稚嫩童声触碰厚重历史的脉搏
2025-09-12 09:32:00
东湖评论:光耀通城,义举传千秋
夫通城者,鄂南明珠,钟灵毓秀之地,蕴德含仁之乡。山川形胜,承天地之瑞气;人文炳蔚,传千古之遗芳。见义勇为之风,于斯盛矣
2025-09-12 10:00:00
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
9月6日,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为期一月的“丰县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在县图书馆拉开帷幕。此次布展,旨在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图文展示
2025-09-12 10:55:00
大禹文化⑥丨大禹一生干了三件事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12 11:32:00
济宁举办《抗战三部曲》报告会,近100名读者与英雄后代参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丹2025年9月10日晚,由山东省作家协会、济宁市政协指导,济宁市读书协会、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的《<抗战三部曲>
2025-09-12 11:55:00
笔墨传薪 艺贯中西——书法家王世芳的艺术人生与文化使命
【引言:一位退役军人的笔墨传奇】在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以军人的坚韧锤炼笔力,以学者的深邃贯通古今,用一幅幅作品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2025-09-12 12:38:00
河北迁安:基层干部历时四年著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图为魏江荣走访长城。河北新闻网讯(张泽慧、朱艳辉、李敏丽)近日,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镇基层干部魏江荣(笔名魏江蓉)创作的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2025-09-12 14:35:00
【马上见】长江文明,中华风骨
..从雪山到东海,奔腾6300余公里的长江,流经十三个省区市,孕育了厚重磅礴而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涵养了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2025-09-12 16:47:00
【AI编辑部】杜甫携好友在第十四届酒博会再续《饮中八仙歌》
千年之前,杜甫于长安酒肆以一首《饮中八仙歌》定格盛唐酒魂,通过描绘八位嗜酒名士的醉态群像,既展现了盛唐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2025-09-12 19:36:00
文化中国行丨开放包容:不尽长江滚滚流
文明产生于河流。根据古代文献和传说,长江流域曾经生活着炎帝、祝融、共工、伏羲、女娲、蚩尤、盘瓠等早期先民,其中炎帝因为创制耒耜农具
2025-09-12 19:5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赴山海》的“莫寄托”酒杯竟藏在吉林
刚开播的电视剧《赴山海》中,由成毅饰演的萧秋水调制了一款“莫寄托”惊艳庄主,你可知道,萧秋水用来调酒的同款酒杯就藏在吉林省博物院
2025-09-12 22:29:00
暑假期间,我去五台山“乘凉”,途经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参观了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出现过的佛光寺。影片中好多背景都取材于山西的古建筑
2025-09-12 22:31:00
高足玻璃杯:丝绸之路上的太原
北齐玻璃杯(太原市博物馆藏)这件玻璃杯,如玉般温润。浑身透出绿色荧芒,轻薄而透亮。大而圆的腹,小而深绿的类似青铜豆的足
2025-09-12 22:31:00
戴用章:投笔从戎铸忠魂
从赣东乡村走出的热血青年,在国难当头之际以生命捍卫家国领空。他叫戴用章,一位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空军英雄。其短暂而壮烈的一生
2025-09-12 07:10:00
跟着诗仙李白去体味安徽山水奇踪
大皖新闻讯 记者从安徽省美术馆获悉,“山水多奇踪——李白在安徽诗作书法展”9月10日在安徽省美术馆正式开展,将持续至10月15日
2025-09-11 17: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