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掘进吧,去探索古人类的奥秘——走近青年古人类研究工作者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22 10:31:00 来源:极目新闻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古人类研究工作者】

推开实验室的门,研究员邢松正站在桌前,拿着一块人头骨仔细端详,试图拼接复原这块距今约1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

8月中旬,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时,便看到这有趣的场景——30多岁的青年人与“1万年前的人”对话。

掘进吧,去探索古人类的奥秘——走近青年古人类研究工作者

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发掘现场。受访者供图

“它是2016年在贵州招果洞出土的。发现时,它还是很多碎块。”邢松眼前这块复原了七成的人类头骨,是记者近距离所见过最古老的物品,但对于邢松这样的青年古人类研究者来说,万年的文物是最“年轻”的研究材料。

人从哪里来?这个看似抽象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是很具体的。“人类由猿演化而来,这个过程中太多信息是未知的。”他们告诉记者,即使到了今天,人类与自身起源和演化的真相之间,仍然隔着一条被浓雾笼罩的河:我们大致知道河流源头的方位,但确定不了具体位置;河分出了几条支流,还解答不清;一些河段的样子已经被揭开,但许多河段若隐若现。他们的使命便是拨开浓雾,解开谜团,让人类对“自身从何而来”的认识更清晰、具体。

于是,青年古人类研究者们走进发掘现场、走进实验室,去发现历史的碎片、寻找历史的答案。对知识和真理有无限渴求的当代青年,与万年、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前古人类之间的时空对谈,多少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并且会一直持续下去。

一块头骨出土需要多长时间?

“你身后是郧县人头骨模型。”顺着邢松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这块根据1990年发现的郧县人2号头骨制作的模型。2022年,古人类研究者在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再次进行考古发掘,并发现了郧县人3号头骨。

邢松第一次见到这块距今100多万年的头骨化石时,它还嵌在地层中。邢松忘不了初见时的喜悦,要知道“这样完整的、百万年历史的人类头骨化石极为罕见”。

发掘工作持续了6个多月的时间,邢松去时北京的街头还满是飘飞的柳絮,回京时飘飞的已是鹅毛大雪。

“一块头骨的出土需要这么长时间?”记者问。

“这就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特点。”邢松说,旧石器时代的考古现场常常环境复杂、地层交错,只有尽可能维持好“案发现场”原貌,细细考察每一件材料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信息。

清查现场、清理地层、辨别和分析出土文物……从发现到提取,6个多月的时间里,邢松和团队成员的工作看似琐碎,却件件重要。

“欲速则不达。试想,一铲子挖出化石很痛快,可我们会错过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邢松笑着说,“一百万年都走过了,不差这几个月。”

走访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馆员吴雁也反复提到古人类研究中“精细”二字的重要性。

掘进吧,去探索古人类的奥秘——走近青年古人类研究工作者

吴雁在考古现场画地层剖面图。受访者供图

2013年,参加工作不久的吴雁参加了重庆巫山玉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发掘工作进行半个月后,她在所负责的探方内,发现了一件令人兴奋的石器,它器型规整,四周均有人工痕迹。只不过这件石器的原料,是学界普遍认为不适宜用来制作石器的石灰岩。

石灰岩硬度低,在积年累月的地层挤压下可能形成看似人工痕迹的片疤,形成“假石器”。面对年份动辄以万年为单位计数的遗物,吴雁不敢武断。

为了论证这些石灰岩石器的人工性质,她和团队设计了石灰岩的打制、埋藏和使用实验。作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实验是吴雁的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复杂的工作,吴雁乐在其中。打制实验时,她用双手把石料打制成能够使用的器具;使用实验时,她用亲手打制的石器去砍竹子、砍树、刮动物油脂。不止一个瞬间,她仿佛体会到了几十万年前远古人类生存的不易,也叹服、敬仰于他们就地取材、为我所用的智慧。

用一件件石器、化石来还原某个时期古人类的生活画面、生活方式、迁徙路线等信息。在许多人看来,这是古人类研究者的“神奇技能”。只有研究者自己知道,这“神奇技能”背后,付出了多少并不神奇的苦功。

毫不犹豫前往人迹罕至的山洞遗址

2023年4月,广西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姚艳燕和团队成员,前往广西百色田东县布兵盆地的一个山洞寻找古人类遗存。

姚艳燕是一位“洞穴常客”,她早已对洞穴里随时蹿出动物习以为常,蝙蝠和蛇“都快成伙伴了”。4月的南方密林,早已蚊虫滋生,她爬至洞前大口喘气时,还将一只蚊子吸进了气管。止不住大咳,眼泪流了满脸,好一阵才平复下来。回忆这段考察经历,她开玩笑说:“怎能被一只蚊子扼住了咽喉!”

严寒或酷暑,高山或深谷,有路或无路……不论环境如何,只要手握有关洞穴遗存的线索,姚艳燕都会毫不犹豫地前往。她知道,要想找到古人类的遗存,就得走遍每一个有可能保存古人类化石的地方。她总想着:也许,远古人类就在下一个洞穴给我们留下了认识他们的线索。

7月,姚艳燕又踏上了考察之路。这一次,她和地质学、年代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联合考察队,前往广西枫树岛考察古人类遗存。这支队伍不是第一次考察枫树岛的遗址。他们此行的计划工作量并不大,没有准备太多水和食物。

清晨出发,按计划,午后便能返回出发地。但在前往遗址的路上,打头阵的小队走散了。后方的队伍按时到了遗址,走散的那支小队却迟迟不来。大家焦急等待良久,众人终于重聚。准备返程时,已是下午两点,太阳正毒辣。

掘进吧,去探索古人类的奥秘——走近青年古人类研究工作者

李罡在沂水跋山遗址清理地表化石。受访者供图

中暑、饥饿、脱水……意料之外的困难接踵而至,又一支小队走散了。他们脱离了大部队,迷路了。一位老师自告奋勇带路,可没过多久,他发现带错路了,开始自责自己的鲁莽。

“怕什么!我们一起走出去!”“也有收获啊!我们至少知道哪条路是错的了。”相互鼓励、安慰的话语,感动并激励着彼此。姚艳燕想,几十万年前生活在这片岛屿上的远古人类,如果遇到这样的迷途之险,一定也会鼓起勇气、相互帮助、走出密林吧!是啊,人类能进化至今,生生不息,前行的勇气和团结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几经尝试,姚艳燕的小队终于回到了出发地,大家都相拥而庆。向记者讲述这件事时,姚艳燕把一起经历危险的队友们称为“亲人”。“事实上,从人类的进化史来看,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她说。

探寻古人类繁衍生息的脚步永不停歇

从事这个行业16年,邢松已经跑遍全国不少地方,在他眼里这和古人类比“不算什么”。第一群直立人走出非洲,踏足亚欧大陆时,他们面对的是完全未知的前路。是他们一步一步地前行、开拓,才有今天人类在地球上安居的可能。

受此鼓舞,青年古人类学者们也不会停下脚步。他们知道,永不停步是远古人类繁衍生息的不懈坚持,也是科研工作取得突破的必由之路。

“这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学问。”邢松边说边拿起手边那块招果洞人头骨化石。紧接着,他用镊子夹起一块碎片。仔细观察后,他确定这块碎片是顶骨的一部分。

“一会儿我就拼上。”邢松说,每一次把碎片严丝合缝地拼接到头骨上时,他都有一种舒适感。看着多块碎片在他的手中逐渐拼成完整的头骨,看着头骨上的空白面积一点点缩小,他仿佛看到了人类进化史上的空白被一步步填满,这是他一直期盼的。

掘进吧,去探索古人类的奥秘——走近青年古人类研究工作者

沂水跋山遗址出土的石英制品。受访者供图

姚艳燕在而立之年选择从事这项事业,加入了“回答人类历史填空题”的行列,她并不怕起步晚、走得慢,她坚信热爱能指引自己走向梦想的人生。

2021年,她如愿考入山东大学,在古人类研究领域深造。“如果地球的历史是一天,那人类只存在于这一天的最后一秒。人生须臾,没有比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前进更幸福的事了。”姚艳燕认为,是古人类研究这门学科涵养了她广阔的时空观。面对生活的零零碎碎,她总会回应一句“这都不是事儿!”因为,她总是在路上,忙着去往下一个遗址,开启下一场万古对谈,为人类进化的图景更清晰一点而努力。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2日12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2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百年水洞沟揭秘史前人类
...掘出2000余件石制品。1963年和1980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裴文中先生和宁夏博物馆又先后对遗址第1地点进行了两次系统发掘。这期间的发掘面积有限,出土材料被
2023-09-18 14:24:00
古代蔗糖制作技术的演进与革新
...于一隅。中华民族智慧的火种仍在传承,相信在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再创科研新辉煌,造福全人类!
2023-09-14 07:00:00
2万年前全球大冰冻:神秘洞穴揭示史前人类足迹的重要性
...造了条件。2万年前全球大冰冻:洞穴遗址的发现及其对古人类社会的启示这个大冰冻事件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2万年前的晚冰盛期,当时地球上的气温急剧下降,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冰川扩张。这
2023-12-20 16:58:00
青年考古工作者:在田野解锁未知,探寻“何以中国”
“一把洛阳铲,半部中国史”,考古工作者在田野发掘,就像大型“开盲盒”现场,探索未知,丰富历史。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我省多位扎根田野考古一线的年轻人,听他们讲述如何不断解
2023-07-17 15:24:00
“国内最大”!走,探秘十堰这座考古方舱
...空出世的日子。近日,十堰晚报记者走进国内规模最大的古人类考古方舱——“郧县人”考古方舱,探寻这一古人类遗址挖掘过程。汉江在群山中蜿蜒流过,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在此被发掘。右
2024-05-20 15:21:00
Science:93万年前的人类因气候危机而仅剩1280人……
...们面临巨大的灭绝风险。”此项研究结论如果成立,将给古人类学领域带来“充满挑战性的影响”,因为它提出了一种可能性:气候驱动的人口瓶颈导致早期人类分裂成两个进化谱系,一个最终成为
2023-09-14 16:19:00
太阳系和地球生命,仿佛被精心设计过?科学家:有这种可能性
...究月球的奥秘,在古代由于人类的科技不够发达, 所以古人认为月球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古代有很多关于月球的传说,比如说嫦娥奔月,广寒宫等等,不过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现在人类已经能
2023-01-20 06:00:00
...5.1%,比上届增长1.2个百分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就是其中之一。 “我从事的是古人类学与古遗传学研究,利用古DNA技术寻找史前人类的痕迹,通
2023-10-27 16:18:00
探秘穿洞古人类活动遗址
...近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最新考古研究结果,专家历时2年,在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的穿洞遗址早年发掘的地层之下发现新的地层,将普定地区
2024-01-27 15:1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一唱一叹皆是爱!《大唐贵妃》演绎千年缠绵。
2025-08-23 08:58:00
贤哲言行铸成语!齐文化中流淌的千年智慧
从稷下学宫的思想交锋到朝堂上的治世箴言,从战场谋略到市井百态,每个成语背后都是一段鲜活故事。或讲处世之道,或述为政之德
2025-08-23 09:27: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带你回望解放长春那段历史
备受瞩目的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已经拉开帷幕,在展览现场,“热烈庆祝长春解放”几个大字一下就抓住了大家的目光,也将人的思绪拉回了20世纪40年代
2025-08-23 11:05:00
我们的抗战|铁血村庄:守家即守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岳致呈 刘志坤 邱明80多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齐鲁大地上的一个个村落,以血肉之躯筑起全民抗战的铜墙铁壁
2025-08-23 11:14:00
...近日,中国电影《东极岛》在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上映,引发了海外观众的热议。这部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生动再现了1942年东极岛渔民勇救英军战俘的感人故事
2025-08-23 12:08: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杨洋,你把掌天瓶落吉林了
热播剧《凡人修仙传》里,杨洋扮演的韩立靠着神秘的掌天瓶一路逆袭,可谁能想到,这只让修仙者趋之若鹜的神器,竟悄悄把“同款”落在了吉林
2025-08-23 13:11:00
父辈的抗战丨百岁老兵邓传丙用一生书写家国情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 通讯员 韩学平“为啥要参军?为了保卫家国!为亲人报仇!”已到期颐之年的邓传丙,忘记了很多往事
2025-08-23 18:00:00
壹点笔墨|无棣朱氏溯源考
2019年清明节期间,我曾倡导并组织青州衡王府的衡恭王后裔族人,举行了首次集中、统一、大规模的“衡恭王后裔祭祖恳亲”活动
2025-08-23 18:34:00
8月23日,“河北五超”承德主场对阵保定,“皇上”又来给承德加油,上次喊出夹子音,这次直接上设备!
2025-08-23 21:45:00
抗战中的太原:作家胡正的抗日足迹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山西作家胡正(资料图片) 山药蛋派作家以赵树理为代表,还有被称为“西李马胡孙”的西戎、李束为
2025-08-22 08:06: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2 09:38:00
1965年上映的中国戏曲电影《节振国》,讲述了1938年开滦赵各庄煤矿工人纠察队队长节振国不畏强暴,率先带领工友们掀起五矿同盟大罢工的浪潮
2025-08-22 10:14:00
一份《救国时报》串联起万里之外的东北抗战记忆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众多泛黄资料和照片中间,一摞新书映入了中国吉林网记者的眼帘,这本书就是《远隔重洋的呐喊:〈救国时报〉东北抗战史料选编》
2025-08-22 13:06:00
在吉林这片土地上,藏着一群人的热血与不屈——东北抗联的故事,你必须知道!
听,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展厅里,吉林省博物院讲解科科长崔玉卓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周保中这样表述这段艰苦的岁月:‘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
2025-08-22 13:07:00
海报图品 | 齐国那些不可错过的历史名场面
AI图生成:刘伯垚、孙莹长图设计:王岩文案:孙莹、田泽文
2025-08-22 17: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