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金陵风骨 文脉传承——张文俊 傅二石 殷南柱师生中国画作品展在常州博物馆举行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28 13:19:00 来源:江南时报

3月26日,由民革常州市委会、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常州博物馆、民革中山书画院承办的《金陵风骨 文脉传承——张文俊 傅二石 殷南柱师生中国画作品展》,在常州市博物馆举行。参加本此画展研讨会的有殷南柱的师母孙靖华女士、南京博物院赵启斌研究员、江苏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郑伟建先生、著名书法家叶鹏飞、张泽江,河海大学田泽教授、常州纺院董裕乾博士等。

金陵风骨 文脉传承——张文俊 傅二石 殷南柱师生中国画作品展在常州博物馆举行

这次画展的作者张文俊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家、新金陵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当代江苏美术的奠基人之一,他写的回忆录《我与江苏省国画院》,让我们领略这一时期的江苏美术史。江苏省国画院筹建之初在张文俊先生的召集下聚集了一批中国画名家高手,形成了以傅抱石为旗手的“新金陵画派”的历史定位。张文俊等人作为第一代精英的突出代表,在傅抱石的带领下,他们的倾力奉献和艺术成就,最为整体和明确地代表了“新金陵画派”的艺术追求和突出贡献。

傅二石是近现代中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的次子,他没有沉没在父辈的成就之中,更没有沿袭父辈的技术,而是遵循父亲“其命唯新”的艺术使命,秉承其父亲的治学精神,不断的到自然中去探索、去发现,可谓是道法自然、天道酬勤,从他现在的作品中可以欣赏到大气磅礴中见文章、壮观浩荡中见气韵、撼人心魄中见雄秀的快意人生之感,是谓青出于蓝而别于蓝,二石先生已经形成了极具个性的笔墨语言和面貌,终于走出了与其父亲傅抱石及其他画家完全不同的绘画风格。肯定地说傅二石是继傅抱石这一代之后新金陵画派画家群中的杰出代表。

殷南柱是张文俊和傅二石的弟子,他自幼禀赋聪慧,年幼时得钱松喦先生启蒙学习中国画,青年时代入张文俊画室二十余载,勤奋努力,继承了新金陵画派笔墨反映时代的艺术思想。之后又入傅二石画室八年,遵循傅家“其命维新”的艺术精神,系统掌握了傅家父子的山水画技法和特点,是潜心创作的勤勉画家。他丛几大家处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他注重写生、情景交融,运用传统技法与自然现实相结合反映生活,其作品既有江南的湿润清秀又有北方的浑厚雄健,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金陵风骨 文脉传承——张文俊 傅二石 殷南柱师生中国画作品展在常州博物馆举行

这次画展的作者张文俊先生和傅二石先生都是殷南柱的授业恩师,虽然两位恩师已驾鹤远去,但殷南柱先生满怀感恩之情,遴选了两位恩师及自己各十五幅山水画,殷南柱的十五幅作品是近期所作的佳作。通过此次展览可以让更多的观众深入了解新金陵画派的水墨韵味,更是践行了“金陵风骨 文脉传承”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江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8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江苏南京:汲古润今盛芳华 ——写在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
...无声,书写着“何以中国”“何以南京”的优异答卷。“金陵古迹的守望者”朱偰先生,编著完成《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使先民文物得以保存而不坠”。上世纪50年代初,时
2024-05-18 11:23:00
智圣故里·时尚临沂·美好沂南②|传承千年历史风骨 感受阳都文化底蕴
...这里人杰地灵,英贤辈出,既有历史的底蕴与气度,也有文脉的传承与风骨。沂河滔滔,淌不尽“阳都“沂南的文脉韵味,汶水汤汤,流传着载入史册的人物传说。恰逢诸葛亮“诞辰”1842年,
2023-05-31 11:28:00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任丽君):运河贯千年,文脉承古今;方寸空间,尽显繁华。6月26-28日,“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采访团一行来到江苏省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探访各地运河
2024-07-01 10:19:00
金陵科技学院:在助力遗产保护中传承南京城市文脉
今年上半年,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的戴欣佚老师格外忙碌,她带着学生团队终于完成了对金陵琴派的数字化记录工作,让流传千年的清音在当代焕发新生。数字化记录也是人文学院借助专业优势,针对
2025-07-04 13:55:00
三晋文脉绵延千年,笔墨丹青镌刻风骨。5月1日,“晋韵流远——太原市博物馆藏书画艺术展”在太原市博物馆开展,展现清代三晋文人的艺术成就与精神追求,于笔墨流转间触摸三晋文脉温度。展览
2025-05-01 18:07:00
研学南京 旅途之中感悟金陵文脉
...市场火热,不少游客来到南京,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金陵文脉。进入秋季,南京研学产品更丰富、知识“含金量”更高。旅途之中 品读金陵不久前,江西游客杜姗姗带着孩子参加了南京夫子庙
2023-10-13 06:54:00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0州”
...州”→“巾州”→“丨州”→“0州”。2025年“苏超”,常州队至今一球未进的战绩,让这座古城,意外靠“汉字消消乐”走红:比赛现场。夏晨希 摄首轮负连云港,“常”字少偏旁;次轮
2025-07-20 20:12:00
古邺遗韵 文脉绵长 ——邺城博物馆探访
图为2023年12月28日拍摄的邺城博物馆。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邺城历史悠久,‘西门豹治邺’‘铜雀春深锁二乔’等广为人知的历史典故便出自这里。”2023年12月28日,记者前
2024-01-13 08:54:00
本文转自:金陵晚报本报讯(记者 王峰)4月23日,第二十九届南京读书月启动活动在锦创书城朝天宫店举行。本届南京读书月以“阅读点亮城市,书香传承文脉”为主题,将组织开展主题阅读、传
2024-04-24 00:5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中的太原:舍身护村的阎有来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阎有来烈士的家乡娄烦县范家村。(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娄烦县汾河水库上游的石峡沟中,有一处著名的自然景观——“石峡温泉”
2025-08-08 08:10:00
连环画·我家住过八路军⑤|家家都是堡垒户
策划:刘成群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审核:陈红梅 侯艳宁插画:赵燕杰 张培培 宋瑶
2025-08-08 08:27:00
“续元金方”的兴起地 · 心意行药号
心意行药号始于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清代医药大师李长灵创立。一百多年来,历经四代传承,以药酒技艺著称于世,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
2025-08-08 10:18:00
山河铭记|桐城发现新四军伏击战关键电报,实证歼灭意大利人史实
大皖新闻讯 近日,桐城市委史志室发现一则新四军在桐城歼灭意大利人的电报,该电报对发生在桐城的范家岗伏击战有详细地描述
2025-08-08 15:14:00
大禹文化①丨大禹是神还是人?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8-08 16:50:00
“逃”暑热
《逃暑帖》《暑热帖》任淡如绍圣二年(1095)的盛夏,米芾不堪酷热,逃暑于山,他给好友章惇写信,道:“我今避暑于山中,甚为安心舒适
2025-08-08 17:18:00
五代显德五年舍利铜塔
萧山博物馆馆藏文物显德五年舍利铜塔之一五代显德五年舍利铜塔是萧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两座铜塔分别于1966年、1967年出土于萧山祇园寺的东
2025-08-08 17:19:00
长留学士住西湖
西泠印社“岁青岩”西泠印社“四照阁”孤山“四照亭” 孤山岁寒崖《新建苏文忠公祠记》吴山“感花岩” 净慈寺东坡问茶亭孤山“白苏二公祠”杭州历史上能被称作“西湖长”的
2025-08-08 17:49:00
“这一站,济南!文物研学游”系列活动 第六期精彩回顾
8月8日,由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精心策划的“这一站,济南!文物研学游”系列活动第六期顺利举行。走进张养浩纪念馆,展厅内的古籍拓片
2025-08-08 22:39: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明初定都南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都城建设,对今天的南京依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大历史的叙事中
2025-08-08 07:46:00
十余年访古积累大量一手资料 100张照片,打开南京“成长史”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从山脉到水系,从古建筑到石刻,从秦汉以前到近现代……古都南京,文学昌盛、人物俊彦,各种历史遗迹如珠玑般散落在大街小巷
2025-08-08 07:46:00
潍县集中营被关押侨民后代向潍坊捐赠集中营日军指挥官手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 王钟玉8月7日,潍县集中营实物捐赠仪式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举办。英国籍人士保罗·基尔布莱德及家人将其岳父——潍县集中营被关押侨民罗伯特・杰里米
2025-08-07 23:41:00
激荡八十年的山海回响 | “为人民而战”,汪口蹈海七烈士的如山誓言
大众网记者 宁晓洁 林啸 威海报道在胶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南,那片惊涛骇浪的汪口海域,七名八路军战士曾以身躯守护黎明
2025-08-07 10:44:00
李丹平长诗《北海道山神》出版,礼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鲁网8月7日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潍坊高密诗人李丹平根据二战劳工刘连仁生前经历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北海道山神》由新加坡浩宇出版社出版
2025-08-07 15:01:00
电影《长安的荔枝》看来像一场紧凑又扎心的“职场历险记”,把一个小吏李善德为杨贵妃送荔枝的荒诞任务,写得既充满烟火气,又藏着对人性和当时体制的叩问
2025-08-07 1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