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博物院。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蓝天白云下的南京市博物馆。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南仲平
(一)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何以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望向历史的深处与源头,给出这样的时代答案,“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今日之中国,国风浩荡、文脉流芳,“考古热”“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到博物馆去”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人们于驻足流连中,深入认识中华文明的绚烂与辉煌。
将时钟回拨到早春三月。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高兴地为南京的博物馆“点赞”:“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六朝古都,还有后面的明代、清代,东西还是很多的。”
——怎样答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深刻命题?
于南京而言,惟有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将谆谆嘱托化作鲜活生动的地方实践,推进南京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更高水平的博物馆之城建设,不断夯实文化自信,努力交出“这样干”的清晰答案。
春夏之交,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如期而至。
聚焦南京,六朝古都又迎来一场以文化人、以文兴城的盛会,一幅文脉绵长、五彩斑斓的“南都繁会图”跃然眼前。
汲古以润今,灼灼盛芳华。
(二)
观滔滔江流,壮乎浩阔之志。
亿万年来,大江奔涌,在南京积淀起独具魅力特色的文化底蕴,融汇为这座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天下文枢”,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是南京的鲜明标识。她也由此成为承载中华文明的一个醒目坐标。
立足历史方位和时代定位,肩负起“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重大使命,打造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城市窗口”,是南京沉甸甸的责任。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扇最美的“城市窗口”。南京建设“很有看头”的博物馆之城,既关联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关乎这座城市的根脉绵延。
饮其流者,当思其源。
回望百年之前。南京的第一座博物馆,是成立于1915年的“南京古物保存所”,馆址设在明故宫遗址。自此,“馆”与“城”呼吸相依、命运相关。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南京先后建成9座博物馆。其中,“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就是南京博物院的前身。当年,蔡元培先生亲手拟定建院宗旨,“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黄钟大吕,振响于斯、回荡于今。
疏源浚流,与古为新。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是时代呼声,更是人民所需。
百年筚路蓝缕。在南京,一代代“文博人”面向古老中国寻根探源,开蒙启智、润物无声,书写着“何以中国”“何以南京”的优异答卷。“金陵古迹的守望者”朱偰先生,编著完成《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使先民文物得以保存而不坠”。上世纪50年代初,时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曾昭燏先生,带领青年同仁,对南唐二陵首次进行考古发掘,成为新中国考古事业的起始。
百年守正出新。在南京,一座座博物馆朝着未来茁壮生长,从百年前“零的突破”到今天的“走在前列”,放眼望去,已是“云树参天翠色幽”。如今,南京的博物馆不仅数量众多、类型丰富,而且功能多元、服务多样,始终与时代同侪并进,守护着文化自信的源泉,激发着文明传承的动力。
眺看江河三万里,更扬云帆立潮头。
今时今日,推进南京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当置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背景之下,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实践意义和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入挖掘这座城市的人文芬芳与历史底蕴,做出南京贡献,展现更大作为。
(三)
一扇网红落地玻璃窗,让六朝博物馆火热出圈。只因社交平台上的惊鸿一瞥,很多人不远千里奔赴而来。站在窗前,近看“总统府”黛瓦白墙枝影横斜,远眺新街口楼宇晶明折射清光,传统与现代、古典和繁华,万千气象、丰富细节,尽收于眼底。
“大珠小珠落玉盘”。南京这座朱自清笔下的“古董铺子”,有着殷实的文化家底;进入新时代,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拂去历史的灰尘,以古之厚蕴开今之生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时间的纵轴来看,南京的博物馆于文化沃壤中蓬勃迸发、串珠成链;从发展的横轴来看,南京的博物馆个个有特色、家家“有看头”。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据统计,目前南京备案在册博物馆80家。其中,既有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也有自然科学类、主题类博物馆,以及民俗类、行业类博物馆;校园深处,还有诸多以学科特色为依托、兼具专业和个性的高校博物馆。“博物馆之城”品牌特色鲜明,影响力与日俱增。
透过它们,我们看见时光流淌中的城市往事,读懂一砖一瓦上的城市历史,品思古老街巷里的人事代谢,记取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都”的根叶牵蔓——
星霜荏苒,薪火相传。
中华门外,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松柏滴翠,生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展示了英雄之城的精神基因和风骨品格。江东门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庄严肃穆,越来越多人来到这里参观缅怀,在哀思中凝聚起奋进力量。扬子江畔,南京钢铁博物馆凝结朵朵“钢花”,再现我国3000多年冶金史和近代以来钢铁工业发展史,激发南京向“新”而行、提“质”奋进的不竭动力。
城市漫步,可览千年。
“一条长江路,半部金陵史。”在车马喧阗的长江路上,多座博物馆栉比为邻、遥相呼应。东面的六朝博物馆,从1700多年前的建康宫城遗址上拔地而起;马路中段,是“总统府”和江宁织造署旧址,分别创立了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和江宁织造博物馆;西面是寸土寸金的新街口,独占德基广场一整层的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隐于闹市、暗香袭人。
四季更替,众芳烂漫。
春和景明,踯躅秦淮河畔、长干故里,不妨到南京城墙博物馆,阅读印在城砖上的“文物书”;夏日晚凉,山间流萤飞舞,探访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就能发现“另一个世界”;秋风飒爽,走进朝天宫“德配天地”牌坊,便可细览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冬雪皎洁,何不去熙南里的“九十九间半”,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看能工巧匠扎灯彩、裁云锦、制绒花,赞叹一句,“美哉,金陵”!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在南京看博物馆,走近一件件文物、一页页史料、一个个展陈,能够真切地触摸这座城市的根与脉,体悟古老中国的博大与宏阔。尤为重要的是,它们在“城市与人”之间,架起了自过去通向未来的津梁,在双向奔赴中成就着彼此。
(四)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
作为展示文明的“容器”与“窗口”,博物馆有着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与普及教育的重任。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就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再次成为南京最难预约的“打卡地”。有人把逛博物馆列为重要行程之一,也有人拿着《博物馆集章攻略》按图索骥,还有人已经“三刷”“五刷”乃至“N刷”。
“五一”预约火爆,成为南京“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博物馆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着丰厚文化给养的一个鲜活案例。精彩纷呈的展览、新奇有趣的活动、周到贴心的服务,更是让人们发出“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逛不够的博物馆之城”的由衷赞叹。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走进这所“大学校”。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博物馆共接待游客3448万人次,举办主题展览227个、社教活动6038场,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发挥更大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在南京,博物馆远不只是“博物馆”。
——是穿越时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实境课堂:
在南京博物院、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聆听历史回响,接受革命信念洗礼;在民俗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云锦博物馆触摸人文脉络,感受文化遗产之美;在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探索自然与科技奥秘,学习相关知识……
——是百花齐放、妙趣横生的文化市集:
六朝博物馆将茶文化与六朝历史结合的“六朝茶礼”,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立夏音乐汇”,科举博物馆的“贡院张灯”“士子之行诗歌演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沉浸式演出《金陵·王府往事》,南京市博物馆的拓印、扎染、剪纸和投壶、捶丸、蹴鞠……
——是跨界合作、探索未来的创新空间:
德基艺术博物馆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百米《金陵图》长卷一秒入画,沉浸式感受宋代金陵的生活百态;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将东方美学、数字光影、戏剧氛围、沉浸交互、感官体验融入展陈,呈现出充满东方意境美学的感官盛宴……
今天的博物馆,是有着“超级链接”的博物馆。
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从策展创新到转化发展,从单一参观到多元体验,南京的博物馆已经成为综合性的历史文化载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模糊着现实与虚拟的边界,让传统和时尚碰撞、古老和现代融合;在“日学而不察”中,文物里蕴藏的历史密码、文化信息、精神基因,得以更好激活、浸润人心,化为生生不息的力量。
今天,去博物馆是审美需求和生活韵味,更是一种成长方式。在这所温暖亲切的大学校里,我们思接千载、鉴往知来,感受时代脉动,向着明天与梦想进发。
(五)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于南京而言,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是要牢牢把握总书记赋予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和“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重大任务,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作答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南京课题。
于南京而言,践行“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的殷殷厚望,就是要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博物馆之城建设深度融合,从空间维度、要素维度和发展维度发力,将文化传承的“薪火”燃得更旺,把文化发展的“灯火”点得更亮。
——深化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和遗址公园保护展示,加强明城墙保护修缮,推进中国明清城墙和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
——建成老城南片区、长江路片区和中山陵片区的三大博物馆集群,到2025年全市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力争达到100座,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探索人文经济学的南京实践,生动鲜活讲好博物馆故事,更好彰显博物馆的功能价值和特色优势,在文化文脉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中,绘就人文葳蕤、经济繁盛的金陵新画卷。
且乘长风展新卷。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守正知所来,创新明所往。书写新答卷的起点,就在当下。让我们回眸过往、凝望未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从“最好的教科书”中汲取奋进力量,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的崭新华章。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
(执笔:薛巍、刘大山、吴云青、孙君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8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