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作者:王疾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让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抓落实”,在地方考察时反复强调“为基层减负”。
但在迎检时,一张张精美PPT、一部部汇报视频,看似是基层工作的“成绩单”,实则是压在干部肩头的“无用功”。当迎检不需要做视频和PPT时,释放的不仅是基层干部被形式主义束缚的双手,更展现出治理理念从“重痕”到“重绩”的深刻转变。
长久以来,“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部分上级部门习惯用影像资料衡量工作成效,导致基层陷入“做得好不如拍得好”的怪圈。干部在制作视频中消磨了走访群众的时间,在修改PPT中损耗了破解难题的精力,看似规范的流程反而成为干群之间的无形屏障。这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仅加剧基层负担,更扭曲了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
减负的关键在于重建科学考评体系。当考核标准从“有没有影像台账”转向“能不能解决问题”,从“材料厚度”转向“群众满意度”,基层干部才能真正卸下“表演式迎检”的重担。取消视频汇报不是降低标准,而是倒逼干部把镜头对准田间地头、把焦点聚在民生难题。唯有让干部从“案头”回归“街头”,方能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民情,以带着温度的双手纾解民忧。
只有持续破除那些看似合理却无实质意义的程序枷锁,建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在服务群众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当干部的精力不再消耗在“造盆景”上,基层治理的“风景”必将更加生机盎然。
一审:叶力
二审:陈鹏
三审:吴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19 17: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