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03 12:11:00 来源:戏说三国

二里头是夏朝遗迹,那东下冯遗址怎么解释?考古发现让专家懵了

夏朝的统治中心究竟在哪?先秦史书留下的所有跟夏朝有关的地名,去掉重复的,共有70条左右,这些地名多数指向两块区域,第一块是河南中部的洛阳盆地及附近地区;第二块则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一带。

正是基于此,1959年,著名史学家徐旭生首先到豫西开启了对“夏墟”的寻找,果然,在偃师二里头一带,发现了一处全新的考古学文化,并陆续发掘出土了宫殿建筑群和大量高等级墓葬、礼器。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虽然二里头至今也没有出土能直接证明是夏朝都邑的证据,不过,考古工作者却想出了一个“笨”办法,那就是先理清商文化的来龙去脉,得出商文化由下七垣文化(先商)—二里岗文化(早商)—殷墟文化(晚商)发展而来。

接着再用二里头文化去和商文化做比较,得出二者存在文化面貌上的显著区别,并无前后继承关系,由于二里头文化在碳十四测年上早于先商文化,那么也就得出了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均为夏文化遗存的结论。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2019年10月,随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洛阳偃师落成,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伊洛已成考古学界公认事实。

不过,这一事实却存在几处明显的bug漏洞:

首先,所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学术报告和新闻通稿中,均明确指出“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都城的遗址”,这句话隐藏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二里头并非夏朝唯一的都城遗址;第二层含义是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哪些夏朝君主在位时期的都城,目前还没有明确结论,只能笼统的概述为中晚期。

事实上,夏商时期受气候以及周边形势的影响,王朝政治中心并不稳固,迁都频繁,商朝建立前后有“前八后五”多达十余次迁徙,而夏朝也不例外。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如:大禹始封阳翟(今河南禹州),辟舜子商均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受禅于平阳(今山西夏县);启居阳翟,太康迁斟鄩(今河南洛阳),帝相又迁帝丘(今河南濮阳)……此外,还有原、西河也都做过夏朝都城,算下来有六七处以上。

其次,二里头遗址虽然已被证实是夏朝中晚期都邑,与《史记》记载的“太康居斟鄩……桀又居之”形成了吻合,但如果二里头是末代君主夏桀的都城,那么商汤伐夏的进军路线就充满了Bug。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因为考古发现显示,商文化起源于东夷,在方位上讲,是位于夏文化区域的东部,在距二里头遗址东北6公里处发现了偃师商城,经测年判定,偃师商城的兴建,承接的刚好是二里头遗址的衰落。

照此推算,商汤在剪除了豫东一带的韦、顾、昆吾三个夏朝仆从国后,一路向西即可长驱直入洛阳盆地,对夏桀兵临城下。

但奇怪的是,商汤大军从同处伊洛平原的河南巩义向洛阳进军时,区区几公里路程,不仅要“升自陑”(翻越地势险阻),而且还要“升道渡河”(渡过黄河),最后“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绕到了夏桀背后,发起攻击。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难道是夏都东部一带设有不可逾越的军事城防,故而商汤才采取绕道而行从背后突然袭击的战法?显然不是,二里头考古已经证实,二里头遗址仅有宫城而无外城,地处平原的二里头遗址,根本无险可守。

事实上,商汤灭夏的战役,在史书中被称之为“鸣条之战”,鸣条,史载位于安邑西,也就是山西运城夏县。如果夏桀都城是在晋南一带,那么商汤从豫东向太行山南麓进军,就必然要翻越山脉和渡过黄河。

那么我们就又回到开篇的疑问:彼时的夏朝中心究竟在山西还是河南?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如果是在河南,那么商汤灭夏的诡异路线,就成了无法解释的Bug。如果是在山西,虽然可以解释了商汤进军的路线问题,但却带来新的疑问:

二里头文化共分四期,在二、三期时(前1610—前1560年)进入兴盛,在四期(前1560—前1520年)晚段时,仍有大型宫殿建筑在兴建,聚落的人口在不断增加,贵族群体和服务于贵族的手工业作坊依然存在。

要知道,在二里头文化进入第四期时,6公里外的偃师商城已经崛起,并开始兴建具有二里岗商文化特色的宫殿建筑群和宫城。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让人困惑的是,二里头都邑缺乏典型二里岗下层风格的遗物,偃师商城同样罕见二里头文化四期风格的遗存,这表明此时共存于偃师一带的夏都和商都,彼此之间保存了各自的文化面貌,既没有军事上的征服,也没有文化互动,丝毫没有王朝兴替的迹象。

那么此时的晋南又是一副什么场景呢?

上文已述,徐旭生先生曾将寻找夏朝的希望寄托在了“豫西或晋南”两个地方,由于大型都邑率先在河南发现,故在晋南寻找夏墟也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在二里头发现20年后,考古工作者才开展了对晋南安邑(今山西夏县)的考古发掘,并将所发现的夏文化遗址命名为“东下冯文化”。

东下冯文化一经发现,就极具争议。

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李伯谦认为东下冯文化主要文化因素来源于二里头文化,开始形成时间又晚于二里头,是二里头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向晋南传播的产物,应称之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

按照这个逻辑,夏朝的中心在河南,而晋南是夏朝强盛后所辐射的边疆地区,在商汤灭夏之际,无险可守的夏桀从豫西逃亡边疆晋南,最终历经鸣条一战,夏朝彻底覆亡。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然而,另一位考古界泰斗王克林却提出了相反的结论,他认为二里头文化的主要炊盛器如鬲、甗、斝等,发现的时间都晚于东下冯类型,形制又多与其晚期相接近,这就决定了二里头类型的一些主要文化因素是源于东下冯类型。

由此我们同样得出相反的逻辑,夏朝早期中心在晋南,而这块区域也是尧舜陶寺遗址所在地,大禹的天下正是承继自晋南,并最终在豫西大展宏图,建立了广域王权政权。那么商汤灭夏时,夏桀逃亡晋南就不是向边疆逃亡,而是向夏人的故地收缩。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但事情显然没那么简单。同样来自北京大学的孙庆伟教授提出了第三种结论,他认为东下冯和二里头在核心器物群炊器和酒水器方面几乎没有交集,而这两种器物是考古学文化最具标志性的核心器物,东下冯文化更应该看作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进入二里头文化时期以后,东下冯类型与郑洛地区同时期文化在面貌上不仅没有趋近,反而是渐行渐远。

孙庆伟教授的言外之意,是认为东下冯既不是夏朝的边疆,也不是夏朝的故地,而是地方诸侯。至于这个位于晋南的诸侯,究竟是夏人离开晋南迁居豫西后,留守晋南的国族所建立的政权,还是豫西的夏人在强盛时北进占据晋南后分封的国族,我们已不得而知。

看到这里,是不是满腹狐疑?没关系,我们把上述疑问做一个简单梳理和增补: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首先,东下冯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相比,二者存在某种文化共性,由于东下冯遗址没有呈现二里头遗址那样的恢弘宫殿、高等级墓葬和青铜礼器,所以,晋南的东下冯遗址对于豫西的二里头遗址而言,只有两种可能:夏人起源的故地,或夏朝灭亡前的逃难地。

其次,二里头遗址没有发现任何暴力冲突痕迹,它的衰落,是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逐渐控制了洛阳盆地后,自然降格为普通聚落的“和平演变”。而传世史书中,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夏商鼎革是和平禅让,反倒记载战争惨烈的内容比比皆是。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比如《国语》记载“汤伐桀,桀与韦、顾之君拒汤于莘之墟,遂战于鸣条之野”,《清华简》记载“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墨子》提到“帝(商汤)乃使阴暴毁有夏之城,天命融降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

所以,夏商的最终决战,发生在晋南,比发生在洛阳更能契合所有史书记载。

第三,二里头从兴盛到衰落,始终没有发现二里岗商文化下层风格的遗物,反倒是与二里头几乎同时消失的东下冯分布区中有较丰富的二里岗下层文化的遗存,并且营建有二里岗文化早期城邑,这表明:商朝人对于洛阳盆地的夏文化维持了原貌,而对东下冯的夏文化则采取了“干涉”和震服,这也是晋南的夏文化出现了商文化遗存,而洛阳的夏文化却未见二里岗商文化的区别所在。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既然东下冯与二里头几乎同时消亡,也就基本否决了东下冯是地方诸侯的可能,而是夏朝的直辖区域,否则商汤没有理由放着夏桀不管,反倒用重兵去征服一个旁系方国。

那么东下冯遗址到底在夏朝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白一个概念,夏商周三代时,还没有“面”这个国土概念,只有“点”,即以一处大邑为都城,周围分布着军事据点。直到战国中期以后,国与国之间才互相接壤,有了国土和疆域的概念。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比如历史上的武王伐纣,就是长驱直入,直接攻到了纣王所在的朝歌郊外,一战定乾坤,这跟战国时期要攻打一国都城,需要先攻克沿线的城池有很大不同。

夏朝情况同样如此,如果二里头是夏朝中晚期的大本营,那么东下冯就是夏朝控扼晋南的军事据点。虽然考古专家们对东下冯遗址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但有一点形成共识的是,东下冯类型遗存与当地的龙山文化之间存在缺环,不是顺序演变的结果。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这表明,东下冯文化的确是外来影响所产生的,也就是说东下冯是夏朝最后盘踞地的可能性很高,对于这一点,《战国策》曾有一段记载:“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谿之阳,庐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

伊洛也就是二里头所在的洛阳偃师一带,如果夏桀亡国前在二里头的话,那么“伊洛出其南”这个方位明显存在问题,但如果夏桀彼时已逃亡晋南的话,那么伊洛在晋南以南的方位,显然是正确的。

夏朝中心是在河南还是山西?

结合“太康居斟鄩……桀又居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商汤势力从豫东西进至洛阳盆地时,夏桀仍然在二里头一带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修政不仁),直到意识到危险后,才率族人逃亡尚在夏朝掌控中的另一处据点:东下冯,想凭借晋南的险要与商汤长期抗衡,怎料商汤绕道有莘国(今陕西合阳县)渡河突入安邑(夏县),夏桀败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3 13: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夏朝疆域有诡秘缺口,河南官宣夏都证据不足
...上限早于商代的全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并以其发现地—二里头村而命名为二里头文化。经过数十年勘探发掘,二里头遗址先后发现了夯土城墙、宫殿夯土基址、墓葬以及青铜器和各类作坊。经碳十
2023-01-02 11:34:00
夏朝都城在河南,为何商汤灭夏却打到山西
在上一篇文章《夏朝到底怎么亡的?二里头的古发现,让考古专家都蒙了》中,我们曾提到,种种考古发现已经证实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都邑,准确的说是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的居邑。因为二
2024-10-22 12:55:00
二里头三星堆匈奴,与夏朝有关的为何都没文字
...河南偃师的考古学发现中,我们已经找到了早于商文化的二里头文化,但因缺乏确切的文字证据,对夏朝的认识仍然充满变数。学者们对夏墟的具体位置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夏朝可能在甘青一带,还
2024-05-03 18:41:00
探秘夏朝 《寻古中国·寻夏记》将开播
...封王城岗遗址到河南禹州瓦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连续展示的中华大地多种文化因素在中原汇聚,最终孕育出以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从山西闻喜千金耙遗址采
2023-12-21 19:36:00
西周青铜器虞侯政壶的出土,解开了夏桀逃往山西之谜
...上青石,石上车迹深一尺。-元好问《虞坂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当地政府认定的夏都斟寻遗址。但不少学者认为,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极有可能是夏桀最后的都城-安邑。这事《竹书纪年》
2024-11-07 09:45:00
西北考古发现异象,真正夏朝始于二里头
位于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经过多年考古研究,如今可以确认:该遗址是具有“王朝气象的广域王权”,即二里头王朝。由于二里头遗址与夏桀之都斟鄩,在时空上与史书记载高度一致,因此如今
2024-05-25 14:14:00
商汤灭夏,为何夏朝弃守河南而守山西
...够扬长避短、以逸待劳。可是,考古团队发现洛阳境内的二里头遗址,不论是从一期还是到四期,从未出现过外来入侵者的痕迹.甚至二里头的贵族墓地和手工业作坊还处于一中正常开业的状态,完
2024-04-10 20:31:00
现代考古重大发现,“前半夏”在河南郑州
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被普遍认为是夏都斟鄩,但二里头是夏朝中晚期都城,年代上限公元前1750年,属于“后半夏”。那么,“前半夏”何在?往西往北来看,位于陕西榆林神木的石峁遗址,年
2024-05-24 09:57:00
南博讲坛|走进二里头,触摸“中国最早王朝”的历史脉动
...晰。9月1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做客“南博讲坛”,以《二里头与中华文明》为题,带领观众走进二里头遗址考古“第一现场”,围绕近年来二
2023-09-17 20:5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 厦门受降地为何有两个?
第一次受降●时间:1945年9月28日●地点:鼓浪屿海滨旅社旧址(现鹿礁路2号)●厦门受降代表:海军少将李世甲、厦门要港司令刘德浦第二次受降●时间
2025-08-15 08:39:00
连环画·我家住过八路军⑩|青纱帐里的“阿庆嫂”
策划:刘成群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审核:张海音 陈亚飞文案:张灵 刘杰 刘岚制作:齐媛媛 赵燕杰 马然 刘彤瑶鸣谢:中共容城县委组织部灵韵数字艺术工
2025-08-15 09:07:00
1966年上映的影片《地道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2025-08-15 09:42:00
河北日报讯(记者田恬)8月15日,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荣誉出品,河北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等出品
2025-08-15 09:53:00
大禹文化②丨九州与德州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8-15 11:07:00
文学里的抗战·红旗谱三部曲丨烽烟淬笔绘红旗
梁斌。 散襄军供图盛夏,蠡县辛兴镇梁庄村。天空湛蓝如洗,干热的风裹着草木芬芳,拂过冀中平原。土地变得滚烫,像燃烧过一样
2025-08-15 11:19:00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分享一个热知识:《恭喜恭喜》不是拜年歌,而是庆祝抗战胜利的歌曲。
2025-08-15 11:20:00
文学里的抗战·平原枪声丨从未远去的“平原枪声”
抗战时期的李晓明。 肖张镇政府供图夏风,从平原上涌起,掠过无垠的青纱帐,晨曦里的肖张镇从酣睡中醒来。合上《平原枪声》最后一页
2025-08-15 11:22:00
80年前,抗日烽火燃遍燕赵大地。在那个鲜血与战火交织的年代,河北作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并以笔为枪打响文学里的抗战
2025-08-15 11:40:00
文学里的抗战·小兵张嘎丨苇淀深处觅“嘎子”
徐光耀近照。徐丹供图在百岁老人徐光耀床头的经典版画里,嘎子与玉英坐在船头,咧开的嘴角里盛着满溢的阳光——那是烽火岁月里最澄澈的笑
2025-08-15 12:30:00
文学里的抗战·野火春风斗古城丨暗夜星火耀古城
图为李英儒。 李小龙供图8月1日18时许,北京长安大戏院内热闹非凡,由抗战经典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改编、北京京剧院创排的同名京剧即将首演
2025-08-15 12:30:00
文学里的抗战·敌后武工队|敌后尖刀写传奇
1942年,敌后武工队军事行动前的留影,左起第一持枪者为冯志。 资料片“伟大的作品将来一定要产生,而且一定会产生在前线
2025-08-15 12:34:00
文学里的抗战·烈火金钢|烈火中的“金”与“钢”
河间市冀中烈士陵园内矗立的冀中革命烈士纪念碑。河北日报记者 田 恬摄夏日的滹沱河,阳光洒落碧波荡漾,一片绿意盎然。这条发源于山西的河流
2025-08-15 12:35:00
菏泽民盟书画院系列作品展——花风归来·田立致敬家乡国画作品展
菏泽民盟书画院系列作品展之首展——花风归来·田立致敬家乡国画作品展主办单位:民盟菏泽市委会承办单位:郓城县博物馆民盟郓城支部协办单位
2025-08-15 15:22:00
光耀太行 | 山西抗战中的白求恩
图为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外观。黄河新闻网讯(记者张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抗战历史长卷中,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以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025-08-15 16: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