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彭国建 吕文龙
引子:大江东去,千古一人
提到苏轼,中国人几乎无人不识。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也是旷达人格的象征。无论在赤壁临江之夜,还是海南荒僻之地,他都能以一颗从容之心书写“此心安处是吾乡”。
然而,人们或许并未留意,江西西北的铜鼓,这座山水小县,也曾与苏轼结下文化因缘。带溪乡的“游苏巷”,至今仍在地名中保留着东坡先生的身影;而即将在十月对外开放的胡濬源文化展示馆,则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地方文脉。倘若以“寻苏迹录”为主线,将苏轼的文化资源与铜鼓的山水、人文结合起来,便能为这片赣西山谷注入新的文化能量。
铜鼓旧迹:带溪烟水与游苏巷
铜鼓位于罗霄山脉腹地,峰峦叠翠,溪水环绕。带溪乡的山谷间,世代流传着“游苏巷”的故事。
元丰七年(1084),苏轼北上赴任途中,绕道江西探亲。他途经铜鼓,得闻带溪有一位布衣隐士胡安鼎,素负盛名,便特意造访。胡安鼎亦久仰其才,欣然相迎,携家人热情款待。二人秉烛夜谈,或论经义,或咏山水,情谊甚笃。临别时,苏轼留下诗篇,称赞“泉石透”“高人自在居”,不仅歌咏山水之清美,更寄托对胡氏高洁品格的敬仰。
清同治《义宁州志》与胡氏族谱均有记载,称苏轼此行“相得其欢”,带溪百姓更为纪念,遂以“游苏巷”名之。虽经千年沧桑,原巷早湮没无存,但这一称谓却代代相传,成为地方记忆的独特标识。
“游苏巷”不在于宏伟,而在于其象征意义。它见证了大文豪与地方贤士的相遇,也折射出山水之间的文化温度。今天若能复建此巷,并融入东坡元素,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将地方文旅资源具体化的契机。溪水潺潺,田舍环绕,若于此设一处“东坡驿馆”,陈列史料、展示传说,供人歇憩读书,便可让东坡精神重新“行走”于山谷。
文脉赓续:胡濬源文化展示馆的当代意义
与千年前的东坡印记相呼应,近现代铜鼓亦有胡濬源这样的文化人物。作为胡安鼎的后裔,他承续家族传统,以学术与操守立身,其精神已成为铜鼓近代文化的一部分。
2025年10月即将开馆的胡濬源文化展示馆,不仅是对一位地方人物的纪念,更是地方文化自觉的体现。倘若能在展示馆中开设“寻苏迹录”专题,让苏轼与胡濬源两条文脉在此交汇,便能形成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一边是东坡的旷达胸襟,一边是近代士人的坚守担当。这样的叠加效应,能赋予铜鼓一个独特的文化身份——既有大文豪的光辉,也有地方贤达的血脉。
在这一意义上,展示馆不应只是静态的陈列,而应成为文化的“活水”:可以举办“东坡讲坛”、学术研讨、诗词雅集,吸引学者、学子与游客汇聚一堂,让文化真正流动起来。
山水与人文:打造“寻苏迹录”的新文化坐标
铜鼓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不可能依靠重工业发展,而生态与文化正是它最宝贵的资源。围绕“寻苏迹录”,完全可以打造一条兼具历史记忆与现代体验的文化旅游线路:
历史之旅:复建游苏巷,重现苏轼访友场景,让游客在竹林清溪间追寻“东坡行迹”。
人文之旅:在胡濬源文化展示馆设立“东坡专题”,并配合文艺展演与讲座,成为文化传播的核心阵地。
生态之旅:依托铜鼓的竹林茶园,结合苏轼“以食入诗”的传统,推出“东坡茶宴”“竹林雅集”等体验。
教育之旅:打造“东坡研学营”,让学生在山水间读《赤壁赋》,习书法,尝东坡美食,把文化转化为鲜活课堂。
通过这样的布局,铜鼓不只是“观光地”,更能成为一个承载文化体验、生活美学与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文化坐标。
建言与路径:以文化为核,推动文旅融合系统化实践
铜鼓要真正把“寻苏迹录”打造为文旅融合的核心品牌,关键在于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机制创新:建立跨界协同平台
铜鼓县文旅管理部门,应统筹文化、旅游、宣传、财政、科技等部门的力量,推动政策、资金、人才的集成。同时引入社会资本,设立“铜鼓文旅融合发展基金”,吸引企业、科研院校、创意团队共同参与,把“寻苏迹录”打造成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公共品牌。
产业融合:从文化叙事到全域体验
“寻苏迹录”不仅是一条历史文化线索,更应成为铜鼓全域旅游的组织轴。可以推动三方面融合:
旅游+演艺:打造沉浸式实景演艺,将苏轼与铜鼓的历史因缘,通过灯光、影像、舞美与演员表演重现,增强游客的感官体验;
旅游+科技:建设数字博物馆、互动AR导览,让游客在手机上“解锁”苏轼故事片段,形成跨时空的文化对话;
旅游+产业:开发以“苏学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茶具、书法纸墨、文人雅集体验等,形成文化消费链条。
品牌打造:构建可传播的文化IP
“寻苏迹录”要成为文化IP,需要精准的品牌化路径。
一是强化学术支撑,邀请苏轼研究专家、知名高校参与文化阐释,提升项目的学理高度;
二是策划年度节庆,如“寻苏文化周”“苏轼书画雅集”,通过持续性活动形成社会记忆;
三是打造传播矩阵,利用短视频、纪录片、国际传播渠道,把铜鼓塑造为“全球苏学爱好者的打卡地”。
人才培育与社区参与:让文化成为共同体实践
铜鼓应加大对本地导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创设计师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文化故事的传播者。同时,要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让“寻苏迹录”不仅是外来游客的风景线,也是本地人引以为傲的精神寄托。
综上,铜鼓的“寻苏迹录”只有在机制、产业、品牌、人才四位一体的系统推动下,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为核”的高质量文旅融合发展。
结语:让千年风雅重回山谷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的文字穿越千年,仍能在山谷间唤起共鸣。
今天,当我们站在铜鼓的溪水旁,回望游苏巷的传说,走进胡濬源展示馆的展厅,不禁会生出这样的感慨:这片土地,正等待着一次文化觉醒。
“寻苏迹录”,不仅是对东坡足迹的追寻,更是对地方文化自信的重建。倘若铜鼓能以此为核,让东坡的风雅与地方文脉共生,那么,这座赣西小县必将在未来的文化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作者简介:彭国建,高校副教授,现任职九江学院文学院庐山文化研究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18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