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来源:极目新闻中国的大型博物馆都有与铜鼓相关的收藏,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展厅结尾处就展出了好几面铜鼓,在昨天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联合打造的公益文化品牌——“上博讲坛”上,长期从事民族史、艺术史研究的上博副研究馆员张经纬围绕着铜鼓收藏、研究、纹饰,为大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他也提出,“在民间的日常生活中,铜鼓具有实际的社会功能,但当它作为一种藏品被陈列在博物馆里时,我们无法领会它的使用、它的演奏、它的声音以及演奏者和观众间的互动。”
图说:上海博物馆藏铜鼓资料图(下同)上海博物馆其前身上海市博物馆于半个世纪以前便开始在中国华南地区征集铜鼓,目前博物馆藏有铜鼓200余面。而从全国范围来讲,广西民族博物馆中收藏的铜鼓较多,这也与中国铜鼓集中分布在南方,特别是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市有关。以此延伸,张经纬还提及了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浙江安吉等地的铜鼓出土以及与铜鼓有关的古代遗存,例如越南的东山铜鼓、印度尼西亚极具本地风格的铜鼓以及浙江安吉出土汉代的铜鼓。这些都足以说明,铜鼓普遍存在于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地区,并且其历史十分悠久。
图说:广西民族博物馆藏铜鼓张经纬主要列举了中国及东南亚铜鼓发展的4个主要历史阶段以及10种类型,即“滥觞期(春秋战国)的万家坝型”“成熟期(战国至东汉)的石寨山型、东山早期型”“发展期(西汉至唐代)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东山晚期型”以及“式微期(唐代至现代)的遵义型、麻江型、西盟型”。目前学界多集中于研究上述第二个历史阶段的石寨山型与东山早期型铜鼓。
铜鼓本身较为引人注意的则是铜鼓上所附着的纹饰,张经纬介绍了铜鼓的结构与表面纹饰的相关情况。铜鼓结构大体分为表面敲击部分的鼓面与鼓面之下的鼓身两部分,而鼓身由上至下又可细分为鼓胸、鼓腰与鼓足三段,铜鼓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附有纹饰。如以石寨山型铜鼓为例,铜鼓鼓面为同心圆构造,鼓面中心为太阳纹图案,其周围还有着其他不同的纹饰,鼓胸处与鼓腰处也分别有着人物划船的纹饰与头上有着羽毛装饰羽人纹。
然而,对于铜鼓功能和文化内涵的认识还流于表面。上海话中只保留了“敲铜鼓”这种说法,我们只能借助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来认识铜鼓的作用。譬如认为“铜鼓是乐器……在历史上铜鼓曾作为传讯工具,用来召集部众,指挥军阵;作为珍宝,用来赏赐臣下,馈赠友好;作为权力重器和财富象征,用于陈设;即使作为乐器使用于婚丧祭祀,也是一种神圣的通神灵物”。其中提到的“乐器”“传讯工具”“珍宝”“陈设”“通神灵物”跨越了生活的诸多方面,以至于无法一目了然地认识到铜鼓的核心功能。张经纬提到:“铜鼓文化在当前是一种活态文化,因此我们可以同当前在日常生活中仍然频繁使用铜鼓的人群对话,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围观他们,了解他们如何使用铜鼓的,这是我们了解铜鼓很好的方式,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灵感。”(新民晚报记者徐翌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6 12: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