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辽宁160余万亩水稻陆续开启秋收益100余斤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9-26 01:51:00 来源:阿宅社会

一望无垠的黑土地,金色的稻浪翻滚,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机车轰鸣声由远而近。地处中国东北的辽宁省盘锦市,160余万亩水稻陆续开启秋收。“今年通过卫星导航系统,我们可以在手机端实时了解水稻长势,明确什么时间施肥、灌溉和秋收。”盘锦稻盛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齐欢说,他们在5000亩稻田里安装了气象监测、土壤监测等现代化设备,为丰收护航。

辽宁160余万亩水稻陆续开启秋收益100余斤

9月12日,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一处农田拍摄的水稻。

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逾五分之一。近年来,东北三省依托土地相对集中连片的优势,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让东北粮搭上时代“快车”。在黑龙江省庆安县祥安村,村民徐超今年把30亩地交给合作社代耕代种,每亩只需交180元钱。“合作社有100多台农机,效率高,交给他们我也省心,坐在家里就能丰收。”徐超说。据了解,黑龙江省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整省推进,截至2022年,全程托管服务面积已超3000万亩。在辽宁省开原市,荣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新种植了辽星香稻1号水稻新品种。合作社理事长张权元介绍:“该品种不仅带香味,而且抗倒伏、抗病性强,粮食起步价就达到2元一斤,收益十分可观。”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数字化和智能化叠加应用,一大批新模式、新技术促进粮食稳产。在黑龙江省友谊县,一架印有“中国科学院”标识的新舟60遥感飞机掠过农田,借助搭载的多波形激光雷达和高光谱成像仪等设备,对900平方公里黑土地进行天空地立体监测。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科研人员常年会根据土壤情况制定适宜的保护性耕种方案。多年来,这里已形成“梨树模式”“龙江模式”“辽河模式”等保护性耕作模式,为世界黑土保护提供了一份成功样本。现代科技守护下,良田越来越多。截至2022年,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面积超2550万亩,辽宁省1000万亩耕地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进行精耕细作。今年8月,肥沃的黑土地迎来大考,东北三省多地出现强降雨,局地还出现洪涝灾害。在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一块屏幕实时展示全省6000名监测点植保员发来的作物感染病虫害信息,并附有图片、位置信息和联系方式,方便在场专家研判、核实,制定防减灾方案。在辽宁省,农业部门建成两支应急防治队伍,400人的飞手团和400架的无人机飞机库,日作业能力达10万亩次。如今,喷洒过叶面肥的玉米长势喜人。种了半辈子地的农民高凤和说:“今年这块地能达到亩产两千斤。”俯瞰辽宁省昌图县,绿油油的玉米田里一行窄、一行宽,还有的地块高矮相间,作物也不相同。这里采用宽窄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平均每亩地的粮食产量能增加100余斤。在黑龙江省集贤县福利镇高丰村高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稻田内,只见地上有稻田鸭“巡逻”,水下有稻田鱼“除草”。“今年合作社结合格田改造、侧深施肥、节水控灌等技术,不仅一地双收,高质量的绿色稻米价更高。”合作社理事长刘德辉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6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来自东北三省农业一线的最新观察
...龙江省迎来二十连丰,吉林省粮食产量有望再创新高。在辽宁省灯塔市东古城子村,水稻收割机将收割的水稻装车(2023年10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全国产粮
2023-11-24 13:10:00
“丰”景如画 满载希望——全国粮食主产区保秋收见闻
...东北黑土地因稀有而珍贵,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辽宁省铁岭县张庄玉米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挖开一株玉米旁的黑土地,黑土层和玉米根系清晰可见。“我们持续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不动土
2023-10-03 21:49:00
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东北黑土地耕作新观察
...进的农业技术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种田变得更轻松。在辽宁省铁岭县蔡牛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的一片广阔田野里,几台“铁牛”来回穿梭,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工序。
2023-05-10 07:50:00
良种配套良法 释放增产潜力
...增产,明年大面积推广。”他说。秋收后的全国产粮大县辽宁省彰武县也传来好消息。今年,彰武县实施了国家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20.62万亩,项目区平均每亩增产300余公斤。春耕前,
2023-11-24 07:06:00
东北粮仓“十九连丰”的密码
...社记者 许畅 摄新品种,科技煮香“中国饭”寒冬时节,辽宁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内正在进行一场“大考”,几百个品系的稻穗一字排开,研究员郑文静和团队成员忙着数粒数、量穗长、看米质…
2022-12-19 14:47:00
...肥等对土地进行改良,可以达到中等黑土的地力条件。在辽宁省盘锦市一处稻田,绿油油的稻苗正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此前,因地处辽河入海口、土地盐碱度高,不少农民尝试种植水稻,产量低,只
2023-06-25 19:28:00
关注秋收丨辽宁铁岭:黑土地上的“种田经”
...每亩地玉米不减产,还能多得大豆钱。”地处辽河上游的辽宁省铁岭市,黑土面积广阔,素有“辽北粮仓”之称。今年秋收时节,铁岭市农业部门组织了一场“田地里的课堂”,让会经营、懂科技的
2023-10-20 22:48:00
持续加码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产力和农业价值。黑土地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黑土地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地区的黑土地虽然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2%,却能够提供全国1/3的
2024-01-24 09:54:00
主产区迎丰收丨辽宁“重农抓粮”措施有力 丰收在望
...强省建设中,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都稳定提升,2022年,辽宁省粮食播种面积5342.3万亩,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排全国第4名,达到亩产930斤。今年,辽宁省粮食播种面积继续稳定在5
2023-09-12 12:29: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天眼问法】法律上不存在“试岗”概念
近日,“天眼问政”栏目报道了一起求职纠纷事件:两名求职者在应聘贵阳市某月子会所护士岗位后,进行试岗后离职,但月子会所未按约定发放试岗工资
2025-09-01 11:37:00
最近河南发生一起医疗事件,羊水栓塞又让大家揪心了。听起来像“羊水”和“栓塞”拼起来的这个词,是产科最凶险的急症之一——发病快得像按了快进键
2025-09-01 11:38:00
宰荡侗寨夏日记:孩子们的假期,在山水与笑语里舒展
八月的宰荡侗寨,晨雾漫过青瓦木楼的檐角,穿堂风带着小溪的凉意,这里的暑假,藏在孩子们的笑声里。这个距离榕江县城半小时车程的侗族村寨
2025-09-01 11:38:00
情牵巴渝 山海守望——烟台毓璜顶医院李帆医师的巫山支医记
鲁网9月1日讯(记者 魏萱 通讯员 李成修 崔方荣)“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今年7月,烟台毓璜顶医院响应国家东西部协作号召
2025-09-01 11:39:00
隆尧县12对新人举办集体婚礼
8月29日,正值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隆尧县12对新人举办集体婚礼。王铄摄8月29日,正值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隆尧县12对新人举办集体婚礼
2025-09-01 11:52:00
你能读懂爷爷提起“伟大胜利”时泛红的眼眶吗?AI短片《胜利永记》用AIGC技术和电影级镜头语言给出了答案:1945年1月1日
2025-09-01 12:05:00
2025年9月1日|苗银之美 翱翔太空
来源 贵州文明网编辑 张婷二审 李劼三审 刘丹
2025-09-01 13:42:00
2025年9月1日|读圣言,明事理
来源 贵州文明网编辑 张婷二审 李劼三审 刘丹
2025-09-01 13:42:00
新学期,新气象!莒县刘官庄镇中心小学元气满满迎开学
秋风送爽启新程,丹桂飘香迎学子。9月1日上午,莒县刘官庄镇中心小学全体师生满怀憧憬与期待,重返熟悉的校园。校门口,老师们与志愿者早早到位
2025-09-01 13:44:00
印象教师·江夏名师丨三十五载师爱为舟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林杉 通讯员陈克茂 实习生李彤 邓小娟)“以生为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争做人民满意教师。”在江夏区纸坊第二小学的校园里
2025-09-01 13:30:00
生死营救!烟台山医院东院护士李璐瑶深夜为心梗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急诊科、ICU等多科室让患者转危为安
大众网记者 刘慧慧 通讯员 潘峰 张国杰 烟台报道近日,烟台山医院东院运动医学科护士李璐瑶的一次深夜善举,为一位心梗患者点亮了生命之光
2025-09-01 13:19:00
印象教师·江夏名师丨智慧引领乡土育才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林杉 通讯员陈克茂 实习生邓小娟 李彤)“夏老师,您让我相信农村娃也能追光。”在江夏区郑店中学教务主任及物理教师夏洲的书桌上
2025-09-01 13:29:00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实践团赴甘肃定西开展特殊儿童声音疗愈支教活动
7月19日至26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陇原星声•听见成长”基层服务实践团深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爱之家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
2025-09-01 12:57:00
“医”心护童,济医附院儿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通讯员 刘娜 马骏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秉承“以患儿为中心”的核心服务理念
2025-09-01 08:10:00
《长白时评》,廿兹在兹!笔耕不辍二十载,变迁在墨香里流淌。站在时间的长河中回望,《长白时评》的每一篇文字都如同种子般,带着思想的力量扎根现实土壤
2025-09-01 09: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