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七夕节:南朝与北朝不同的风俗与文化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08 22:18:00 来源:戏说三国

中国大大小小的节日不少,而在最火热的夏日便有这样一个热烈的节日,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因为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这个原本是“女儿节”的节日也沾染了几丝的浪漫的色彩,尤其是在近些年来,它更是成为了“中国情人节”,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七夕不仅在现代受欢迎,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被人十分推崇,各个朝代都用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来庆祝这个还没有成为“东方情人节”的节日,可以说是每个朝代都有新花样。

七夕节:南朝与北朝不同的风俗与文化

在历史之上有这么一个时期——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南朝为汉族政权,而北朝属于胡人政权,南朝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礼仪制度都是沿袭着前朝的,而北朝却不一样,北朝的风俗偏向于胡人,这一点就注定其与南朝相差甚远。那么在如何过七夕节之上,两方又有着什么不一样的的地方呢?胡人政权下的北朝又会有什么样的和南朝风格迥异的七夕风俗呢?

公元439年,鲜卑族在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从此中国进入了南北朝对峙时期,而这个时候,北朝统治者们学习着中原的知识的同时,也将学习着中原地区的文化,其中就包括了各个节日的风俗,当然其中便有七夕节。

七夕节:南朝与北朝不同的风俗与文化

关于七夕节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可以推断的是早在西汉初期便已经有了这个节日。《西京杂记》中就明确记载了“汉彩女尝以七月七日穿针与开襟楼”,穿针便是七夕节中的一个风俗——乞巧。但是七夕真正确立,应当还是在东汉魏晋之处,这个时候的按月纪日法逐渐替代了原本的干支纪年法,也才真正有了七月七日的说法。

早在北朝前,牛郎织女的故事便已经广泛流传,与此同时,七夕乞巧的风俗也开始逐渐流行,祭拜牵牛织女星许愿,尤其女子希冀能够得到像织女一般的巧手已经成为了七夕风俗中最重要的部分,《风土记》中就详细记载了“七月七日......言此二星神当会......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魏晋时期很多风俗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比如说女子穿针乞巧、曝衣等等。而到了魏晋时期,名士风流是世人追逐的目标,所以在当时又多加了“曝书”的风俗,不过归根到底,这也就是当时文人们好虚荣罢了,魏晋时期书价昂贵,甚至比布帛还要珍稀,一般人家是无法拥有书籍的。因而曝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书册生虫发霉外,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家庭背景雄厚,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

七夕节:南朝与北朝不同的风俗与文化

南朝的七夕和我们所熟知的七夕并没有太大的出入,基本上是沿袭着前朝风俗的,其保留了穿针的风俗,也增加了不少有意思的活动,比如说将瓜果放在庭院之中乞巧,如果说有蜘蛛在瓜果之上结网的话,那么就说明乞巧成功了。不过这种蜘蛛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蜘蛛,而是一种叫做喜子的蜘蛛,通体红色,十分善于结网。如果喜子能够在自家的瓜果上结网,那么就预示着自己能够得到织女的眷顾。

如果说南朝沿袭着前朝的七夕风俗的话,北朝的七夕与前朝的区别那就十分大了,甚至可以说是风格迥异。北朝的统治者本身就是鲜卑族,属于五胡,其风俗习惯与中原地区本身就是大相径庭,北朝统治者进入中原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使得原本相较于中原地区落后的鲜卑政权变成了一个拥有着两方文化的政权。虽然说有了汉化,但是鲜卑族人毕竟是少数民族,其本身的尚武开放精神是没有太大的改变的,这也是和南朝政权最大的不同之处。尤其是北朝和西域各国交往密切,也吸收了不少的西域文化,其民风剽悍,崇尚骑射和马上英雄,和相较于其,崇尚文人名士风流的南朝更加文弱,南朝和北朝可以说是形成强烈的对比。

七夕节:南朝与北朝不同的风俗与文化

北朝既然崇尚骑射,那么七夕也不例外,南朝的七夕节是全民乞巧,北朝的七夕则是举办骑射活动。《魏书》之中就记载了“秋七月七日.....讲武驰射”。可以说七夕骑射是北朝特有的七夕文化,基本上除了北朝,历朝历代没有七夕骑射的风俗,这也算得上是其特殊之处。但是骑射只能说是北朝与南朝七夕风俗中最大的差别之处,而不能说北朝与南朝的七夕风俗完全不同。像南朝七夕时的乞巧等风俗习惯,北朝七夕也是有的。

不过北朝的七夕为什么会有讲武驰射这个传统呢?这其实和其本身的鲜卑文化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和西域文化有关系。

上文已经提到,北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密切,交流也十分的频繁,《洛阳迦南记》之中就详细记载了当时“商胡贩客......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域的文明也逐渐影响着北朝文化,其中就包括了宗教。

七夕节:南朝与北朝不同的风俗与文化

西域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宗教叫做“袄教”,当时这个宗教在北朝的统治者之间十分盛行,甚至于到了“至于恭自鼓舞,以事胡天。”而袄教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叫做特里甘节,在波斯地区,这个节日一般是在七月十三日举办,中原地区距离其最近的节日便是七夕。来自西域的商贩干脆将原本的节日提前,和中原人民一起欢度这原本没有关系的两个节日,一起热闹热闹。

特里甘是袄教里面的雨神,在这一天,波斯人除了会在河岸边举办节日外,还会举办骑射活动,北朝的鲜卑族本身就是一个尚武的民族,这骑射的传统一下子就戳中了北朝人的心。

七夕节:南朝与北朝不同的风俗与文化

除此之外,北魏皇帝拓跋珪便是七月七日出生的。在中原地区的民族传统之中,七月并不是一个好月份,尤其是七月初七。民间觉得七这个日子带着阴气,尤其七夕两个七更是不详。但是袄教并没有这个说法。在袄教之中,七月七日是其神明塔穆兹的重生之日,开国皇帝拓跋珪七夕出生正说明其被神明护佑,也代表着北魏被神明护佑,为了感谢神灵的庇护和对皇帝的敬重,在拓跋珪生日那天,北朝便举办大型的讲武驰射活动。以上众多因素相加,就慢慢形成了北朝七夕讲武驰射的风俗。

正是因为北朝统治者对于文化兼收并蓄的政策,才使得北朝的七夕活动有了和前朝完全不同的地方。中国的节日并不是只是所谓的传统故事,也有着各朝各代的文化,正是这些文化的相互融合,共同传承,才使得中国的节日风俗多姿多彩,而非是单一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9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敦煌历史:中原王朝与西域关系史
...个阶段,分七卷撰写。自西汉始,中原移民就将汉地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带到敦煌,与当地月氏、羌等民族的传统习俗相结合,兼受西域文化影响,使敦煌文化自诞生之始就带有显著的多元文化特色
2024-04-26 05:21:00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为中原带去真正的世界眼光
...父作为助手和向导。此人能骑擅射,熟悉匈奴等游牧民的风俗,对张骞熟悉西域情况提供了很多便利。类似搭配的胡汉组合,会在日后经营西域的使团和军队中屡次出现。汉武帝继位初年,张骞与1
2023-01-31 15:05:00
最先提出中华一统的国家,全面融入汉族后抛弃民族风俗,自称汉人
...,不仅开始学习汉文化,而且在很多方面,放弃了原本的风俗和制度,采用了汉人的风俗和制度,后期更是自称汉人。金朝统治者向来十分注重对于后代的培养,虽然没有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但他
2023-09-25 14:37:00
分析汉朝初期西域为何不采取郡县制
...当地不断地推行汉朝的一些法令法规,逐渐的融入当地的风俗文化中去。西部都护府的建立。它打破了西部地区小国的孤立状态。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这不仅增
2024-04-19 09:49:00
国家灭亡后,儿子带走父亲妃嫔繁衍出一民族称霸草原
...原之后,生存条件非常艰苦,所以为了生存也改变了很多风俗。其中有一点就是父亲死后,儿子可以继承除自己母亲外所有的妻妾。主要就是草原人烟稀少,这样做可以更好的增加民族人口。这个风
2023-03-06 21:33:00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敦煌壁画花树图式,看其在壁画中的作用
...具体描绘,莫高窟出现的最早的《说法图》。在一些社会风俗画和供养人画像中,也不难发现“花树”图式的存在。如晚唐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是一幅大型的反映真实历史题材人物画,
2023-10-25 17:16:00
智勇双全:班超与班勇平定西域的传奇故事
...错,班勇是班超的儿子,他生在西域,对西域地形和人情风俗了如指掌,走遍西域各国,后来随父亲回了长安。西域各国开始反叛后,朝廷派他前往西域,仅带了五百多兵马,他联合鄯善,强势的把
2024-04-04 15:05:00
唐朝时期的西域女子穿衣时尚经
...流行的“女扮男装”俑或是“女穿胡服”俑均是当时社会风俗的表现。中原地区把周边少数民族常戴的帽子称之为“胡帽”,但女子戴帽的资料不太多见。在阿斯塔那唐葬出土的一幅绢画《乐伎图》
2023-07-12 09:39:00
香汛、香桥、巧果……苏式七夕这么过
...史上,七夕节期间,民间会举行很多民俗活动,江苏七夕风俗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七夕乞巧各地风俗各不同据《新华日报》2005年9月4日B02版报道《苏州启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3-08-21 22:0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