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香汛、香桥、巧果……苏式七夕这么过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21 22:06:00 来源:江南时报

香汛、香桥、巧果……苏式七夕这么过

朱华南 李阳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江南时报讯 绵延两千多年的七夕佳节,不仅承载着先民对乞巧、乞子、乞美、乞智、乞寿的朴素愿望,更是中华民族勤劳美德和劳动智慧的体现。历史上,七夕节期间,民间会举行很多民俗活动,江苏七夕风俗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七夕乞巧各地风俗各不同

据《新华日报》2005年9月4日B02版报道《苏州启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二十一项》,苏州在当时首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其中就将太仓七夕节等民俗活动作为申报项目。有关人士表示,这不是苏州要和其他地方争夺文化资源,而是中华文化本来就有很强的地域性,呈现多元繁荣的生态,申报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的文化财富。

南宋龚明之在《中吴纪闻》中记载,太仓黄姑村,相传牛郎织女星曾降生于此,乡人为之立祠,祠中列牛郎织女二像。后来牛郎迁出,移往嘉定,庙中专奉织女。此为其七夕节的发源。

而依托织女庙,太仓每年都会举办“乞巧会”,群众称之为“香汛”。善男信女蜂拥而至,参加祭祀仪式,请织女、牛郎光临斋筵,向他们问吉求巧。而每三年一次的“开光”,仪式比香汛更为隆重,有净面、接灵、开光、开道、接光、朝皇、拜堂拜印、上菜等程序。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为了从织女娘娘那里习得心灵手巧的手艺,七夕当天,穿着新衣的少女们会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一种小型蜘蛛。《江苏省志·民俗志》记载江南一些地方有喜蜘应巧的民俗,女孩子们七夕当晚在梳妆盒里放一只蜘蛛,第二天早上打开,如果蜘蛛结了网,即意味着“得巧”,拥有巧手艺。

南京七夕还有浮草乞巧或浮针乞巧的习俗。《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用碗盛水,先夜露,再曝晒于日中,待其生膜,再以绣针投之水面,看水底的针影,如笔、如锥、如算珠者,或作宝塔形和笔形者,为“得巧”。

在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香桥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牛郎织女已走过香桥相会。

七夕巧食苏氏巧果讲门道

作为传统节日,七夕节形成了独特的饮食风俗和饮食文化,主要突出一个“巧”字,叫“巧食”,表达的是百姓追求心灵手巧、生活美满的朴素愿望。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清朝《清嘉录》也记载:“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为‘苎结’。至是,或偕花果、陈香蜡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

苏州民间很早有吃巧果、巧酥的风俗。据《吴郡岁华纪丽》记载:“吴中旧俗,七夕,市上卖巧果,以面和糖,绾作苎结形,或剪作飞禽之式,油煮令脆,总名巧果。”

苏式巧果经过历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手法、外形口感,讲究酥脆爽口,制作过程很讲究门道。首先做巧果的豆腐一定要选用老豆腐,不能用嫩豆腐。在搅拌的时候必须将老豆腐彻底打碎拌匀在面粉中。面粉中加了老豆腐后,由于两种食材具有不同的性质,膨胀系数也不同,在油炸的过程中,豆腐会先于面粉被煮熟,并在面皮中形成一个个微小的气泡,这样巧果吃起来就会酥脆。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是牛郎织女故事的经典解读和歌颂美好爱情的千古名篇。秦观的家乡扬州高邮三垛镇的巧果是方酥。七夕当天,当地人取上等面粉与菜油揉擦成酥,然后一层层插入面中,做成方形,上撒芝麻,入桶炉烘烤,待蟹壳黄色,出炉。这种巧果干吃透酥,水泡糯软,老少皆宜。由于使用了特殊香料,这种巧食已成三垛的独特美食,并于2011年被认定为“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1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夕节的来历和牛郎织女的故事。随后,志愿者给大家分发巧果品尝。“这天女孩子做巧果以‘乞求’像织女一样拥有一双巧手。”社区居民、淘宝店主姜江一边接过分发的巧果,一边给女儿讲述典故
2023-08-24 22:25:00
...又密又多,或在夜晚外出看牛郎、织女相会,或捏制七夕巧果、拜织女星等,并由此衍生出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晒书晒衣、祭拜魁星、吃巧果、染甲沐发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这些随着时
2023-08-22 16:21:00
菏泽鲁西新区陈集镇曹庙社区:七夕巧韵润民心 邻里温情满家园
...氲的水汽中悄然流转,温暖了整个实践站。“吃了七夕的巧果,大人孩子都能变得心灵手巧”。空气中弥漫着甜蜜香气的“巧食”制作区,同样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参与。在社区志愿者的指导下,大
2025-08-27 17:37:00
共迎佳节,温泉镇开展七夕节主题活动
...民俗的魅力,温泉镇各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七夕节活动。巧果迎七夕,巧手传民俗近日,温泉镇温泉汤社区、冶口社区、亿和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手工制作巧果的方式让居民们更加了解中国的
2023-08-22 17:51:00
不“七”而遇 满心欢“夕” 济南一幼集团开展乞巧节主题活动
...,犹如秋风送爽,传递着一个个小家的欢乐。七夕巧手做巧果巧果又名“饽花”,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阖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亲
2024-08-16 17:48:00
威海市文登区:浓情七夕定格美好,爱与文明心手相牵
...璧合”三个板块,邀请在场新人参与“手绘团扇”“制作巧果”“诗词飞花”“你比画我猜”等非遗及趣味性交流体验游戏。活动最后,10对新人乘坐巡游花车打卡大溪谷内鹊桥、月老桥、情侣长
2024-08-12 11:24:00
重庆高新区虎溪街道:七夕新潮流——文化体验比秀恩爱更时髦
...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爱情传说,更是有着穿针乞巧、食巧果等的传统民间习俗。大家围在小摊前亲自动手,结红绳、穿针引线,一针一线的为最爱的人缝制小物品。据介绍,此次大部分乞巧作品实
2023-08-18 17:42:00
山东乳山:七月七 “约会”俄罗斯友人烙巧果
...乳山市邀请俄罗斯籍友人安娜体验当地的特色民俗——烙巧果。“乳山巧果的特点就是不加一滴水,只用面粉、鸡蛋和糖这三种原料。”在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安娜将一个个面团摁进大大小小的模
2023-08-24 11:44:00
味蕾上的江苏·本土美食志 日历 | 巧果:七夕的浪漫点心
...火升腾。美食简史今天是七夕节,介绍一种节日食品——巧果。吃巧果,是苏州等地过七夕的一大习俗。巧果并不是水果,而是用面粉或者米粉制作成的油氽点心。南京、苏州、常州等地,旧日都有
2023-08-22 12:5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