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引言
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通往西方的主要陆路交通要道。而敦煌又是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外来佛教文化交汇碰撞的地方,共同创建了莫高窟。
敦煌艺术虽历经千年岁月磨砺,当我们走近精美绝伦的壁画或是栩栩如生的彩塑造像,愈深入研究越会被其精湛的技艺所震撼。敦煌壁画中描绘最多的是佛教本生故事和经变故事,围绕故事情节所呈现在画面中的除人物、禽兽、山水等形象外,不难发现有很多“花树”形象存在。
一、敦煌壁画——人物画中的“花树”图式
敦煌壁画中有许多安详庄严的菩萨、裙带飘飘的飞天,也有反映佛传故事、本生故事的鸿篇巨作和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小品画卷,对当时军队的仪仗形式和河西地区多民族杂居的现实生活都做了生动地描绘,对各民族的服饰、音乐、舞蹈等方方面面做了精彩的呈现。
这些壁画中所反映出的大量的人类生活的场景是古代先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壁画中的人物或是仪仗出行,或是宴饮舞乐,或是耕作狩猎……,使敦煌壁画具有人间烟火的气息和人情味。壁画通过描绘佛与众生之间的因缘和合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佛国世界,人们通过寻求心灵的安宁和慰藉,从而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早期壁画中,为集中刻画人物而忽略背景是常见的现象,随着画工们绘画水平的提高和对造型技术的熟练掌握,开始重视自然景物的融入,壁画中开始出现“花树”形象,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为营造一个让信徒们能够具足信奉并在理想中感觉是实有的似幻似真佛国世界,也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佛教所倡导的“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
“花树”除做为人物衬景,起装饰画面的作用外,还具有标示佛陀身份,突出画面主体形象的作用,这种表现手法在诸多《说法图》中最为常见。早期《说法图》中还未出现对“花树”形象做的具体描绘,莫高窟出现的最早的《说法图》。
在一些社会风俗画和供养人画像中,也不难发现“花树”图式的存在。如晚唐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是一幅大型的反映真实历史题材人物画,根据其形式可以划分在社会风俗画之中。
此壁画为设色长卷,画面中表现了二百余人组成的声势浩大、井然有序的凯旋队伍的场景,如此结构复杂,人物繁多的画面,却在画家笔下布局的非常严谨。
在严整的仪仗队、战功赫赫的凯旋之师和载歌载舞的乐舞队伍间隙中,点缀着丛林嘉树和平远山川,各类树木使整个画面显得清旷阔野,有场景感。树木又在分割画面,使人物组合更加有秩序、有条理,虚实得当;不同列队的人物在独立中不失整体,相互联系,完美统一。这些构成画面的不可缺少的视觉元素,共同衬托出车马人物的威武雄壮,渲染出舞乐喧天的热闹场面。
二、敦煌壁画——佛教经变及各类故事画中的“花树”图式
佛教经变画,是佛教绘画的表现形式之一。经变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广义上依据佛经创作的绘画,可称为“变”。
而如今“经变”则指不同于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尊像画,指通过图像解读、文字阐释的形式,将佶屈聱牙、艰深难解的佛教经文以老妪能解、下里巴人的形式,组织成内容完整、层次分明的鸿篇巨幅大画。这种通过绘画表现佛教经典的形式叫“变相”,也叫经变画;而通过文字、讲、唱等形式展现的形式则称之为“变文”。
在内容上,既有表现佛经内容,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内容,生动展现了画工画匠的奇思妙想。壁画内容和创作技巧上,堪称敦煌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为敦煌艺术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图像资料。
而敦煌壁画中的故事画同样是将晦涩深奥的佛经内容以简洁易懂的绘画方式呈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吸引、感召、教化信徒,使其笃信佛教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
故事画与经变画就其性质而言,都是通过浅显易懂,显而易见的形式向人们灌输佛学教义,也是早期壁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窟内大量的故事画,其内容丰富,生动感人,富有浓郁生活气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佛传故事:以弘扬释迦牟尼生平事迹为主,此绘画题材多见于早期壁画之中。早期的佛传故事画多表现“乘象入胎”、“夜半逾城”等代表性题材。五代宋初时期,以屏风表现佛传故事的形式开始出现,画面多达130多个场面,在原有故事情节之上新增燃灯佛授记、灵鹫山说法、均分舍利等故事情节,使佛传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完整。
本生故事:指描绘释迦牟尼未成佛前世故事(释加牟尼前世修行轮回转世的故事),体现宗教学中“灵魂不灭”、“三世因果报应”的思想。宣扬牺牲自我、拯救生灵从而修成正果。虽为宗教故事,但仍具有民间故事的特点,内容引人入胜。
因缘故事画:佛门弟子以及善男信女前世今生的事迹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劝诫人信奉佛法,积德行善的故事。故事内容离奇别致,情节曲折,颇有戏剧性。
佛教历史故事画:依据史籍记载或民间传说创作而成与佛教历史或人物有关的故事画,包括感应故事、高僧事迹、瑞像图等。
比喻故事画:据佛经记载,源于古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寓言、童话故事。释迦牟尼讲解佛教教义时为达到通俗易懂的目地而列举的故事。
三、敦煌壁画—山水画中“花树”图式
中国人对山水的热爱,体现在传统的审美意识中,“寓情于景”、“寄情寓意”、“情景交融”的美学理念在文学和绘画中一直是存在的。从早期的文学、绘画中真切地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美的关注。
敦煌壁画——山水画多呈现于经变画、故事画中,一般是作为人物的装饰衬景或是为营造佛陀世界的空间氛围而设置的。山水树木造形有的是参照佛教典籍中的样式,也有是模拟自然实景,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们对佛国净土世界的向往,也是人们对自然山水树木的真情赞歌,从而构成敦煌壁画——山水画特有的审美趣味。
总结
敦煌,这片富庶而神奇的沙漠绿洲,坐拥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理环境十分优渥,在历史上各民族间虽有纷争,但趋势是大融合。黄沙砾石结合的特殊的地质构造,外加民众虔诚的宗教信仰所激发的精神动力与地质条件的因缘机遇,共同成就了这一人类文化史上的伟大工程。因具备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条件,敦煌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是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的佛教历史文化遗迹之一,尤其是1900年“藏经洞”的发现,洞内保存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佛教经卷、历史文本、绢画、刺绣、法器等文物5万多件,卷帙浩繁、盈千累万,涉及到政治体制、军事防御、国民经济、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风俗等各个领域的问题,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珍贵史料,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敦煌莫高窟是一座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馆,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在汲纳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优良基因同时,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有益氧分,创造出具有包容性的并独具本土特色的佛教艺术,是我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莫高窟壁画形成多样、内容丰富、技法精绝;各民族间的文化精髓全面融合;视域广阔,东西南北贯通,外化于形,内化为心,由此形成与易学、红学并称的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国三大显学之一—敦煌学。
莫高窟壁画中的人物、山水、花树、鸟禽、家畜及野物走兽等芸芸生灵,不论是呈写实、写意形态还是变形为装饰图案,都是千状万态,自成一体。
“花树”在壁画中所描绘的百姿物态所预留的缝隙中,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体现着各自存在的价值。
正是这些融化在敦煌艺术文脉里的“雪泥鸿瓜”,为敦煌壁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从而也丰富了中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也使得中国佛教艺术可以放在世界艺术史的大平台上去探讨和量酌,并在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敦煌莫高窟艺术,是多元文化共融共荣的最好例证。就“花树”造型来讲,最起码是受到四种文化范式的影响,如:古印度佛教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正统的汉文化和魏晋以来敦煌较封闭的本土文化。由于上述文化的影响,“花树”的形象也是呈现出四种风格:古印度风格、西域风格、中原风格和本土风格,四种风格相互内化同质,最终走向大融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5 2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