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细胞工厂”种出胶原蛋白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4-08 06:57: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河北日报

“细胞工厂”种出胶原蛋白

整理/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制图/展茂光

“细胞工厂”种出胶原蛋白

3月22日,河北纳科生物有限公司纯化车间,工作人员正在检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纯化数据。 何凯达摄

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周洁 张晓超

■ 阅读提示

你印象中的工厂是不是这样的:巨大的厂房、轰鸣的车间、忙碌的工人。

但我们看到的工厂却是这样的:厂房在安静的写字楼,车间像实验室一样洁净,“工人”是发酵罐中的大肠杆菌。

在这个神奇的“细胞工厂”里,给大肠杆菌细胞“种”入源自人类基因的“密码子”,就能生产出让皮肤Q弹的胶原蛋白。

这个新近投产的“细胞工厂”是如何工作的?产品从研发到上市,十年磨一剑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创新故事?

■ 寻找基因“密码子”

有这样一群24小时卖力工作还不要工钱的“工人”,它们数以亿计,在一家很特别的工厂工作。

3月11日,河北纳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微生物发酵间。一台两米多高的发酵罐,连接着密密麻麻的管子,车间主任谷辉峰正通过显示器,观察罐内菌体的生长状态,记录下发酵过程的数据。

“我们的‘工人’就在里面。”谷辉峰指着巨大的发酵罐说,“工人”其实是经过改造的工程菌——大肠杆菌。

此时此刻,大肠杆菌正在合成一种人体所需的蛋白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

原来,这座“细胞工厂”,是以合成生物技术为平台,利用基因工程、基因编辑等技术建立的微生物工厂。它生产的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是当下热门的生物合成新材料,可用于面膜、人工角膜、人工皮肤等美容产品、医疗器械的制作。

而在它出现之前,胶原蛋白普遍来源于动物组织提取。

“主要是从牛蹄筋、猪皮、鱼皮等动物组织中提取,但因为它与人体不同源,致敏率较高,还有可能将动物携带的病毒传染给人。”纳科生物总经理徐兰举说。

人源化胶原蛋白的生产工艺,完全颠覆了原有的技术路径,要到人类自身的基因中寻找答案。

“我们把人体内负责合成胶原蛋白的100多种基因序列、片段,称为‘密码子’,要把它‘种’到大肠杆菌细胞体内,完成特定蛋白质的合成。”纳科生物研发总监齐磊说。

这项基于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的生产工艺,说起来一句话,其实困难重重。

因为理论上可行的“密码子”,在实际“种”到细胞体内后,并不一定会顺利复制、转录、翻译,合成蛋白质。

合成的蛋白质太少,或根本不合成,或合成的同时产生大量不需要的物质,都意味着失败。

技术人员能做的,就是不断试错。把不同的基因序列、片段排列组合,每种可能性逐一试验,直到筛选出功能最好、产量最大的基因“密码子”。

发酵之后,进入纯化环节,又面临新的难题。

它要求提纯后的胶原蛋白“零杂质”,与人体100%一致。而细菌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不需要甚至有害的副产物,会影响纯度。

“要分析、找到并截断副产物的生产通路,还要不影响胶原蛋白的生产。”齐磊说,为此,车间里所有的生产设备只能根据企业技术路线专门定制。

研发周期以年计。

“从0到1”的突破,是项目立项后的第7年。

“我当时激动得专门发了朋友圈!”徐兰举找到那张拍摄于2020年的历史性图片——一个拇指大小的棕色小瓶里,盛放着浅浅一层白色絮状胶原蛋白,只有几毫克。

2023年12月,纳科生物的“细胞工厂”正式投产。如今,企业生产的胶原蛋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年产值预计在1亿元以上。

■ 京津冀“朋友圈”里的智慧

3月11日,纳科生物和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活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确定要共同开展骨软骨修复再生材料的研发合作。

这种新材料如果研发成功,可以引导人体受损软骨再生,同时材料自身逐渐代谢消失,解决软骨无法再生的医疗难题。

“南开大学的团队,做骨软骨修复再生研究已经七八年,需要产业化平台落地;我们最新的重组Ⅱ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刚做出来,它正是合成骨软骨的功能蛋白。”徐兰举说,双方一拍即合。

南开大学是纳科生物的“老朋友”,也是其最重要的“智库”。

徐兰举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南开大学教授王淑芳是他多年的合作专家。此前,双方已在人源化胶原蛋白研发中多次合作。这一次,正是基于长期了解、信任基础上的“双向奔赴”。

人源化胶原蛋白的研发,不仅有南开专家的鼎力相助,还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支持。

徐兰举称之为“借鸡生蛋”。

“我们大量的中试试验,是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实验室完成的。没有中科院的帮助,再给我们三五年也未必能出成果。”徐兰举说。

中试,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

然而,那些昂贵的实验设备,作为初创企业的纳科生物,根本买不起。

“一台检测设备就要300多万元,我们的创业启动资金总共才这么多。”徐兰举说。

技术攻坚期的两年,徐兰举频频往返北京、石家庄之间。为了提高研发效率,他还派出1名技术人员常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双方合作多了,该中心研究员、生物材料和纳米医学领域专家梁兴杰,还被纳科生物聘为首席科学家。

如今在徐兰举的微信朋友圈,仅来自京津生物制造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有二三十位。而在企业的一张张专利证书上,专利持有人一栏也能看到京津专家的名字。

徐兰举和京津冀的专家学者们,组建了多个技术交流微信群。

在名为“胶原”的微信群里,一年就有千余条群消息,来自京津冀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十多位专家,在胶原蛋白研发阶段还约定了“周例会”制度,每周就研发中遇到的新问题线上开会讨论。

纳科生物的合作伙伴,还有来自产业下游的京津冀医疗机构。

2022年,纳科生物加入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项目,与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天津口腔医院、南开大学合作研发口腔领域的生物材料。

“这些合作伙伴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支撑和临床反馈,还有很多市场新需求、新动向,为我们的研发方向打开了新思路。”徐兰举说。

2022年12月,纳科生物搬迁到石家庄高新区京津冀协作创新示范园,这里是石家庄建设的京津产业转移、技术转化的重要基地。

“借助园区的天时地利,我们和京津冀专家、上下游同行的合作一定会更加紧密。”徐兰举说。

■ 300万元背后的三个“没想到”

3月12日,纳科生物又有两项技术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一项是修复角膜损伤的滴眼液,一项是能促进头发生长的喷雾。

它们将成为纳科“细胞工厂”随时可以产业化的后备产品。

如今的“细胞工厂”,已经变身成一个生物制造平台,建设了微生物菌种库,可以规模化生产多种人源化胶原蛋白。

但如果没有及时到来的300万元奖励资金,纳科“细胞工厂”里的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时间回到2022年。

徐兰举和团队正为筹钱四处奔走——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的技术路线打通了,却没有资金支持产业化落地。

徐兰举见了几十位投资人,一遍遍向投资人解释这项合成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前景。

“真是都要讲吐了,但大多数投资人根本听不懂。”徐兰举说。

不断被拒的纳科生物,最艰难的时候,账上只有2000元。

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分秒必争,稍迟一步,就可能被竞争对手抢占市场。

当时全国已经有2家企业,实现了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的量产,纳科生物的技术,还“躺在实验室”。

然而,徐兰举没有想到,一笔意料之外的奖励资金已经在路上。

“500多家企业申报,你们总分第一!”2022年4月21日,徐兰举接到了省科技厅的电话通知,前不久企业申报的“河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评审结果出来了。

原来,申报初期,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纳科生物提交了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制备方法研究成果的材料。

“我们这家小企业能入选,还是第一名,真是没想到。”徐兰举当时的诧异多于惊喜——500多家参评企业中,只选40家奖励,其中很多都是实力强的大企业,怎么能轮到纳科生物呢?

徐兰举后来才了解到,这次评审采用了“双盲”机制。

500多家企业递交的申报材料,全部隐去企业信息。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筛选专家,专家从技术成熟度、创新度、先进度等多维度综合打分,网评系统自动排名,企业技术成果得分高低全凭实力。

让徐兰举第二个“没想到”的,是奖励的力度如此之大。

“300万元,这可不是一笔小钱,我们‘细胞工厂’的第一批生产设备,都是用这笔钱买的。”徐兰举说,“细胞工厂”的建设,这300万元成了重要的启动资金。

还有一个“没想到”,是纳科生物在业内苦苦找不到投资人的时候,全国的项目评审专家,用这种方式,给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的产业化前景“高分认证”。

如今,纳科生物成为河北唯一一家能够实现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量产的企业。而有这样能力的企业,目前全国也只有3家。

因为技术成熟、产业化进程快,纳科生物还参与了国家5项胶原蛋白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制定,让企业进一步掌握了行业话语权和主动权。

这只是一个开始。

“现在的‘细胞工厂’,除了满足生产,还将成为企业新的中试转化中心,研发用于医疗、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合成生物新材料,如让皮肤无痕愈合的医用缝合线、能完全降解的生物塑料等。”徐兰举说。

■快评

让“硬核”技术获得更多支持

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更要关注“从1到无穷”的成果转化应用。

而激活科技创新机制,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

让纳科生物受益的科技成果“双盲”评审,就是从制度层面打通堵点卡点的一次评审流程再造,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目的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破解由于本地评审专家“圈子化”“熟面孔”过多而造成的违法违规行为,从根本上保障评审结果公正、透明,打消企业的“陪跑”顾虑,让真正“硬核”的技术获得政策等更多方面支持。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还要呼唤更多像“双盲”评审一样的机制创新,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只有不断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提升河北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文/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 记者观察

朝阳产业的“基因”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进入国家视野。

生物制造被业界称作没有“天花板”的朝阳产业,其潜力和前景可见一斑。

对于生物制造,我们耳熟能详的可能是生物医药,因为河北有全国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有石药等5家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还有华药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其实,除了生物医药,生物制造还涵盖生物食品、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在这些领域,河北也涌现出华恒生物、晨光生物、一然生物等行业单项冠军。

其中,华恒生物是全球最大的丙氨酸生产企业,保利瑞合是全球最大的5-羟色氨酸生产企业,晨光生物、一然生物分别是全国最大的天然色素和益生菌剂生产企业。

此外,产业要素加快汇聚,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唐山生物能源产业基地、邯郸生物色素产业基地、山海关生物制造产业园等聚集效应初显。

可以说,河北生物制造产业已具备加速生长的现实条件。

而且,业界分析认为,河北发展生物制造具有优良产业“基因”。

比如,河北生物制药企业密集,而从抗生素产业链延伸出去,会裂变产生很多新产品,除了药物,像化妆品、特种材料等,都可以通过药企的发酵基地来进行研发。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省生物制造业亟待解决研发能力较弱、创新同质化严重、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当前我国生物制造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得益于基因编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合成生物技术正在快速实现产业应用。

积极抢占生物制造产业风口,广东、上海等地通过政策加码助力,开辟生物制造特别是合成生物新赛道。

上海不久前出台相关方案,提出加快发展合成生物,到2025年,形成一批相关重大原创科研成果;到2030年,建设合成生物全球创新策源高地、国际成果转化高地和国际高端智造高地,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河北也接连发力。

去年5月,省政府印发《河北省支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去年7月,河北发布全国首部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蓝皮书,同时京津冀联合发布生物制造产业联盟倡议书。

系列举措透露出一个明确信号:发挥河北产业优势,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生物制造创新生态系统。

瞄准生物制造全产业链,河北将汇聚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吸引国内外知名生物制造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加速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同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文/河北日报记者 姜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8 08: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辑等生物技术干预下,在细胞内生产医学所需的人源胶原蛋白。这家“未来工厂”,目前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1件,实用新型专利13件,参与了3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利用基因工程、基因编辑
2024-04-07 06:55:00
产业“牵手”金融,擦出怎样的火花?
...物制造领域新锐企业榜单。这个企业自主研发的人源胶原蛋白含金量很高,应用市场广阔。”闫茹说,她看好这个发展方向,已经对接上了企业负责人。一场对接会,除了搭建桥梁,还在引领发展方
2023-11-09 04:44:00
胶原蛋白科创平台将落地合成生物加速中心
...新论坛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举办。记者从论坛获悉,胶原蛋白生物制造科创平台计划将于年内落地生命园内的合成生物制造转化加速中心,将在胶原蛋白产业领域打造集专业技术服务、科技合作、国
2024-04-20 11:01:00
...云南滇中新区。该项目预计总投资27亿元,将实现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三大类10个品种18个规格的生产能力。2022年10月,昆明血制“智慧工厂”试生产人凝血酶原复
2023-10-04 07:10:00
干细胞分离与细胞工厂培养 让你实现“黄鱼”自由
...现鱼肉的生物合成,而该技术研发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优质蛋白食物供给。“目前,细胞培养的黄鱼肉成本仍偏高,希望今年能够在成本降低上取得突破,同时做到规模化生产。”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
2023-05-13 11:03:00
未来食品,“营养”美好生活(开卷知新)
...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是食品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树立
2023-02-15 05:26:00
西交大提出多糖等生物大分子合成新范式,成功实现高效生物储能
近日,考虑到全球替代蛋白、生物多糖原料等必需品的供需紧张,西安交通大学费强教授和团队提出了利用嗜甲烷菌转化甲烷气体从而合成生物大分子的新范式。图 | 费强(来源:费强)在开发这项
2024-04-20 10:48:00
细胞培养肉技术有光明的前景
...物身上提取细胞组织,分离出具有成肌、成脂、生产胶原蛋白的种子细胞,经驯化培养后,在生物反应器中进行扩大培养,实现大规模增殖,再利用分化模具、生物反应器或3D打印的方法大规模生
2024-03-18 06:27:00
36氪首发丨合成生物学公司「CellX」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千升吨级中试工厂拟于近期运行
...比之下,中国肉类产量的进一步提升,仍然面临挑战。新蛋白被认为是重要的探索方式。杨梓梁告诉36氪,中国细胞培养肉行业整体起步较晚,较于国际先进市场相对落后。不过,大部分细胞培养
2023-06-16 10:07: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