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淄博日报
□齐文化研究院 武振伟
西周灭亡后,王室东迁,周天子虽有“天下共主”之名,诸侯强凌弱,互相征伐,《淮南子·要略》:“齐桓公之时,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国。”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励精图治,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开启了同尊王室、会盟诸侯的霸主政治。
“尊王攘夷”在今天往往当作一个词来用,但“尊王”与“攘夷”并非一事,两者虽然有一定的联系,同是齐桓公称霸过程中采取的重要策略,但“尊王”与“攘夷”连用在先秦文献中并不能找到出处,“尊王攘夷”一词的出现较晚。
在历代儒家学者看来,“尊王攘夷”是孔子作《春秋》的本义,如齐桓公伐楚,遏制了楚国北逼中原的步伐,《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帖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楚人在周人看来,是夷狄之国,不断侵伐中原,威胁到了华夏文化,“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视齐桓公伐楚为“王者之事”,即“攘夷”为“尊王”之义,这应该是“尊王攘夷”之义的最早来源。与《春秋公羊传》大概同一时期成书的《春秋榖梁传》也有大致相同的表述,如齐桓公主持幽之会盟,“同盟于幽”,《榖梁传·庄公十七年》阐释说:“同者,有同也,同尊周也。”再如,齐桓公主持首戴会盟,不与周王世子盟誓,《榖梁传·僖公五年》阐释说:“尊王世子而不敢与盟也。”
将“尊王”与“攘夷”两义相连的是西汉时期,刘向《新序·善谋》:“齐桓公时,江国、黄国,小国也,在江淮之间,近楚;楚,大国也,数侵伐欲灭取之。江人、黄人患楚,齐桓公方存亡继绝,救危扶侵,尊周室,攘夷狄,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虽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尊王攘夷”的称谓,但“尊周室,攘夷狄”这样的表述已经是完整的“尊王攘夷”之义。刘向还在《说苑·尊贤》中说:“桓公于是用管仲、鲍叔、隰朋、宾胥无、宁戚,三存亡国,一继绝世,救中国,攘戎狄,卒胁荆蛮,以尊周室,霸诸侯。”同样有“尊周室,攘夷狄”的表述。东汉初,班固《汉书·刑法志》:“周道衰,法度堕,至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其教已成,外攘夷狄,内尊天子,以安诸夏。”“内尊天子”即“尊王”。可见,至汉代,“尊王攘夷”已经被普遍地与齐桓公称霸相关联。
宋代是儒学昌盛的时期,宋儒对齐桓公称霸多有阐释,较多地接受了汉儒的说法,如胡宏在《皇王大纪》中说:“夫盟主者,所以合天下之诸侯攘夷狄、尊王室者也。”影响最大的是,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阐释说:“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尊王攘夷”一词最早出现也是在宋代,是南宋叶采为《近思录·卷八》“故诚心而王则王矣,假之而霸则霸矣,二者其道不同,在审其初而已,《易》所谓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者,其初不可不审也”所作集解中,“王者修己爱民,正中国,攘夷狄,无非以诚心而行乎天理,霸者假尊王攘夷、救灾讨叛之名义,以号令天下而自尊大耳,其道虽霄壤之不侔,然其初但根于一念之公私诚伪而已。”
明清时期,“尊王攘夷”一词的使用已较为普遍,如明代,朱朝瑛《读春秋略记》:“以天子令之,非诚能尊王也,然能以尊王攘夷为名,则尊王攘夷之义尚未泯于天下,而尊王攘夷之功必将有见于后世者。”吕楠《四书因问》:“管仲夺伯氏骈邑,而伯氏无怨,言此盖自其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而言也。”清代,陈立《公羊义疏》:“春秋以尊王攘夷为主。”吴肃公《街南文集》:“桓公尊王攘夷,正而不谲,晋文弗逮焉。”张应昌《春秋属辞辨例编》:“尊王攘夷,非霸者不可,故予桓文。”
“尊王攘夷”之义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遭列强入侵,国人视列强为夷狄,在“尊王”的号召下,天皇得以复位。黎汝谦在《夷牢溪庐诗钞》中说:“同治初年,英美通商,(日本)国人不服,所在抗拒,于是尊王攘夷之论全国蠭起,挟天子以令将军,天子得二三诸侯之助,遂复位。”
(2023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2023—JCXK—061】)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7 06: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