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马伯庸的小说《长安的荔枝》开篇,有这样一个情节。李善德想在长安买宅子,可惜家里的钱不够,于是就向招福寺借了两百贯钱,月息4分,分两年还清。这倒是有点像今天的按揭了,只是放贷的主体由银行变成了寺院。
这个情况在历史上是属实的。寺院放贷最早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又不用交税,其实是当时最大的地主和财主,手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钱花不出去。更何况,还是梁武帝这样的傻缺皇帝,投身佛门,然后让大臣们用国库里的钱把他给赎回去。
囤积了大量的金钱,却又花不出去,确实挺难受的。于是,当时的和尚就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放贷。把钱贷给缺钱的人,从中赚取一定的利息,这不挺美滋滋的吗?所以,放贷是当时的和尚们最乐意做的事情。
(昙曜和尚)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昙曜和尚,大概是佛教从事金融行业的第一人。他利用“僧抵户”所缴纳的地租“僧只粟”作为本金,“俭年出贷,丰则收入”。
比如在《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借了两百贯,两年后连本带息要还三百九十二贯。这还是李善德的算法,按照招福寺和尚的算法,要还四百三十八贯。
但是,放贷这种事情,尤其是高利贷,听上去就有点缺德,不像佛门中人所干的事。招福寺的和尚就有点放高利贷的意思了。
所以,放贷不能叫放贷,叫“香积钱”;本金不能叫本金,叫“功能”;利息不能叫利息,叫“福报”。
领了功能去,拿了福报来。
多好的寓意。
和尚总是有大智慧。
汉学家伯希和整理的《敦煌写本》,收录有敦煌净土寺僧侣的年度结账报告。报告显示,敦煌寺院约有三分之一的经济收入就来自放贷。
陆游曾说:“今僧寺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至为鄙恶。”这长生库,便是寺院设立的放贷机构。也就是说,一直到南宋时期,当时许多人在急需用钱时,仍然都会向寺院的长生库借贷。
南宋黄震的《黄氏日钞》提到一个故事:绍兴府有一位叫做孙越的读书人,幼时年贫,不过他的叔祖很赏识他,在长生库存了一笔钱,作为侄孙日后参加科考的费用,“且留钱浮屠氏所谓长生库,曰:此子二十岁登第,吾不及见之矣,留此以助费。”
这已经很有点银行的样子了。
(长生库)
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啊,万一领了功德去的人,还不了福报怎么办?
佛门又不是江湖,又不能打打杀杀,佛门讲究的是人情世故呀!
所以,你向寺院借贷,就得押一点相应价值的物品在那里。等你有钱了,可以赎回去。如果没钱赎,这物品就归寺院所有了。
这种方式叫“质举”,其实就是抵押贷款。
据《南齐书》记载,在南北朝时期,有以个叫褚澄的官员,就曾经用一万一千钱,向一所寺院赎回其兄长抵押的“白貂坐褥,坏作裘及缨”。
这大概就是正史记载的,最早的当铺生意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5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