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4 13:34:00 来源:戏说三国

也就是说,三顾茅庐的事情也是证据确凿的,那么为什么《三国志》和《魏略》、《九州春秋》中关于诸葛亮如何出山的记载会出现如此大相径庭的描述呢?按照裴松之的说法,史学家在编写史书的时候,由于资料的来源不同,所以彼此说法出现不同,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对于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这个说法,历史学家也给出过合理的解释,虽然刘备非常需要诸葛亮,但诸葛亮却更需要刘备,理由有三:

1、诸葛亮是一定要出山的,这点在《三国志》里也说的很清楚,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那管仲、乐毅是什么人呢?他们都是名相,这就说明诸葛亮的志向是要当一位名相,如果不出山,他又怎能成就自己的志向呢?

刘备三顾茅庐确是千古佳话,但如果刘备不去三顾呢?难道诸葛亮就不出山了?他待在隆中这地方干嘛呢?难道要在哪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刘备确实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所以对于刘备来说,是获得一群人重要呢?还是获得一个人重要呢?那自然是获得一群人重要了,为此就多少会忽略了诸葛亮。

3、以诸葛亮当时的智慧和地位,他发现刘备应该比刘备发现他要早。刘备就不说了,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枭雄,无人不识,所以诸葛亮知道刘备也不奇怪,而刘备未必知道诸葛亮,毕竟当时诸葛亮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村夫,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是诸葛亮先去找的刘备。

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刘备主动找诸葛亮是说不过去的,应该是诸葛亮主动去找的刘备。但如果是诸葛亮主动去找的刘备,这就与《前出师表》的说法冲突了,而《前出师表》是我们无法否定的,因为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前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

所以在此我就只能推断,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先是诸葛亮去找了刘备,给了刘备一些建议,刚开始的时候刘备没把诸葛亮当回事,后来突然恍然大悟,觉得诸葛亮是个顶级人才,于是就三次到了诸葛亮所在的草庐,拜会了诸葛亮,最终把诸葛亮请出了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4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再侃三国之:三顾茅庐与毛遂自荐辨析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这可以算做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功劳。罗贯中用了洋洋洒洒6000多字的篇幅来描绘这段被后世誉为千古佳话的故事,写的是一
2023-10-09 18:00:00
假如诸葛亮北伐成功,会一心一意辅佐刘禅吗
诸葛亮本一山野村夫,其被刘备三顾茅庐,委以重任,假如诸葛亮北伐成功,其是不会造反的,反而会一心一意辅佐刘禅。有以下三个原因:一、诸葛亮的人品不管读正史还是演义,想必大家都知道诸葛
2023-05-12 09:30:00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怎么理解的?
《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准备北伐前写给皇帝刘禅的一封政府公文,这个时候的刘禅已经20岁了,刚到弱冠之年,已经算是一个成年人了,但是作为辅政大臣的诸葛亮没有还政于刘禅,反正是大
2023-08-26 06:21:00
诸葛亮有没有后悔跟过刘备
跟了一个让自己一生都值得的男人,诸葛亮这一辈子也算是可以了。当初诸葛亮是穷得要死在家里耕地,虽然每天都是在读书,可是日子一眼就望到了头,心里非常的不乐意,总是和朋友吹着牛皮,认为
2023-05-29 10:55:00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叙述。最后,年仅27岁的诸葛亮便出山辅助刘备,帮助刘备打下了三分之一的江山。石达开是广西贵县人(
2024-06-23 20:08:00
身为天下第一谋士,诸葛亮为什么不投靠曹操呢
天下第一谋士?恐怕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都不敢这么吹捧自己,作为唯一进入武庙十哲的三国人物,诸葛亮依靠的是自己极致的忠诚和极强的处理内政的能力,至于谋略他虽然不弱也绝不能算是顶尖,更别
2024-03-22 21:32:00
徐庶降曹时,曾向诸葛亮推荐刘备却被怼?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神一样的人物,在三国时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几乎无人能跟他相比,因为他是封建时代的一面忠诚和智慧的旗帜。在三国同一时期,曹操手下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在诸葛
2023-04-17 07:45:00
揭秘诸葛亮究竟因何而出山
诸葛亮和刘备三顾茅庐是真的,隋朝以前都是九品中正制。普通人想要阶级跨越就只能用举孝廉,说白了就是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诸葛亮应该不可能破坏自己一生营造的形象,至于刘备为啥会去拜
2023-02-01 13:44:00
诸葛亮说臣本布衣名不副实,他为何这样说呢
诸葛亮,历史中被神话的人物之一,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智慧超群、鞠躬尽瘁的形象深入人心。瀚海记得,诸葛亮在他流传于世的著作《出师表》中,说了这样的一段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
2024-03-22 21:3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