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再侃三国之:三顾茅庐与毛遂自荐辨析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8:00:00 来源:聊聊知识
再侃三国之:三顾茅庐与毛遂自荐辨析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这可以算做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功劳。罗贯中用了洋洋洒洒6000多字的篇幅来描绘这段被后世誉为千古佳话的故事,写的是一波三折、精彩纷呈、意境深远,令人难以忘怀。罗贯中采用的这个“三顾茅庐”故事出自诸葛亮自己的说法。诸葛亮曾在出师北伐之前向后主刘禅上过一篇《出师表》,在其中诸葛亮提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写的是一清二楚,是刘备三顾茅庐才把自己给请出来的。很明显,西晋史学家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就采用了《出师表》中三顾茅庐的说法。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就是正史当中的记载,也就是三顾茅庐说。不过在比陈寿更早的史家著作之中却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也叫做毛遂自荐说。据三国时期魏人鱼豢所撰《魏略》之中记载: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以后,荆州成为众矢之的,直接面临曹操、孙权这两方面的军事威胁,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被曹操赶出中原地区的刘备此时驻扎在樊城,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亲赴樊城去找刘备。见面的时候刘备正在会客,

刘备见诸葛亮非常年轻,又素不相识,也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把诸葛亮凉在一边。等到会客结束,只剩下诸葛亮一人的时候,刘备还是不理不睬。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支髦牛尾,刘备只顾自己用髦牛尾结毦(也就是编织饰物)。诸葛亮见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想不到原来却只知道结毦而已。”这才把刘备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经过一番交谈,刘备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把诸葛亮留为己用。这就是最早的毛遂自荐的版本。除《魏略》一书之外,后来西晋司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中也提到了这个大致内容差不多的故事。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最早提出意见的是南北朝的裴松之。裴松之把《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这种说法放如自己为《三国志》做的注中。不过裴松之在完成了这个资料的收集后,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显然裴松之是赞同三顾茅庐说的。近几百年来,关于三顾茅庐和毛遂自荐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就这个问题争论的相关范围越来越广,说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有学者甚至认为三顾茅庐和毛遂自荐兼而有之。

再侃三国之:三顾茅庐与毛遂自荐辨析

1.毛遂自荐说认为《魏略》是一部良史,记载真实可信,因此毛遂自荐说是准确无误的,这种说法欠妥。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提法,部分原因是因为《魏略》已经失传了,我们无法完整地了解《魏略》。我们现在了解的该书的片段都是出自裴松之为《三国志》做的注中,它是不是良史我们不得而知,也没有必要去争论这个问题,就算争出了一个结论也说明不了什么。要说良史,《三国志》的成就一直为后人所称赞。《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在我国二十多部纪传体史书中,“前四史”被公认为其中之冠冕,其成就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就这么一部史学名著,也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失和遗漏,更何况《魏略》之类的野史。《三国志》流传以

后,如《魏略》、《魏氏阳秋》、《江表传》、《吴录》之类著作就逐渐失传了,这不能不说与这些著作的弱点有关(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既然总体质量不能相提并论,就比比具体事件、人物记载的准确性。可以这样评价:无论是《三国志》也好,还是《魏略》也好,都对有记载对的和不对的地方,不能武断的说谁对谁错,因此也就没有了可比性。有人说陈寿是西晋人,鱼豢是三国时人,当然是鱼豢的记载比较准确,这种观点也有问题。且不说陈寿在蜀汉刘禅手下做过观阁令史,鱼豢对蜀汉的人物、事件的了解比之于陈寿有着天壤之别之外,鱼豢的毛遂自荐说资料是收集或者可能是道听途说来的,而陈寿的三顾茅庐说则出自诸葛亮。尽管鱼豢是三国时人,而诸葛亮则是当事人,谁更准确可信是可以明显区分的。至于说到西晋司马彪的《九州春秋》,反倒可以用上时人与后人的说法了。

2.毛遂自荐说认为:以诸葛亮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性格看,诸葛亮不可能躲在家里等着刘备一请、二请、三请,因此诸葛亮会主动去找刘备。这种说法应该说也不能作为否定三顾茅庐说的依据。就这个说法,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发表了大量文章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结果还是难以令人信服。笔者认为不妨换一种方式来想想,有没有一种既不违反毛遂自荐说的诸葛亮的性格又按照三顾茅庐说的发生三顾茅庐事件的可能性。可能有两种:第一,刘备去了三次,但前两次去出了一点小问题。也许第一次去,因为有事情发生,中途回来了;第二次去诸葛亮不在;第三次才遇见。第二,诸葛亮的确想主动去投靠刘备,事前还利用司马徽、徐庶为自己做了做宣传。谁知道刘备一听司马徽、徐庶的介绍后,马上就急不可耐,立即去找人了。而诸葛亮此时又外出云游,没想到有这么快,所以出现了三顾茅庐的事情。至于有学者提出的既有毛遂自荐又有三顾茅庐的提法,这明显是个折中的提法,不合乎情理,似乎更加经不起推敲。

再侃三国之:三顾茅庐与毛遂自荐辨析

3.毛遂自荐说认为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说法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而编造出来的。这种说法就很有问题了。首先,编故事要看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和什么人。诸葛亮上《出师表》的时候,虽然刘备已死,但很多同刘备、诸葛亮一起从荆州到西川的大臣都在,这个瞎话编出来是自取其辱,以诸葛亮的智慧,不会那么愚蠢;第二,在三国之后的一千多年里,诸葛亮的伟大人格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为后世所敬仰,虽然他在治国、用人、用兵等方面有着一些弱点和缺陷,但这丝毫不影响诸葛亮的形象。可以这么说,就算没有《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的渲染烘托,也无损于诸葛亮成为一代伟人而被后人所称颂、效仿的事实。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如果做出为了抬高身价而编造谎言的事情,怎么还会有后来那么崇高的声誉?三顾茅庐和毛遂自荐的争论,是针对历史事件的一种辨析,但经过种种分析以后,可以这么总结:想否定三顾茅庐的说法,还太早了一些。想通过否定三顾茅庐而贬低诸葛亮,还太幼稚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9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那么为什么《三国志》和《魏略》、《九州春秋》中关于诸葛亮如何出山的记载会出现如此大相径庭的描述呢?按照裴松之的说法,史学家在编写史书的时候,由于资料的来源不同,所以彼此说法出
2024-06-24 13:34:00
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失去了哪11位大将
...一生也未能实现。一、三国鼎立,蜀汉北伐之梦刘备找来诸葛亮辅佐,也是为了实现北伐中原的宏图大略。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原本隐居于山野之中,刘备三顾茅庐方才将他请出。诸葛亮谦虚
2023-11-01 19:03:00
...泪斩马谡”这一出。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早就看出来了,诸葛亮眼光不在刘备之下,为什么还是违背了蜀汉公司前任老总的遗嘱,将马谡推上了业务第一线,委以最重要的大任呢?如果简单地归咎于
2023-04-18 16:03:00
聊聊三国历史上最神秘莫测的将领陈到
...纵观三国历史,文有戏志才、郭嘉、贾诩、荀彧、荀攸、诸葛亮、庞统等经天纬地的无双国士,武有关羽、张飞、张辽、黄忠、马超、夏侯渊、曹仁等气拔山河的盖世猛将。一部不足百年的三国争霸
2023-02-19 22:03:00
三国哪位武将,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却被灭三族
...于伐魏的大业上,而是死于自己的手中。在演义中,得知诸葛亮病逝后,魏延本打算独自带兵继续北伐,从而完成先帝遗愿,但架不住众叛亲离,自己也是被马岱斩杀。然而演义毕竟是演义,是后人
2024-04-20 20:16:00
张苞死后诸葛亮为什么会直接吐血
在整个三国的时期里,诸葛亮自从出山之后,一直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种一切了然于心。哪怕是山崩地陷也不为之所动的从容,面对任何失败的时候,他都不曾流露出过软弱。刘备去世之时,诸葛亮接掌
2023-06-26 21:53:00
此人阻碍诸葛亮一统三国,一心想要篡夺刘备江山
...的原因是他作为刘璋根据地的旧人这一身份,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李严,作出这样的后事安排,可以说是颇费了一番苦心。因为在当时与刘备关系最为亲近的关羽、张飞已经去世。刘备之子刘禅才1
2023-07-06 15:04:00
《三国演义》中的假历史,有多少被我们当做了真正的历史?
...《三国演义》里最知名的场景和成语,同时也是最能衬托诸葛亮神机妙算,机智过人的典故。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怀疑这件事的真假,但实际上草船借箭根本就不是诸葛亮所为。那么“草船借箭”
2024-11-12 12:26:00
议刘备入汉中与关羽失荆州之关系
...里观念强烈,故荆州失后,刘备舍魏就吴,率军东征,以诸葛亮为首之荆楚人士无一人劝谏,就此可观一孔。若刘备以荆州为关羽陪葬,不但因莫须有而丧其名将,使赖以起家的数万荆州军化为乌有
2023-10-13 14:5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太原地区反顽斗争从这里开始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古交市南头村“抗战一面旗 红色堡垒村”红旗雕塑。张澍宏 摄 清晨,微风徐来。81岁的古交市南头村村民郝太平
2025-08-28 07:20:00
信念坚如磐 驱寇复河山——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四)“爹!您耐心的(地)等着吧!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
2025-08-28 07:48: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黔北老兵张振鑫的烽火与平凡
115地质队老宿舍区位于清镇市东北,低矮的红砖房整齐排列,院落纵横。岁月浸染下,砖色深沉。狭窄的巷道,如时光的脉络,连接着过往与当下
2025-08-28 05:00: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张龙海:我在息烽守护年轻的“七烈士”
清晨,息烽县阳朗村薄雾未散,59岁的张龙海已握着扫帚清扫147级台阶上的落叶。这里是张露萍等七烈士纪念碑。每一级台阶都分为七步
2025-08-28 05:01:00
文物出道计划 | 莽嘟嘟的贵州汉代袖珍孤品
编者按:文物很i(内向),文创帮它“开麦”!《文物出道计划》以贵州省博物馆上新的文创为引,通过文创复刻的文物细节,从“年轻化
2025-08-27 10:23:00
近日,“鲁迅故里景墙画面是否误导青少年”一事引发热议。孙姓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认为景墙中鲁迅吸烟画面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2025-08-27 11:34:00
胜战·2025丨佛堂变战场!别再说福州没硬仗!162名普通警察以命护城,这段记忆,我们从未忘记。
2025-08-27 11:38:00
父辈的抗战丨微山老兵李延广身藏麦田,躲过日军小队搜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 通讯员 刘冲 从微山湖畔扛着红缨枪的儿童团团长,到战火中穿梭送信的少年通信兵;从解放战争里冲锋的战士
2025-08-27 13:24:00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知学社”三下乡队伍参观胶东革命纪念馆
近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知学社”三下乡实践团队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烟台市的胶东革命纪念馆开展参观学习活动。通过深入了解胶东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革命历史
2025-08-27 16:58:00
筝鸣时评丨一位守陵人,一座忠义城
大众网评论员 姚双玉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行
2025-08-27 17:25:00
隐秘战线上的无声丰碑——探访威海贝草夼地下交通站纪念馆
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 潘佳蓬 李孟霏 实习生 沈语侬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
2025-08-27 17:26:00
“中国好人”杨智忠:24年,720名烈士,56次“回家”!
大众网记者 梁小童 潍坊报道8月27日下午,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行
2025-08-27 17:35:00
台湾青年巩义行:触摸千年文脉,沉浸体验中原文化魅力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8月24日,台湾青年“品读郑州”交流活动走进巩义市,二十余位来自台湾的青年先后造访石窟寺、杜甫故里与永昭陵
2025-08-27 18:43:00
用24载光阴换56次团圆——记“中国好人”杨智忠
大众网记者 郑健 潍坊报道在山东潍坊有一位老人,用人生最宝贵的24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望。他不是英雄,却守护着700多位英灵
2025-08-27 19: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