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十四五”以来,泉州市洛江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夯实设施基础、创新服务供给、打造特色品牌,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绘就了一幅生动的文化惠民新画卷。
设施筑基:从“城市书房”到“乡村客厅”,织密全域文化服务网
洛江区将区级文化场馆建设列为“十四五”文化惠民工程的首要任务。通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高效推进,累计投入专项建设资金2238万元,历时数年高标准建成区文化馆与图书馆,并于投用后相继获评“国家二级馆”。
新落成的区图书馆不仅建筑现代、环境舒适,更在服务能级上实现全面提升。馆藏资源实行常态化更新机制,年均新增纸质书刊1.5万余册、电子图书1.4万册,有效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阅读习惯市民的需求,年接待读者量持续增长,已突破23.6万人次,成为传播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城市书房。
区文化馆依托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空间,科学设置10余个专业功能室,设有展演厅、非遗馆、舞蹈排练厅、独立学习室、资料档案室、合唱排练室、戏曲室及道具库房等功能室,成为全区群众文艺创作、排练、展示的核心平台。
洛江区强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234万元用于全区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标准化提升改造,实现达标率100%。其中,马甲、罗溪、虹山3个文化站因设施完善、活动丰富、管理规范、效益突出,获评“全省特级站”称号,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此外,区财政专项投入550万元,全面完成8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的达标建设,实现全域覆盖。建设标准统一要求配备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科普教育室、未成年人活动室及室外健身路径等,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齐全,有效解决了基层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超越传统场馆模式,洛江区积极探索“文化+”融合发展路径,创新打造了一批“嵌入式”、“沉浸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马甲镇杏川村成功实践,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库区体育馆、乡村振兴科技馆等设施功能进行系统性整合,打造出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科学普及于一体的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亮点。
罗溪镇龟峰山项目则依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奕聪故居的古建筑群,创造性将掌中木偶戏、十音铜锣演奏、妆糕人手工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展示、体验活动“搬进”古厝。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模式,使古老宅院焕发新生,成为备受青睐的乡村旅游打卡点和文化体验目的地。
服务创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让惠民活动暖到心坎里
洛江区建立“送文化”与“种文化”长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常态化。区文化馆常年组织业务骨干深入基层,开展舞蹈、声乐等多艺术门类辅导培训。过去一年,下基层辅导70余次,培训基层文艺骨干300余人次,提升基层文艺水平与活动质量。
“百姓大舞台”年均组织20余场专场演出,突出群众主体,鼓励基层团队和民间艺人登台,节目涵盖多种艺术门类,累计参演超千人,观看达数万人次。
“世遗桥韵”系列演出是洛江区重点惠民项目,依托洛阳桥文化内涵,策划闽南特色文艺演出。近几年在桥南古街举办百余场常态化表演,精选传统与现代节目,送高品质演出至百姓身边,成公共文化服务名片。
洛江区立足本地资源打造特色文化IP。整合“名山、名桥、名人、名传说”经典文化资源,精心策划打造“洛江文化一台戏—古桥新声”,组建150多人的创作演出团队,围绕“传统曲艺节目+现代音乐舞蹈”,完成14个原创节目创排。推出全阵容舞台演出的“精装版”和轻量级沉浸式的“简装版”等2个版本剧目,成为洛江区一台兼具地方特色与时代内涵的原创文旅演艺项目。
以名传说为韵,深挖洛江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陈三五娘传说”文化资源,以民间故事焕活文旅消费新IP,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2025年春节,泉州市洛江区联合泉州市文旅局共同创作了梨园戏《陈三五娘》沉浸式互动演绎,打造余庆楼主题表演空间,通过每周日和重大节日期间定期常态化展演,构建“非遗+故事+消费”的文旅消费新模式。通过游客和演员现场互动,增强了“人在戏中游”的体验,使游客成为传说故事的参与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今年春节和“五一”期间,梨园戏《陈三五娘》沉浸式互动演绎和洛江“文化一台戏”在桥南古街余庆楼轮番上演,吸引游客日均超5000人次,成为洛江区一台兼具地方特色与时代内涵的原创文旅演艺项目。
非遗传承:从“保护”到“活用”,让千年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洛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硕,目前已形成覆盖8大类、共36项的非遗项目体系,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4名。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6项,市级12项,区级17项;省级传承人5名,市级19名,区级40名。自2021年起,全区非遗保护成果持续扩容,新增区级项目7项、传承人22人。
为推动非遗"活起来、传下去",洛江区构建起多维度保护传承体系:常态化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推动非遗走进景区,以文旅融合为非遗注入创新动力;通过助力非遗项目与传承人发展,推荐优秀项目参加非遗大师作品展,推荐传承人申报人才计划,并建设非遗馆桥南分馆,全方位助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从区级场馆的“华丽转身”,到村级站点的“遍地开花”;从常态化演出的“家常味”,到特色活动的“新体验”,十四五以来,洛江区用文化惠民工程编织起一张覆盖城乡的“幸福网”。如今的洛江,无论是城区的图书馆、文化馆,还是乡村的文化站、古厝空间,都充盈着文化的气息;无论是街头的南音演奏,还是古厝里的沉浸式演出,都传递着文化的温度。未来,洛江将继续深化文化惠民,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走进百姓生活,让“世遗桥畔、烟火洛江”的文化名片更加亮丽。【责任编辑:胡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08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