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世遗泉州守护千年文脉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4-08-14 12:12:00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8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贤强 雷光美 黄琼芬 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4月以来,泉州持续活跃于全国文旅热榜:“宋元中国·海丝泉州”获评“2024年城市文旅品牌创新十佳案例”;“打造最具烟火气的世界海丝名城”入选“2024全国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十大经典案例”;在“2024年度C城旅行趋势城市榜单”中荣登热门旅游目的地榜、人文历史主题榜等四大榜……

自去年,泉州全市旅游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当地文旅呈现长红之势。势从何来?中国旅游研究院评价道:“纵贯千年的历史人文,磅礴大气的山海生态,‘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的果敢与坚韧,‘一街一巷,一音一花’的烟火气息,汇聚成泉州文旅‘破圈’的最大底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作为世遗之城,泉州全面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使千年文脉赓续绵延,也为活态利用奠定了基石,创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泉州经验。

系统性修缮提升之路

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需要思想上高度重视,眼光上保持前瞻,行动上有条不紊。这从泉州府文庙的系统性修缮提升可见一斑。

从泉州府文庙广场穿过大成门,站在泮桥上眺望大成殿及东西庑,入眼一幅古树蓝天的图景。数年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府文庙西侧,一些单位宿舍高立,府文庙整体风貌被打破。

府文庙之困,亦曾是泉州古城之困。历经岁月洗礼,泉州古城一度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建筑风貌破旧、业态逐渐衰败的时代困局。

2017年,泉州被列为第二批“生态修复 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全面实施古城风貌保护、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古城基础设施提升、古城旅游提升、古城家园共造、古城业态活化等六大工程,开启古城系统性修缮提升之路。

“结合泉州申遗工作和城市风貌提升,府文庙西侧4栋建筑、北侧沿打锡街的3栋商住楼屋顶临时搭盖被拆除,部分建筑进行了降层处理,沿街进行了立面整理,提升了府文庙景观畅通和历史格局恢复。”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主任何振良介绍。

底蕴深厚的文脉经络,灿若繁星的文化遗存,构成泉州独有的城市特质。泉州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在设区市中居全省第一位,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全部不可移动文物3785处。其中,泉州古城7.62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世界遗产点8处、各级文保单位59处、省级以上文化街区3处。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文化遗产保护并非一夕之功,如何做到体系式的保护和规划?泉州精心守护,强化顶层设计,在考古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缮、建设管控、监测体系、安全管理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系统性推进文物保护。

申遗成功3周年之际,《泉州市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发布。此前,《福建省“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等6部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同时,泉州印发《“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管理规划(2021—2030)》,正在编制或已出台的遗产点文物保护规划13个,推动完善“1+N”规划体系,进一步促进和规范泉州世界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

在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上,泉州敢为争先。近年来,泉州成立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中心等机构,并与国内多家顶尖专业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构建起全省首个覆盖国家、省、市三级文物的保护试点,开启古城“文物保险+技防+人防”的文化遗产管护新模式;出台惠民措施,助推解决私人产权文物保护单位管理难点……以规划为引领,泉州建立起覆盖文物保护各环节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

文物保护,要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泉州以“微冲击”“微改造”“微扰动”的技艺,长期不懈地维护文物的历史风貌。府文庙大成殿修缮保持了建筑整体的原汁原味,重现府文庙建筑群的典雅风韵;“微改造”旧馆驿古街巷,植入清源驿、茶肆等文化空间,重现泉州宋元繁华景象;以“微创手术”形式、绣花功夫匠心推进中山路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

微干扰、低冲击,泉州打造出一个个文物保护“样板区”。

全社会参与的文保模式

泉州文物数以千计,单靠政府的力量要做到有效保护困难重重。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是泉州的破解之道。

暑假期间,石狮世界遗产点石湖码头游客络绎不绝。“石湖码头,与六胜塔、万寿塔并称为石狮‘海丝三宝’,是体现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近日,石狮石湖码头六胜塔遗产点保护管理站站员郭增沛在为游客作讲解。

“90后”郭增沛是土生土长的石狮市石湖村人。“小时候就在石湖码头边上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可以说石湖码头是伴着我长大的。”郭增沛说,2017年,他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石狮,成为一名文化遗产守护者。如今,他与另外两位同事共同守护着石湖码头和六胜塔两个遗产点及周边区域。

文物保护,人民群众不仅是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在泉州,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他们以主人翁的意识,倾心守护身边的文化遗产。

胡家其30多年风雨无阻守护九日山祁风石刻,张和平老人30多年用画笔为泉州文化遗产写生,陈德杉阿伯30多年用心用情讲述洛阳桥故事……无数自发自觉守护、弘扬、传承文化遗产的泉州民众,敞开家门、打开自己的生活迎接八方来客。

每逢节假日,泉州各个世遗点都会开展公益讲解活动。据泉州市文旅局文保科科长叶俊伟介绍,如今泉州文化遗产有百名观察员、千名志愿者、万名守护人,广泛参加志愿讲解、专业咨询、义务巡查等志愿服务工作。

泉州千余年来远洋商贸活动多元共荣的理念,塑造了社会官方与民间共治共享的优秀传统。在泉州,行政管理与民间传统管理相互配合,是文物保护管理机制的突出亮点。

泉州宋元时期支撑商品运输的大型公共设施,如顺济桥、码头、标志石塔等,都是在社会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下,花费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资源才得以建设和维护。如今,泉州古城世遗文化保护发展基金成立,向社会募集近2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保护发展事业。

依靠财政资金拨款、社会事业硬投入是文化遗产修缮的老办法,然而长久来看并不可持续。对此,泉州发动民间社会多方资本参与,共同推进泉州古城修缮提升。

在泉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纷纷参与古城保护共建,近三年来投入大量资金推进“活古城”“微改造”战略,探索发展1+N投融资机制,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良好机制。

“灵活高效的官方与民间机制相互助力的保护管理范式,使得泉州古城保持着非凡的传统韧性和发展活力。这样的文物保护利用经验,对于国内众多的历史文化古城,尤其是大量的沿海地区商贸古城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示范潜力。”泉州市文旅局副局长出宝阳说。

活化利用“触摸”历史

在保护与传承之间,泉州在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从需求侧不断洞悉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与外延,做到有生命力的合理利用、活态传承,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认真解答“既要、又要”的辩证法答题。

近日,“忠义千秋”海峡两岸关公文化书画展巡展暨文武二圣书画联展在泉州府文庙举行,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这样的文化展览,在府文庙全年常态化开展。

泉州府文庙4座专祠,全部以原貌对外开放展示:蔡清祠开辟为《泉州文库》整理编纂出版委员会办公室,常年举办儒家典籍展;庄际昌祠设立“百姓书房”,为群众提供阅读服务;崇圣祠实时举办小型临时展览;李文节祠为“泉州府文庙南音乐府”,坚持举办非遗活态展示。

“府文庙至今仍延续‘庙学祠合一’特色,融入泉州文化教育与生活,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组成部分。”何振良说。

泉州文化遗产不是生硬的建筑物,而是满载人间烟火味,深刻融入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泉州,很多世界遗产点免费开放,成为市民休闲放松场所,古城遗产缓冲区内至今还有众多老百姓世世代代生活其中。

位于泉州古城花巷89号的傅宅,经历近百年的风霜洗礼,建筑已开始出现各种结构性病害。为推进泉州古城保护提升,活化利用传统风貌建筑,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在开展古城街巷提升过程中,对傅宅等一批古城风貌建筑空间进行修缮提升,将其打造为“古城会客厅”,引导古城业态更新,充分展示泉州历史文化底蕴。

秉承“共建共享”的理念,泉州不仅完成了系列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切实提升古城居民的人居环境,还通过对文物活化利用,最大程度留住传统韵味,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的街巷文化活样本。

去年“五一”假期,泉州城南庙会在天后宫和德济门遗址广场重启,此后在节假日等重要节点常态化举办。庙会期间,不仅在天后宫戏台上演高甲戏、打城戏,还汇聚了泉州众多非遗、传统民俗、传统小吃,再现“宋元庙会社戏景象”。

泉州将文化遗产展示利用融入社区生活、赋予实用功能,建立起遗产与社区共存关系,最终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德化窑、晋江金交椅山窑等一个个神秘的考古点被建成考古遗址公园;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各遗产点展示馆等15个展馆全部免费开放;世遗文物游、活态文物游等不同文物主题旅游路径将散落在各地的文物点串联起来……通过活化利用挖掘历史文物的多重价值,泉州不断拓展人们感知历史文化的渠道和深度。

对活态的追求,使泉州成功打造出一处处既“接地气”又“烟火气”十足的文物点,最终汇聚成一座现代化的“光明之城”、一座“活着的古城”,吸引游客聚集而来。2024年春节假期,泉州接待游客818.12万人次,同比增长159.4%;“五一”期间接待游客558.21万人次,同比增长82.51%,多项指标居全省第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4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人文经济润泉州(文化中国行)
...是泉州古城修复“绣花功夫”的典型映照——以传承历史文脉、提升街区街巷、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秉承“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泉州对669幢传统历史建筑逐一登记建档、挂牌保护、分批修
2024-08-11 06:05:00
泉州洛江:以城建“巧针”绣活文脉肌理
...以规划引领、项目建设、保护管理的系统性举措守护城市文脉,让千年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日前,桥南古街入选第六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绘就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鲜活图景,正是洛江区推进
2025-08-07 19:21:00
泉州:千年古城烟火气息演绎
...州海丝风味……珍贵的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泉州的文脉赓续被更多人读懂,泉州的活态传承被更多人感悟,泉州的古韵新潮被更多人欣赏。“蟳埔女”头戴“簪花围”踩街。中新社记者王东明
2024-01-29 15:25:00
承旧启新,再写华章
...动,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始终用“绣花”功夫传承历史文脉、提升街区街巷、改善人居环境,在“润物细无声”的改造提升里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已付诸生动的实践。遗产保护如何兼顾遗
2023-01-09 09:30:00
历史文化名城要形成整体性保护发展构思
...国际学术研讨会。泉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应注重文脉发掘与活态传承,为世界遗产城市可持续保护与发展树立典范。通过文脉发掘与活态传承的研究实践,突出泉州与世界文化关联互动的文
2023-01-13 10:34:00
薪火相传丨沧海云帆 破浪远航
编者按: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开创了新局面。一个个文化遗产从传统到现代,连接历史与未来,成为世
2024-10-08 13:04:00
...魂留乡愁”理念,将城市功能升级、空间品质提升和历史文脉传承有机结合,“世遗之城”向海而兴,海丝印记连接古今。出门旅游,除了一饱眼福和口福,游出“逛吃逛吃”的节奏,还要体验祖国
2024-08-01 13:11:00
“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泉州开启
...州”网络主题活动在泉州举办。一段关于“何以中国”的文脉探源之旅,在海丝泉州开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一路奔涌,一代代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在这片厚土的滋养下,泉州孕育
2024-02-02 20:41:00
...非遗特色项目入选首批泉港“老字号”,以司法之力护佑文脉传承。下一步,泉港区法院将持续着眼非遗文化传承和品牌保护,不断优化法企互通平台,针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中
2023-11-03 10:43: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时|东高河村重生记
昔日漫天煤灰 今日漫山花海东高河村重生记——绿水青山这样变成金山银山(二)9月20日,游客在邯郸市复兴区东高河村游览。 河北日报记者 田明摄今年5月
2025-10-06 07:52:00
河北国际陆港创新拓展“班列+”业态临西轴承通过中欧班列发往海外市场河北日报讯(记者贡宪云)9月29日,在临西“国际轴之城”产业园
2025-10-06 07:52:00
创新消费场景 发挥区位优势 推出特色商品“河北游”持续带火“河北购”“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句旅游宣传语的含金量不断上升
2025-10-06 07:54:00
省政务服务中心创新推出“四主动”服务法企业换证“线下零跑动、办事一次成”河北日报讯(记者解楚楚)今年,河北省政务服务中心聚焦企业办事痛点
2025-10-06 07:54:00
从好标准、好设计等“六好”方面推出若干措施我省加快推动“好房子”建设河北日报讯(记者宋平)从遮风挡雨到追求品质,“好房子”的内涵不断升级
2025-10-06 07:55:00
记者走基层·秋游乡村 尽赏“丰”景|雄安新区郊野公园、高宇农业园:农业嘉年华 尽情享快乐
雄安新区郊野公园、高宇农业园农业嘉年华 尽情享快乐9月30日,2025年(第三届)雄安新区农业嘉年华在雄安郊野公园开幕
2025-10-06 07:55:00
记者走基层·秋游乡村 尽赏“丰”景|秦皇岛市抚宁区英山河村:智能管板栗 亩产翻两番
秦皇岛市抚宁区英山河村智能管板栗 亩产翻两番10月2日,秦皇岛市抚宁区英山河村栗农黄全书手捧丰收的板栗笑脸盈盈。 河北日报记者 孙也达摄“你看这地上落的栗子
2025-10-06 07:56:00
聚焦新能源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精准招引项目邢台以链招商力促两大产业聚链成群河北日报讯(记者王永晨、闫德见)9月28日
2025-10-06 07:57:00
记者走基层·秋游乡村 尽赏“丰”景|兴隆县小关门村:灾后深山村 又闻果飘香
兴隆县小关门村灾后深山村 又闻果飘香10月1日,游客在兴隆县小关门村果园采购蜜梨。 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摄10月1日清晨
2025-10-06 08:00:00
国庆中秋假期 厦门继续跻身外国游客最喜爱的十大“中国游”目的地
鼓浪屿以多元文化、开放包容的魅力受到境内外游客青睐。图为鼓浪屿钢琴艺术周演奏现场。(鼓浪屿管委会 供图)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王元晖)厦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如春风拂过
2025-10-05 08:35:00
河北日报讯(记者刘光昱)9月30日,由雄安新区农业农村局和容城县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年(第三届)雄安新区农业嘉年华在雄安郊野公园开幕
2025-10-05 08:35:00
国庆中秋假期前三天 厦门文旅市场交出亮眼答卷
连日来,厦门中山路游人如织,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厦门日报记者 陈偲瑶 摄)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王元晖 通讯员 彭军)国庆中秋假期前三天
2025-10-05 08:35:00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条例进入二审严守安全底线 保持市场活力河北日报讯(记者霍相博)9月28日,河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河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修改情况的报告
2025-10-05 08:38:00
中新经纬10月3日电 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网站消息,为严厉打击盗采盗挖矿产资源等非法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5-10-05 09: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