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近日,福州、厦门、成都等地教育管理部门下发通知,取消学生及家长在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强制要求,引起广泛关注。《西安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在西安一些中小学也存在着类似现象,不少家长手机里都有多个App几乎每天都要帮孩子打卡,不只安全教育平台,还有公众号关注、视频观看、练习答题等。
“打卡”一词本指企业为维护工作纪律而要求员工记录自己上下班时间的行为,因为需要把磁卡放在磁卡机上使其读取相关内容,故名“打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卡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使用者的学习执行力,养成行为惯性,并让参与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完成学习任务。适度、必要的“打卡”,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持久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如果过多过滥,只注重“打卡”的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只是一味地“强制”,成为孩子和家长的负担,沦为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就必须及时纠偏。
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打卡学习,许多学生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手机,或者是家长不愿意让学生过多时间接触手机,大部分“必须完成的打卡任务”也就落在了家长的头上。就像“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原本是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安全教育视频,最终多半却由家长代看。相信这种情况老师、家长、学生心知肚明,可面对一些强制性的要求,都只能是“认认真真”打卡走过场。中小学生正处在正确三观塑造的关键期,这种身边的形式主义对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学生打卡任务”?一方面是有些学校在学生教育上,过分看重表面形式,让学生盲目参加各种“打卡”,例如英语打卡、运动打卡、口算打卡、背诵打卡等等,不顾孩子间的个体差异,让学习任务变成简单的量化考核指标和形式,再把监督责任全部甩给家长,导致“打卡任务”成堆,实际学习效果“不详”。另一方面,是一些基层部门、机构把原本需要自己进行走访调查填写的表格,委托给学校,要求老师通过学生渠道发给家长填写上交,这就是典型的懒政了,必须予以制止。
泛滥的“打卡任务”,不仅影响广大中小学生家庭的正常生活,也影响老师们的正常教学工作。眼下,对被异化了的“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纠偏,是一个好的开端,但彻底清除和整治教育领域的形式主义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
(杨斌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4 05: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