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拂晓报
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婴儿出生后,新生儿病例上最早备注的两项能力便是可以自主呼吸与吮吸。正因为如呼吸一样自然,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忽视了食育。
“爱吃什么就吃什么”“什么贵吃什么”似乎成为一种广泛的认知,以至于出现一个怪现象:看似吃得越来越好了,现代人的身体素质却越来越不如父辈。当身边“三高”、慢性病患者逐渐增多,且群体日益年轻化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食育是项至关重要的课题。
饮食健康关系民族未来
很多人觉得,吃饭还用学习吗?是的,吃饭真的需要学习。
事实上,随着高糖高盐饮食习惯的养成,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这些原本在成年人中发生的慢病已在儿童青少年群体蔓延,我国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显示,2010—2019年我国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上升了8.7个百分点,从2010年的15.5%,上升至2019年的24.2%。如果不加以干预,至2030年,我国0~7岁肥胖儿童数将增至664万;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人数将增至4948万。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个健康公式表明:健康(100%)=遗传(15%)+环境(17%)+医疗(8%)+生活方式(60%)。可以看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把吃饭当回事,也没有意识到吃饭是需要教育的,家长喜欢吃重油重盐的食物,喜欢点外卖,孩子跟着吃。过多的油、盐、糖、调味品进入身体,都会变成身体的负担。
生活中处处有食育
食育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愉快、简单的饮食实践,引导孩子形成对食物健康美味的牢固记忆,把良好的饮食习惯自觉地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并养成终身的健康饮食习惯。
孩子常见的饮食问题,反映出家长教养中的各类问题。比如强迫喂养,即强制要求孩子吃掉一定量的食物或某一种食物,孩子可能因为被强迫的不愉快经历,对某种食物留下阴影并产生抵触;还有食物安慰、奖励、威胁,“不哭了。给零食吃”“再闹就一个星期不许吃冰激凌”;或是放任喂养,不规定就餐时间、不限制零食,想什么时候吃、想吃什么都行……这些都会让孩子在饮食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很多家长觉得食育无从下手。对此,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会长王旭峰表示,生活中处处有食育。在他看来,家长是培养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膳食行为和习惯,最好的食育是父母以身作则。比如,改掉不吃早饭的习惯,一日三餐准时准点;不要只吃精细粮食,多吃五谷杂粮;少买饮料,多喝白水;制定餐桌规矩,吃饭时不看电视、听故事等。很多孩子一天中有两顿饭是在家吃的,父母的营养观念,家庭的饮食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学校是食育的主战场。在一节食育课上,老师采用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们对食物有新的认识。为了让孩子们切实感到零食的高含油量,老师点燃薯片,一片竟能滴出7滴油,令在场学生大吃一惊。一瓶饮料前摆着七八块白花花的方糖,这就是该饮料的含糖量。这种直观感受下,孩子们对饮料、零食和油炸零食的兴趣度大大降低。还有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菜地,把种菜变成课程。孩子们体验了播种、浇水、观察记录、收获等全过程后,真的发生了变化:不爱吃蔬菜的孩子对绿叶菜有了情感,不再抵触盘子里的绿色;吃着自己种的胡萝卜不再皱眉头,反而觉得甜滋滋的。
“家的味道”会支撑孩子走得更远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大年三十吃饺子,正月初一吃年糕,端午节吃粽子,或为了美好寓意,或为了纪念。食物是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传承的完美载体。为孩子们提供乡土食物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传承,从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入手,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
食育还是家长与孩子情感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基本活动。每个人脑海中关于家的印记都离不开温暖灯光下那一方餐桌,家人围坐一起吃着简单的饭菜,聊着稀松平常的家常,是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画面。很多时候人间至味就是“家的味道”,就像你问一个北京人哪儿的炸酱面最好吃,多半会回答“我妈做的”。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看似与问题无关的因素往往能印证一个家庭的涵养功能是否健康,因为孩子很容易被家长的生活习惯或家庭环境所影响。就拿一日三餐来说,一家老小在餐桌前相互谦让、彼此关心,看似平淡无奇,却在无形中发挥着隐性功效。弥漫着饭菜香的闲聊,会对孩子价值取向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家长对身边人、事、物的看法和见解都折射出家庭的价值观,对旁边埋头吃饭的孩子产生熏陶。
专家建议,吃饭时多聊充满正能量的话题,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比如培养感恩意识,可以和孩子聊聊正在吃的食物,既是大自然的馈赠,又是很多人劳动与协作的结果;可以带着孩子细嚼慢咽,谈论食物本身的味道、颜色、营养,增加孩子对食物的兴趣;还可以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他们会更喜欢自己做的食物,也会加深对父母辛苦劳动的理解。培养孩子对食物的热爱与感恩之情,有利于塑造孩子内心富足的人格,让他们成为热爱生活的人。
父母如何看待一日三餐的意义,会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品质留下深深的烙印。餐桌的温度,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不管孩子今后走多远,经历怎样的人生,能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一定来自“家的味道”。很多时候,食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生活的力量。有人说,如果有一种教育能让孩子热爱生命,那就是食育。
帮助孩子养成饮食好习惯
具体可以这样做:
家人应先在认知上做好调整。吃饭是孩子生理需求的必然体现,无须刻意为之,让它成为家庭生活中的自然环节。
创造适宜的就餐环境和就餐氛围。就餐时保持家人关系和谐,不在餐桌上争论、争吵,不批评、指责孩子,尽量谈温馨的话题,分享一些热门话题、各自一天的见闻,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创设特别的餐桌文化、仪式。比如手机和电子产品不能上餐桌、家人在餐前表达感恩、设置餐桌禁忌话题等。
设立餐桌规则。尽量品尝每种饭菜,喜欢多吃,不喜欢少吃但不能不吃。设置就餐时间,时间一到就收拾餐桌,孩子磨蹭没吃饱自行承担后果。让孩子知道一旦离开饭桌就表示就餐完毕,只能等待下次吃饭时间才有食物吃,并且不许孩子在两餐之间吃零食。家长要切记:给孩子选择吃不吃饭的自由,并不等于给孩子随时吃东西的自由。只要你们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坚持,孩子会逐渐意识到错过吃饭时间他就得挨饿。
另外,家长要做好榜样,不挑食、不在吃饭时间看电子产品等,让孩子有样学样,家长的言行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 董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8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