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白马湖畔,清风明月
郑宪
■郑 宪
一
我几度赴上虞,都遗漏了白马湖和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
此去,先被一个上虞朋友的“春晖情结”感动,他盛邀我前往,说春晖中学有他一家三代人的求学路。
朋友父亲的求学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父亲学习的教室,在今日已成校史馆的百年建筑仰山楼内。可惜他父亲在校不到一年,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离校的直接原因,今觉不可思议:同睡一铺、合盖一条棉被的同学离校了。人走则暖被无着,他父亲只能“归去来兮”回乡土。初中生涯仅一年,却为他后续人生铺了路——先担任村里的会计,再做村小学校长,最终成为村里唯一民办转公办学校的教师。朋友的父亲叫章天永,村庄为上虞盖北镇联合村。朋友则在春晖中学读完四年高中,大学毕业后返回春晖中学任教三年。天翻地覆,时空穿越,这家人的第三代从春晖中学毕业后,赴美国加州大学读书。
那日,一家三代春晖人齐聚校园,已至耄耋的朋友父亲左手拄杖,白首红颜,精神矍铄。
二
百年仰山楼,外墙面是庄重素雅的清水灰砖,建筑为两层横排,伸展开几十间教室,中间与两端起伏向上聚拢,如山势起伏的顶峰,与白马湖畔的山水呼应。多少前贤曾在此奔走,教化乡间,启蒙学子。
20世纪20年代初,20多岁的丰子恺来到春晖中学任教音乐和美术。那日,就在仰山楼几十间教室中的一间音乐室,一架半人多高的进口钢琴旁,丰子恺坐上琴凳,打开谱好的校歌。他是读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之后悟出的,春晖中学的校名出自《游子吟》,我何不为其谱一曲做校歌,旨在教人感恩、报恩?数天琢磨推敲,雏形初具,哼唱记录。丰子恺打开琴盖,击打琴键,串串音符送出了教室,传播于校园。校长经亨颐听到了,国文老师夏丏尊听到了,学生们也听到了,他们纷纷聚拢到音乐室,反复跟唱这“四分之二拍的美妙旋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此“三春晖”中的春,亦在感恩纪念一位出生于上虞的金融实业家陈春澜,他相继于1908年及1919年两次捐赠共25万元,在此贫瘠的山野僻壤创办春晖学堂,续办春晖中学,让辛苦困顿的农人之子有机会接受教育。
那时的人,富激情,信感恩。此歌,春晖人唱了一百多年,不辍,不改。在春晖中学校史馆,我也静静聆听此歌,那是个童声的嫩嗓乐音,歌曲时长1分34秒,孩童唱得深情悠远,动人心弦。据春晖中学校史记载: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王任叔(巴人)、杨贤江等在此先后任教。而到过春晖中学居住、讲学的,有蔡元培、李叔同、何香凝、黄炎培、柳亚子、张闻天、俞平伯、吴觉农、蒋梦麟、于右任、吴稚晖等。
现在的春晖中学校园里,有一幢幢新建的现代教学建筑,有人甚至说它的规模和框架不逊于一所大学,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输送优秀学生。同时它依然保存着建校起始的老建筑仰山楼、曲院、一字楼、大礼堂,深沉的历史感透过老建筑散发出特有的馨香。
三
走出学校后门,跨越春晖桥,即面对耸立的象山。象山脚下,白马湖畔,尚留一处处名师曾经居住的简屋。
那时的人,性平淡,甘平凡,做小事,行大德。简屋中的一处建筑名为“平屋”,寓平凡、平淡、平和之意。文学家夏丏尊在此屋住过。1924年10月,应聘任春晖中学国文教师的朱自清“携家眷至白马湖,借平屋西侧三间作居室”。
我入门来,冬日的院子里散落着青青小草,两边墙角各有一个粗拙的水缸。平屋为一层,中间是客堂间,两边有厢房,白墙黛瓦方木窗。平屋背靠的象山微耸,山间绿树红叶茂盛。西侧一屋便是朱自清次子闰儿(朱闰生)1925年出生的房间。2006年11月27日,八十有余的闰儿一行来此寻根。白墙上,有他在故居行走的照片,他右手握一根黄褐色手杖,上身套一件鲜艳的红色外衣,腰板坚挺。
当年,朱自清在散文《白马湖》中这样描写从平屋望出去的妙景:“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
朱自清的美文、丰子恺的漫画,名师名家的学识人品,给春晖中学留下了无价的人文宝藏,经亨颐、夏丏尊、丰子恺、匡互生、范寿康等新文化人所倡导的人格教育、爱的教育、美的教育、感化教育、英才教育、个性教育——这些“百花齐放”的全新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及教育方法,实践于白马湖畔,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教育历程。
当年,这边的文人不相轻,各自重。学人好学风,抱团又互励。人在桃花源似的环境知足而快乐。朱光潜对此有青葱回忆:“学校范围不大,大家朝夕相处,宛如一家人。佩弦(朱自清)和丏尊、子恺诸人都爱好文艺,常以所作相传视,我于无形中受了他们的影响,开始学习写作。”朱自清这样描述比他年长的夏丏尊:“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喝老酒……”
那时的人,重细节,重情义,爱自然,物我相携,情感寄托。折一杨柳枝条,栽种于屋前庭院,“小杨柳屋”便自然“出生”。丰子恺与吴梦非先后入住这里,一个入住时间在1923年,一个入住时间在1925年。他们在此迓客往来,把酒望月,迷眼望湖,切磋教育思想,徜徉文艺天地,在美妙的自然中享受人生。
我来此观望,庭院中早已不见一棵一枝杨柳,但“小杨柳屋”的名号高挂于屋舍门楣之上,建筑内的格局依旧,结构独特,小巧雅致。踏着脚下黑褐色方块地砖进入,屋内豁然,木梁古旧,这里已是一个小型陈列室。一幅丰子恺当年首次公开创作发表的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悬于室内。新月下,卷上的竹帘,一桌,一壶,几个茶具水杯——便是“小杨柳屋”客散后的真实情景及不尽的余韵。
四
那时的人,重情互助,清风徐徐,生活清苦,但不忘励志相挺。
象山脚下,为弘一法师(李叔同)筹资建成的晚晴山房,是他们重情互助、励志相挺的例证。
我今日目视所见的晚晴山房,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重建,原居所则在抗战时被毁。此山房依山而建,一层四间,红栏杆、圆红柱,黑瓦、白墙。素朴静怡的建筑背后,有一片深邃蓊郁的茂树修竹。山房前是一片草地,草地上有一尊绿色铜像,弘一法师长衫飘飘,脸面清癯,风轻云淡,左手拄一根细细的竹杖,似在云游四方。晚晴山房外有一联,为弘一法师手书字:“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
1928年11月,夏丏尊、经亨颐、丰子恺等七人发起《为弘一法师筑居募款启》,其书言:“弘一法师,以世家门第,绝代才华,发心出家,已十余年。披剃以来,刻意苦修,不就安养;云水行脚,迄无定居;卓志净行,缁素叹仰。同仁等与师素有师友之雅,常以俗眼,愍其辛劳。屡思共集资材,筑室迎养,终以未得师之允诺而止。师今年五十矣,近以因缘,乐应前请。爰拟遵循师意,就浙江上虞白马湖觅地数弓,结庐三椽,为师栖息净修之所,并供养其终生。”弘一法师对山房建成“深为庆慰”。1932年前,弘一法师几次临白马湖居此。为弘一法师筑居募款者,多为他当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校友、同事及学生,他们互慕才情,交谊深长。晚晴山房建成后,一段情谊佳话遂在春晖的白马湖畔隽永流传。
白马湖边,春晖校园,流动着文人的风华。多少先哲在此,曾日日相聚,切磋文艺,恳谈人生,共同擘画教育未来。
有人说,如果没有白马湖边的春晖中学,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朱自清等可能不是后来的样子。而有了这些名字,中国现代的文艺天空增添了许多璀璨光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3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