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提及三国,众人总会首先想到那足智多谋,帮助蜀汉建立基业的诸葛丞相,但在历史上蜀汉虽有诸多名将,可到了后期军事方面一直不算强势。
而诸葛亮更是在指挥决策上接连出现失误,这也让后人对他的领兵打仗能力产生了质疑,诸葛亮究竟有没有军事能力,或许从李世民的评价中,能窥探一二。识人不清,重大失误
诸葛亮在带领蜀汉作战之时,确实有过奇谋,譬如五出祁山之时,面对当时军中粮食短缺,后备力量不足时,临危不乱,使出一计瞒天过海。让魏国不得不防守麦田。
除此之外,借东风、智取华容、草船借箭等等,都能够体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且其拥有在战场上临危不乱,稳定军心,思索良策应对的能力。
如果没有诸葛亮,那么蜀汉多年的北伐大计,不可能浩浩荡荡地进行了这么久,面对魏军的强势,早在最开始,蜀汉便早已毫无胜算。
但这也并不能代表诸葛亮是个有将帅大才的人,他在战场上设计良策,智取敌军的同时,也犯下了一些军中大忌,导致了蜀汉在战场上的失利。
其中诸葛亮最大的一次失误,莫过于北伐时街亭的丢失。当时北伐大业刚刚开始,第一次北伐时,蜀汉军队势如破竹,魏军也没办法从他们手里讨到什么好处。
诸葛亮当时坐镇祁山,联合三郡背叛曹魏一同北伐,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但在进攻祁山的时候,面对众人的好言相劝,让魏延等人领兵,诸葛亮却坚持自己的意见
他还是更加看好军中的马谡,认为他能堪当大任。刘备生前便劝过诸葛亮,“马谡此人,不能太过重用。”可诸葛亮却并没有听进去,还是坚持己见,选择了马谡。
但马谡此人有着很大的毛病,性格太过自负,这在战场上是大忌,主将的一次自负,可能会让整支部队全军覆没。
诸葛亮很快便因为自己的识人不清而付出了代价,马谡在坚守街亭,这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时,并没有完全按照诸葛亮的指挥去做。
更让人理解不了的是,马谡竟然放弃了地势更加低洼的山下城镇,选择带着军队上了南山拒守。这不仅让整支部队陷入了孤岛之上,更是直接远离了水源,一旦敌军形成合围之势,那这山上据守的部队,便只能被动等死。
而曹魏将领张郃也不是吃素的,眼看马谡露了这么大的一个破绽,自然不可能放过反攻的机会,他先领兵围了山,再命人切断了供给山上的水源,让山上的马谡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都不用曹军多费力,山上便已经溃不成军,张郃一击即破,蜀汉彻底失去了街亭这一重要的战略要地。
街亭的丢失,对于整个战场的局面影响是巨大的,更是影响了北伐的进程,诸葛亮筹谋多年,最终还是落得一场空。
虽说战略要点的丢失,与马谡的狂妄自大,不听指挥脱不了干系,但诸葛亮也有一个识人不清的罪名,若非他坚持,这么重要的任务并不会落到马谡的头上。
兵败如山倒,诸葛亮只能带着蜀军撤回了汉中。但这一次北伐的失利,并不是诸葛亮在战场上出现的唯一一次失误,他究竟还犯了哪些错误呢?无人可用,过于保守
街亭失守之后,主将马谡自然是要接受惩处的。虽说马谡是战场失利的根源,但他还真不是个草包,他是个有能力的将领,只不过优缺点都很明显,不然诸葛亮也不会坚持让他上前线。
但回到汉中之后,战场的失利自然是要清算,于是就有了诸葛亮含泪斩马谡这一幕。依照军法,诸葛亮自然是一点错处都没有,战争的失利需要人承担责任。
可基于蜀汉当时的情况给长远来看,诸葛亮的这一行为其实弊端大于好处。
军法严明了,可军中的将领会因此人心惶惶,谁都不想因为这样的原因被处罚,个人在战场上实行战术布置时,心理压力就会更大,限制也会更多。
对于损失了不少大将的蜀汉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谁都不想在生死一线的时候,还要担心自己战败回去,会不会被军法处置,还有没有活路可走。
一旦担忧地过多,那将领便会无法看清当下局势,直接影响到一场战役的输赢与否。
一场大战的失败,影响是深远的,不单单时蜀汉的士兵和将领,就连诸葛亮也不可避免地被战场的失利所影响到。
他不如以往那样从容不迫,用兵行事更加小心谨慎。有时候越是怕犯错误,就越是有可能犯错误。
战场上除了考验单兵作战能力之外,就是一线如何指挥用兵,如何能够比敌人多想一步,在对方没有意料到的情况下,发动奇袭,如此一来取得成功的概率也会增加。
但这种奇袭与之相随的,是更大的风险,一旦在奇袭的过程中,或者在奇袭之前,被敌军掌握了计划,预测了军队的走向,最严重的后果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在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穿过腹地,直捣要地之时,思索再三,还是选择了反对。
此时的诸葛亮明显有了顾虑,他也开始害怕了,虽说这一计谋的胜算不小,且能扭转当时蜀汉所处的劣势局面,给蜀汉博得更多的生机,但如若失败呢?
诚然,诸葛亮的思索有道理在,用兵也确实不该追求大刀阔斧,就是该粗中有细,谨小慎微,可机会转瞬即逝,一旦错过,再想获得跟当下一样的局面就会难上加难。
瞻前顾后,宁愿什么都不做,也不愿做错的行为,在战场上实在是要不得,这也是诸葛亮在军事层面上,另外被人诟病的一点。
行军打仗,一线的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对方的策略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过于谨慎,久而久之不管开始时多么主动,最后都会变为被动防守的一方。
陷入被动的局面,再想夺取先机就难了。且长期处于被动局面,不主动出击,不利用机会给对手一击,对于军心士气,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这也是为何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军事能力逊色于司马懿的原因,那么诸葛亮到底算不算是一位会打仗的决策者呢?后世评价,治国之才
提到诸葛亮,就不得不提司马懿,二人是多年的对手,或许从过往在战场的交锋上,也能感受到两者之间在军事能力上的不同。
诸葛亮与司马懿斗了一辈子,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诸葛亮筹谋多年的北伐大计,到底还是以失败告终,从这一点来说,司马懿是两者中的胜者。
二人也曾经正面对抗过,官渡之战中,司马懿技高一筹,灵活多变,在战场上抵抗住了蜀汉的进攻。
诸葛亮并未在司马懿手上讨到什么便宜,后世也有很多领兵打仗了一辈子的人,对二人也有不同的评价。
李世民这一自幼便在马背上长大,四处征战打天下的秦王,熟读兵法,自然也对三国时期,三个国家之间的交战有过清晰的了解,从记录之中他也了解了三国谋者在战场上不同的策略方式。
他在军事层面上对司马懿的评价很高,虽然觉得司马懿为人阴险狡诈,但在战场上确实个实打实的杰出将领,文韬武略都十分出色。
但在评价诸葛亮的时候,李世民却避开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将重点放到了评价诸葛亮的治国理政之上,说他“治理蜀国十年,便让蜀国与众不同”。
李世民高度赞扬了诸葛亮在对蜀汉治理方面的成就,诸葛亮治理蜀国的这些年里,蜀国的经济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让蜀汉的百姓生活质量提升了不少,更让国库充盈了许多。
正是因为国库越发充盈,诸葛亮才对北伐有信心,以往蜀汉不如东吴富饶,也比不上曹魏兵强马壮,但在他的治理下,蜀汉稳步向好,有了实现北伐大业最基础的物质基础。
可在战场上,蜀汉的表现却差强人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蜀汉的军队也在不断的消耗过程中,再没有了以往的气势,最终的失败也是必然。
诸葛亮足智多谋,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蜀汉的基业,更没有后来蜀汉的欣欣向荣,从这一方面来说,他是治国理政的大才,是古往今来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却仍然难以望其项背。
但从军事层面上来说,他虽也良策颇多,却算不上战场上顶尖的作战指挥将领。他的很多失误,都是在战场上应该规避掉的,也是作为一名将领不该犯的。
识人不清,瞻前顾后,北伐的失败不单单是两国之间的差距决定的,无论是战场上的灵活应变能力,还是对机会的把握能力,抑或是点兵用将的能力,诸葛亮都稍逊一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6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