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司马懿与诸葛亮孰强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话给出了真实答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0-27 20:3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根据《晋书司马懿传》记载“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这件事确实是存在的,那么司马懿真的害怕诸葛亮吗?司马懿为什么害怕诸葛亮呢?

在曹魏的西线战场上,司马懿与诸葛亮可谓是棋逢对手,堪称知己,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一直在寻求机会与魏军决战,而作为曹魏的最高统帅司马懿一直奉行的就是高举免战牌坚守不战,要耗着、拖着诸葛亮缺粮而撤退,诸葛亮的北伐也曾多次因缺粮而撤军,这一点司马懿是深知肚明。

司马懿与诸葛亮孰强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话给出了真实答案

我们来看看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也就是最后一次北伐的情形。

诸葛亮对此次北伐作了充分准备,并且寄予极大的希望。在行军路线上,他选择了直通关中平原的褒斜道。

他预先在全长四百七十里的褒斜道沿途,修建了许多粮草中转站,真正做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种粮食中转站,当时称之为“邸阁”。

在兵力配备上,诸葛亮出动了十万大军,这是从刘备占领益州以来,蜀汉政权对外作战出动军队最多的一次,刘备当初伐吴也就5万左右的兵力,也是当时全国登记在册人口仅有九十四万的蜀汉政权所能动员的最大兵力。

司马懿与诸葛亮孰强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话给出了真实答案

此外,为了确保成功,诸葛亮还联络盟国孙吴,约定东西“同时大举”。东吴孙权也在这时出动了三路大军,号称十余万众,分别向广陵、合肥和襄阳三大战略目标推进。孙权本人则亲自赶到合肥前线督战。自从刘备死后,主政的诸葛亮坚持“联孙抗曹”的方针,蜀吴二国军队重新协同作战。而两家同时出动十万以上的兵马进攻曹魏,这是空前的第一次,也是绝后的最后一次。比较可惜的是东吴孙权这三路大军被曹叡亲征给打退回去了,剩下的主战场还是在西线。

公元234年这一年曹魏统帅司马懿五十六岁,蜀汉统帅诸葛亮五十四岁。

诸葛亮的屯兵之所五丈原——武侯的陨落之地

五丈原东西长约十里,南北宽约五里,其地势高出周围地面约五十丈,南扼斜谷,北临渭水,是蜀军屯兵的理想之地。诸葛亮大军一出斜谷,立即就占领五丈原,在这里安下大营。

司马懿与诸葛亮孰强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话给出了真实答案

司马懿认为"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因此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汉军自行撤退。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用兵谨慎,绝对不会一出斜谷,就不顾一切向东直扑长安。再者斜谷口以东的荒野上,深沟密布,大部队快速行军相当困难。因此,蜀军必定会屯兵五丈原。他之所以这么说,是想显示自己对诸葛亮的一切都早有预见,了如指掌,以稳定军心,但是,这倒恰恰说明他的心情比较紧张,对来犯之敌不敢轻视。

敌军已至,自己的主力应在何处立营待敌呢?下属诸将大都认为,应当屯兵于渭水北岸,与五丈原隔渭水相望,这样较为安全。但是,司马懿不同意,他说:“当地百姓与我们的军粮储备,皆在渭水南岸,故渭水南岸乃必争之地,应当屯兵在那里。”

于是司马懿率领本部兵马十万,以及从洛阳赶到的增援兵马二万,向南渡过渭水,在五丈原与渭水之间筑垒安营。这样,魏蜀二军的大营正面相对,距离不足十里。蜀军的背后,有褒斜道的运输线作为凭借;而魏军的背后,则依仗渭水来往交通。

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较量

司马懿立营之后,便开挖深沟,筑起高垒,与敌军打起持久战来。此番他已下定决心,不管自己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外来压力和非议,都要坚持固守不战的方针。从上一次与蜀军的交战中,他已经清楚看到:只有固守不战才是克敌的唯一法宝。

不仅如此,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汉大军倾巢而出,立刻抽调二万精兵增援西线,同时给司马懿下了一道切诏,也就是措辞严厉的诏书,诏书云:“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有天子诏书在手,我倒要看看,谁又敢像上次那样讥笑自己“畏蜀如虎”呢?

司马懿与诸葛亮孰强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话给出了真实答案

对面敌营中的诸葛亮不知对方的盘算,一封又一封地送来挑战书。司马懿一律拜读,也一律奉答。但是,他在回信中绝口不提应战之事,只说一些无关要害之事。司马懿坚守不动,诸葛亮便开始另想办法。

在正对五丈原的渭水北岸,也有一处高平之地,名叫北原。诸葛亮求战不成,站在五丈原上远眺北原,忽然得到灵感,他想:如果派一支偏师渡河占领北原,既可对魏军大营形成夹击之势,又可扰乱敌人的渭北地区,阻断其陇右与关中的联系,不是一招好棋吗?于是,他立即调兵遣将,进取北原。

殊不知司马懿的部属郭淮,也想到了这一着棋,他认为蜀军必攻此地,应先遣兵马占领。他的同僚多持异议,但这一次,司马懿表现得非常善于听取下级的意见,不仅坚决支持郭淮,而且当场就命令郭淮率本部兵马,去执行占领北原的任务。魏军得先行之利,登上北原,正在挖掘堑壕修筑堡垒之际,蜀军亦蜂拥而至。一场恶战之后,蜀军不能得手,只得收兵回到南岸。

司马懿与诸葛亮孰强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话给出了真实答案

攻占北原不利,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另有一次,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之策,想要调离魏军攻下阳遂,被郭淮识破,预先有备而进攻失败。

两军就这样一直相持的,一拖就过去一百多天。在五丈原上的诸葛亮,不免暗中着急。他已吩咐所属各军,作好在渭水西两岸屯田久驻的准备。但是,在入冬之前与魏军一决雌雄,仍然是他的迫切希望。为了把敌军引出营垒,一向儒雅的诸葛亮想出了一个激将法。他派出使者,给司马懿送去了一套女人的衣服,意思很明显是说对方就像那胆小如鼠的女流之辈。

司马懿与诸葛亮孰强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话给出了真实答案

司马懿一见,立即怒发冲冠。但是,司马懿的愤怒是假装的,是故意做给敌方使者和自家部属看的。须知忍耐与伪装,乃是他最突出的特长。其实,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反而相当高兴——诸葛亮把这样的招数都拿出来了,不正说明其内心的焦躁非同寻常么?诸葛亮想要决战,我偏不能给他机会。

早在前几次蜀使前来下战书时,司马懿就假装不经意的模样,问到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和公务情况。蜀使非常幼稚,不知道这些有关主帅的生活琐事,乃是最高的军事机密,竟老老实实告诉对方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刑仗以上,皆要亲自过问。至于食量,每日所食,不过三四升米而已。”

秦汉时期的一升米,约合现在三两左右,三四升米仅一斤左右。在当时,一般人的食量,每天都在五升米以上。《三国志·管宁传》注引《魏略》记载,有姓扈名累者,“县官以其孤老,给廪日五升,五升不足食”。意思是官府因为扈累属于孤寡老人,所以每天给他发放五升救济粮,可是却不够吃。连孤老之人每天五升米都吃不饱,诸葛亮一天才食三四升,当然是太少了。吃得太少,承担却太重,寿命长得了吗?所以司马懿听了蜀使之言,过后便向人说道:“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命不久矣?”

现而今诸葛亮又加上了心情焦躁一条,司马懿更觉得优势在握。如果说以往司马懿一直在与对方比军粮充足,比耐性坚强的话,现今他的目的更为明确了:就是要与对方比寿命长久!

比命长,必须拖时间。但是对于敌方送巾帼妇人衣饰的侮辱,也不能不有所反应。于是,他不仅表现得怒发冲冠,而且立即亲自起草了一份请求与蜀军决战的表章,派专使慎而重之地送到许昌。

古语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马懿身为大将军,关中战区最高统帅,而且假节钺,也就是代表天子出征,何须远至两千里外的许昌去请求决战权?所以曹叡接到表章一看,就知道司马懿在做戏,他一定是在坚持固守不战方针时遇到了麻烦,需要自己协助配合。心领神会的曹叡,立刻派出一位骨鲠老臣辛毗去长安与司马懿配合演戏。

司马懿与诸葛亮孰强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话给出了真实答案

他以大将军军师的身份赶到司马懿的大营后,立即手持代表威权的节杖,守住军营大门,节制诸军,不准出战,否则以违背天子诏令论罪。司马懿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战,辛毗一而再、再而三地制止,一唱一和,戏演得很是逼真生动。

情报传到蜀军大营,明智无双的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这场把戏,他说:“司马懿本无战心,他所以一再请战,是故意显示勇敢而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马懿真有把握打败我,何必远行千里请战啊!”

内心的焦躁,过度的思虑,繁忙的军务,再加上长期风餐露宿于秋原之上,这一切终于把诸葛亮击倒了。这年的八月,蜀汉丞相不幸病逝于五丈原大营之中,实现了他生前所作出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悲壮誓言。

司马懿与诸葛亮孰强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话给出了真实答案

诸葛亮临终之前,已将撤军后事作了周密安排。撤军势在必行,此事由丞相府长史杨仪负责指挥,魏延断后。杨仪暂不发丧,先拔营撤退全军。蜀军一开始行动,即有人报告司马懿。在大营中龟缩多时的司马懿喜出望外,立即亲率数千人马迫近观察。他猜想蜀汉方面或许出了大事,比如诸葛亮病危之类,但他又怕对方在耍什么计谋。蜀军将领姜维,望见司马懿的旌旗,遂建议先威胁一下敌军,以求顺利撤退。司马懿正凝神遥望间,忽见南撤的蜀军掉转旗头,对准自己冲来,同时战鼓雷鸣,杀声震天。他暗叫一声:“不好!”连忙拨马奔回大营,闭门不出。蜀军达到目的,这才又回头整军结阵,从斜谷口退去。

司马懿与诸葛亮孰强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话给出了真实答案

蜀军退出五丈原的次日,司马懿鼓起勇气,在数万人马的护卫下,登上了数月之中可望而不可即的五丈原。只见十里长原上,堑壕密布,营垒整齐有序,虽然今已空无一人,仍然有令人震慑的气象,他不由得惊叹道:“诸葛孔明真天下奇才也!”

但是,当他发现蜀军营垒之中,丢弃了不少文件、地图、粮食、军器时,立马意识到诸葛亮一定死了,他马上与辛毗商量派兵追击。辛毗比较迟钝,认为事情尚未可知。司马懿这一次真的急了,说道:“军书密计,兵马粮谷,皆兵家所重,今皆弃之,即为明证。岂有人抛弃五脏之后还能生存者?不可迟疑,宜急追之!”

辛毗也明白过来,于是魏军全部出动,循斜谷向南追去。蜀军早有防备,在沿途布下了无数的“蒺藜”。此处所谓“蒺藜”,后世称为扎马钉,这是诸葛亮发明针对敌人骑兵的防御利器。扎马钉有四个锋利的尖爪,随手一掷,三尖撑地,一尖直立向上,推倒上尖,下尖又起,始终如此,使触者不能避其锋而被刺伤。其尖呈三角锥形,亦有圆锥形,尖爪间每个夹角一百三十度。至今在陕西汉中勉县的汉江河与定军山武侯坪一带,经常出土有铜、铁箭镞和扎马钉、铁刀等兵器文物。

司马懿与诸葛亮孰强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话给出了真实答案

魏军前锋进入斜谷,忽然间人倒马翻,血流满地,四周却毫无敌军踪影,细看才知陷入对方的蒺藜阵中。司马懿无奈之中,只得挑选二千健卒,脚登软木平底木屐,在前缓缓前进,以扫除蒺藜,只是前进的速度大为降低,要想追上蜀军是毫无希望了。

一直紧追出三百里,到达了褒谷中的赤岸地界,仍未追上蜀军。蜀军虽未追上,却得到了诸葛亮死亡的确切消息,司马懿颇觉欣然。所以当他听到附近百姓对他的嘲笑,说是“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时,他也能够莞尔一笑,自我辩解道:“我只能预料生人,不能够预料死者啊!”

司马懿与诸葛亮孰强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话给出了真实答案

渭南对垒,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以司马懿完全达到战略目的、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撤军而告终。

总结: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是真实存在的,表示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畏惧,当时的东吴有个张俨的官员在《默记》一书,其中有《述佐篇》,专论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优劣高下,以抒感慨。张俨认为,诸葛亮仅凭益州一州之地,就能在军队、人口比自己多数倍的曹魏境内杀进杀出,如入无人之境,司马懿竟然奈何不得对方,所以诸葛亮的才干,应当要高出司马懿一筹;如果诸葛亮不早死,则北伐大事就能够成功。张俨的看法,可以说代表了后世大多数人的观点。但是,司马老儿如果始终坚持拥兵守险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方针,诸葛丞相即使不死,就一定能“饮马河洛”占领中原了么?答案是恐怕未必,后世唐太宗李世民也对司马懿做了一番评价,是这样说的,司马懿统兵向西作战,与诸葛亮相持。他抑制部下的甲兵,本来并无决战的斗志;到了对方送来女忍的衣装,他又表演出愤怒的神情。朝廷派来的辛毗手持节杖立在军门,使他的作战意图受到阻止;而他千里迢迢去请战,乃是假装要去显示军威。你关中的魏军,要比蜀中的蜀军勇敢;而且你在平原对方要翻越险峻的山岭,双方的劳役程度完全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对方相争,你显然占据有利的条件。可是你反而深沟高垒关闭军门,不敢与对方一争高下;诸葛亮活着时你害怕其实力不敢向前,他死了你又担心消息有假撒腿跑了,作为一方统帅,你恐怕在这方面是有缺陷的啊,李世民的一席话可以说是一针见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27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都是托孤重臣,司马懿篡魏,诸葛亮为什么没有篡汉?
没错,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托孤重臣,也都是显赫一时的权臣,为什么司马懿篡魏,而诸葛亮没有篡汉呢?先说阴险狡诈的司马懿《新三国》里有两段经典的对话,一段是曹操与司马懿的,一段是曹爽与
2022-12-28 21:58:00
李世民对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评价是什么
...的人物。不过要是比最后的影响,肯定还是司马懿更大。李世民就曾评价过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可能心狠手辣的李世民也会更加欣赏司马懿一些,而且李世民就是用了司马懿的这些招数,才把自己
2023-08-10 21:54:00
三国人才辈出,谁才是最聪明之人?不是诸葛亮、司马懿
...安排妥当的则寥寥无几,即使是后来被人们称赞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二的周世宗柴荣,在选择托孤大臣时硬是选错了,他选择了赵匡胤,结果尸骨未寒,赵匡胤便玩“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江山。对于
2024-08-08 09:43:00
聊聊智慧如妖的诸葛亮的“骂战术”
...。古老的用兵哲学告诉世人,战胜敌人就不该拘泥形式,诸葛亮不仅深得其味,而且运用之妙令人叹为观止。在《三国演义》中,智慧如妖的诸葛亮,在战场上就使用过“骂战术”,骂过四个人,轻
2023-08-05 20:55:00
智谋巅峰: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战略对决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阅读历史是一种无穷的趣味,一种可以增长见闻的乐事。中国人人人皆知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故事就如同一本国人谋略的教科书,其中的“
2024-05-06 20:57:00
历史上可以和诸葛亮相媲美的人有谁?
...上,要归功于羊祜,岂不闻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03李世民手下爱将李绩。说李绩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不过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徐茂公,又名徐世绩。这下子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瓦
2023-04-23 19:36:00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看唐太宗李世民如何评价
...认为诸葛亮不会打仗?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才能究竟如何?李世民曾用14字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他说了什么?智多而近妖的诸葛亮都有何卓越功绩?“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2024-05-22 09:17:00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看看李世民如何评价
...仗能力产生了质疑,诸葛亮究竟有没有军事能力,或许从李世民的评价中,能窥探一二。识人不清,重大失误诸葛亮在带领蜀汉作战之时,确实有过奇谋,譬如五出祁山之时,面对当时军中粮食短缺
2024-05-16 14:00:00
唐太宗欲出兵高丽,找李靖相商,李靖:您如何评价诸葛亮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高丽数次侵犯新罗,唐太宗李世民派遣使者到两国去调和矛盾。但高丽拒不奉召,其朝中大将盖苏文更是大放厥词,说中国无人知晓兵法,这让唐太宗十分恼火,于是召见
2024-08-16 21:1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林州市世纪学校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2025年9月28日是至圣先师孔子2576周年诞辰。9月28日上午,林州市世纪学校组织全体师生
2025-10-09 10:33:00
大风影像·闹市寻迹|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
漫步在西安南门里的书院门街上,笔墨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行至深处,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落静静矗立,飞檐翘角间,透着岁月的厚重
2025-10-08 17:51:00
豫味儿月饼!快来品品
中秋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文物是历史馈赠的璀璨瑰宝当中秋月饼遇上河南文物每一款都是时光与美味的交融每一口都饱含中原大地的深厚底蕴这个中秋让我们来一场月饼与文物的浪漫邂逅吧 这
2025-10-06 08:19:00
万家共盛世,灯火话团圆,今天中秋节,最圆的月亮是家国同庆,最美的团圆是国泰民安。
2025-10-06 13:10:00
开栏语白山松水,藏百年风骨;林海雪原,记千秋英魂。当科技的光影唤醒尘封的记忆,那些镌刻在吉林史册上的名字便有了鲜活模样
2025-10-06 20:48:00
巾帼卫山河 丹青诉忠魂————《八女投江》佳作赏析
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八女投江”就是其中之一。1938年10月
2025-10-06 22:54:00
《老单走福州》第二季第九集《船政英雄》:跟着老单游船政,探访近现代工业文明梦开始的地方。
2025-10-05 11:08:00
铭记历史的水墨历史肖像——《九一八》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05 11:17:00
国庆期间,蒙城博物馆推出皖北精品拓片展
大皖新闻讯 国庆假期,蒙城县博物馆推出“碑石墨韵 拓古传今”皖北地区精品拓片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感受石刻艺术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5-10-05 18:34:00
10月4日,“河北五超”第八轮沧州对阵保定,球场内观众全体合唱《歌唱祖国》。(摄制:王宏飞、吕熠、王青峰)
2025-10-05 21:26:00
“镖不喊沧”的江湖铁律曾响彻武林:凡镖车行经沧州地界,必放下镖旗、悄然而过,以示对沧州武林的敬重。江湖远去,武侠精神传承至今
2025-10-05 07:02:00
“河北五超”第八轮辛集赛区,“辛”鹿战“秦”龙,精彩对决,即将上演!
2025-10-04 18:28:00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的第一缕晨曦中冉冉升起,当华夏文明在五千年长河静静流淌,当东方民族守望躬耕于乡土家园。一则古老预言
2025-10-04 23:29:00
国庆假日,杏花岭区精心打造了红色游、古建游、府城游3条线路,串联起15处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从承载革命岁月的国民师范旧址
2025-10-03 08: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