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0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引言: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后的高光时刻,明清两代集前朝之大成,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展到了成熟完备的阶段。

得益于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江南一带大大小小的城镇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这些城镇不仅是富人修生养息的风水宝地,还积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有一些甚至足以和大中型城市媲美,对明清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本文从当时江南城镇的空间分布、人口的职业变动,以及经济和文化的辐射三大角度,探析城镇文化如何推动明清江南一带的社会发展。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的空间分布:“江南七府甲天下”

与当代社会如出一辙,明清之际江南城镇的大量涌现,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

提起“江南”,今天的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温暖潮湿的鱼米之乡,联想到那句闻名中外的“苏湖熟,天下足”。

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对于江南一词尚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地域范围。

一般来说,结合地理、经济和社会文化三大块的完整性,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一般指今天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七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明代著名大学士顾鼎臣认为,以上七府的粮食赋税输出,要比全天下所有其他地方加起来还多,可想而知当时江南一带的农业经济有多么发达。

从地貌角度上看,江南地区遍布山地、水系和运河,水源充沛港汊繁多,四通八达的水道网络将整个江南划分成四大块区域,分别是东南湖积平原、东部沿海平原、西北海积平原以及西南山地丘陵。

辽阔的平原不仅适宜人类居住,更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历经宋元二朝数百年的区域开发,至明代时江南平原的可开发空间已经趋于饱和,不仅人口密度大幅增长,更建立起成熟的集约化农业发展体系。

然而问题接踵而至,受限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滞后,江南一带农业的发展遭遇了瓶颈,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可是土地终归是有限的,人多地少的困境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为了突破发展的压力,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充分发挥劳动力充足的优势,一方面广泛播种能够延长产业链的经济型作物,另一方面大力扶持以手工业为核心的商品经济。

同时加强与其他省份的自由贸易和劳动力输送,客观上推动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如清代中期时,江南一带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手工业产品,就是棉花棉布和养蚕缫丝两条产业链。

当时江南棉区的棉花种植占所有土地的七成以上,蚕桑区的比例也有近三成,集约化程度之高比起今天也毫不逊色。

此外,还有席草、竹木、山货、瓜果等五花八门的产品,类型繁多千帆竞速,让江南农业经济走上了一条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据《吴兴掌故》记载,明代江南城市共计137座,城镇193座;清代发展为城市221座,城镇327座。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江南一带数苏杭两座城市规模最大,至清朝道光年间,人口均超过50万。

而以江南七府为代表的大镇、巨镇,其人口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以清代中期为例,江南七府的平均人口为205万人,平均规模最高时可达一万户,占全国城镇人口比例近四分之一。明清时期江南人口的职业变动

从城镇与农村人口职业结构变动的角度出发,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获得突飞猛进的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人口出现非纯农化趋势,大量本地或外来人员为了养家糊口。

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纷纷涌入城镇工商服务业,努力拓宽收入渠道,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在潜移默化之间,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上文提到,爆炸式增长的人口压力一度成为明清时期江南各府道台的心头大患。

为了缓和人口和有限的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江南人民自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迫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背井离乡寻找另外的谋生手段。

即便是留守乡土的农业人口,在职业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农忙之余可以把时间用在手工业或者商业上,逐渐成为一群非纯农化的特殊群体。

在苏州一带的广大农村,至今仍流传着一句千年民谚,叫做“逢双为丰,逢单为欠”,以年份的单双来预测该年是否适合耕种。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这种思想当然是封建迷信的朴素经验,并不具备任何理论支撑。

但它却直观反映出广大农民阶层对于天地自然的敬畏,在科技水平落后的古代社会,完全靠耕地种田养家糊口,是非常保守、同时风险又很高的一件事。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此外至明清两代,江南一带的农业发展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人们懂得了充分榨取土地潜力的重要性,重视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粮食产量,利用引进高产农作物、种植双季稻、改良土壤、消灭虫害等方式,不断增强土地利用率。

与此同时,日益普及的水利工程也为粮食收成加固了一层保障,这些因素客观上都推动了江南农民的“非纯农化”。

追求更好的生存条件是人的本能,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面对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江南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结合自身所在的地理环境优势,广泛开展渔业、棉纺、丝织、竹木等副业,利用农闲时到市场上叫卖补贴家用。

至清朝乾隆年间,江南一带的弃农风气已经十分普遍,传统农业正式迈向了集约化和商品化。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嘉定年间,江南各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大量耕地不再种植粮食,而是大片大片地种植桑木棉果等经济作物。

每到丰收季节,辛勤耕作了一年的农民就会将这些产品带到市场上,换回白花花的银子,再用这些银子买回一家人的口粮。

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形成了粮畜桑鱼之间的正循环关系,既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又很好地保护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古代江南的经济格局迈上了新的台阶。

据历史学家的估算,在明清江南43种远近闻名的特优产品当中,粮食只占了三个席位,而各类果品、蔬菜、畜禽、花木等却高达40种,其中一些直到今天仍然蜚声海外。

如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阳澄湖大闸蟹,是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的必备佳品;还有太湖的莼菜、湖州的湖丝、桐乡的杭白菊等,样样都是行业标杆的存在。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这些历史名产久负盛誉,不仅为江南农民带来了丰收和财富,更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留给后世的丰硕成果。江南城镇文化如何推动明清社会的发展?

继南宋之后,明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次城市化的高潮,且这一轮城市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以江南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城镇的出现。

总面积三万多平方公里的七府之地上,三百多个大小城镇星罗棋布,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面貌,成为明清盛世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农业转型和手工业、商业兴起带来的经济飞跃,城镇的文化功能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明清两代,江南一带出现了许多红遍大江南北的文学流派,如浙西词派、虞山诗派等,都是文人阶层争相歌咏的对象,体现了江南城镇的文化辐射功能。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经济面貌的繁荣与文学风气的鼎盛相互融合,成为明末清初资本主义在江南萌芽的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下江南城镇独特的风土人情。

据《鸳鸯湖小志》记载,公元1644年清人入关,终结了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统治,并实施惨无人道的野蛮屠戮政策。

大批心忧天下的文人志士思念故国,扶老携幼移居江南,并从此以笔为刀,通过写诗作词感慨世事多变,抒发心中的亡国之痛。

其中有一位叫做朱彝尊的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创了浙西词派,在江南一带颇具影响力。

朱彝尊出自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曾祖父是明神宗年间的登科状元,官至翰林院大学士、户部尚书,时人尊称其为“状元宰相”。

有这样的家庭背景,朱彝尊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以后同样学富五车,写起文章手到擒来。

康熙十三年,此时的朱彝尊早已为了避祸远走他乡,客居通州幕府。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恰逢岁寒飘雪,朱彝尊心绪低沉,遂挥毫作诗,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了一百多首,后人将其整理成诗集《鸳鸯湖棹歌》。

在百首绝句当中,朱彝尊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飘零异乡的惆怅、对大明王朝的追忆、以及对故乡风物的思念。

尤其是“嘉禾八景”一章,诗人对故乡嘉禾最著名的八大风物娓娓道来,“楼头沽酒楼外泊,半是江淮贩米船”,记述了江淮粮农将粮食运到江南贩卖,忙里偷闲在酒楼小憩的场景,展现出江南城镇商品经济的繁荣盛况。

朱彝尊的诗句,勾起了无数文人的怀乡思国之情,所以在此后的二百余年里,《鸳鸯湖棹歌》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和唱和,逐渐自成一家,号称“浙西诗派”。

而像朱彝尊这样的地方名士,在明清时期可谓比比皆是。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在他们的号召下,广大江南人民唤醒了心底的报国壮志,纷纷组建地方义军,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帜,与残暴的清廷顽强斗争。

与此同时,爱国人士为了妥善保存故国底蕴、传承家族文化,藏书之风在江南悄然盛行。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私人园林中,潜藏着无数价值连城的图书史籍,为后世研究明清历史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

久而久之,江南城镇的文化氛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结语: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后的高光,明清之际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也是集前朝之大成的文化高峰。

当经济结构从农业向工商业转型,当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洪流,安宁温润的江南水乡凭借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

在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走到了时代的前列,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6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南湖晚报打造世界级诗画江南!嘉兴在全省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工作交流会上作交流发言N晚报记者 邓雪珂通 讯 员 施君源 杨晓敏 现代化美丽城镇是美丽城镇建设的升级版,意味着
2024-01-17 07:45:00
...“古色古香的小镇成为新的打卡地,重温留存在记忆中的江南水乡,感觉非常好”“乡村道路整齐划一,土墙砖瓦别具特色,一个个村庄既有乡愁又有文化内涵”……美丽城镇的点滴变化,都回响着
2024-04-19 06:56:00
...城、9个新城、29个新市镇和24个城镇型新社区”的体系,江南江北双主城共为中心城区。在交通引领上,《规划》建立“一主一辅”的航空总体布局、“八向十二线”的高速铁路网、“两环两
2024-09-20 07:59:00
乾隆一生当中有什么过错
...展为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乾隆仍陶醉于江南繁荣的幻想之中,只想到江南的美,一生六次,消耗无数次,财库被他挥霍干净,还不满意,还要修建颐和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因
2023-05-29 10:42:00
...尚市场”与“古镇休闲”的纽带,打造时尚与传统互动的江南风貌特色街。如何让古镇焕新,濮院可圈可点。深挖城镇基因,再现历史风貌。2013年启动濮院古镇有机更新项目,以“修旧如旧”
2024-03-29 06:00:00
新春走基层|再宿建德江 从一条江、一座城看新时代浙江的诗画之美
...低树,江清月近人。”盛唐开元年间,诗人孟浩然漫游至江南睦州的建德江(今浙江省杭州建德市,新安江建德流域),忽心有所动,将天地之清丽和游旅之愁思凝聚于笔端,写下传诵至今的千古名
2023-01-23 22:50:00
...村振兴全面推进,以县城为主的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城镇化过程带来了迅速增加的社会流动性,城镇人口构成更为多样,在此过程中,社会矛盾汇聚、放大,再加上网络
2022-12-20 02:22
新场镇优化升级打造现代城镇专项行动方案出台
...镇申遗工作,提升文化服务体验全力推进新场古镇开展“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工作。做好文物和保留历史建筑测绘和档案工作。推进文保单位升级,加强古镇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深
2023-09-01 12:14:00
让社科理论在“出圈破圈”中“吸粉引流”
...事在“出圈破圈”中“吸粉引流”。“理论宣讲只有融入社会发展大局,融入宣传思想文化事业,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才能真正打动人心,真正凸显实效性、富有生命力。”吴江区社科联相关负责人
2024-04-12 07:4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