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0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引言: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后的高光时刻,明清两代集前朝之大成,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展到了成熟完备的阶段。

得益于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江南一带大大小小的城镇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这些城镇不仅是富人修生养息的风水宝地,还积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有一些甚至足以和大中型城市媲美,对明清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本文从当时江南城镇的空间分布、人口的职业变动,以及经济和文化的辐射三大角度,探析城镇文化如何推动明清江南一带的社会发展。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的空间分布:“江南七府甲天下”

与当代社会如出一辙,明清之际江南城镇的大量涌现,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

提起“江南”,今天的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温暖潮湿的鱼米之乡,联想到那句闻名中外的“苏湖熟,天下足”。

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对于江南一词尚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地域范围。

一般来说,结合地理、经济和社会文化三大块的完整性,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一般指今天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七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明代著名大学士顾鼎臣认为,以上七府的粮食赋税输出,要比全天下所有其他地方加起来还多,可想而知当时江南一带的农业经济有多么发达。

从地貌角度上看,江南地区遍布山地、水系和运河,水源充沛港汊繁多,四通八达的水道网络将整个江南划分成四大块区域,分别是东南湖积平原、东部沿海平原、西北海积平原以及西南山地丘陵。

辽阔的平原不仅适宜人类居住,更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历经宋元二朝数百年的区域开发,至明代时江南平原的可开发空间已经趋于饱和,不仅人口密度大幅增长,更建立起成熟的集约化农业发展体系。

然而问题接踵而至,受限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滞后,江南一带农业的发展遭遇了瓶颈,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可是土地终归是有限的,人多地少的困境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为了突破发展的压力,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充分发挥劳动力充足的优势,一方面广泛播种能够延长产业链的经济型作物,另一方面大力扶持以手工业为核心的商品经济。

同时加强与其他省份的自由贸易和劳动力输送,客观上推动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如清代中期时,江南一带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手工业产品,就是棉花棉布和养蚕缫丝两条产业链。

当时江南棉区的棉花种植占所有土地的七成以上,蚕桑区的比例也有近三成,集约化程度之高比起今天也毫不逊色。

此外,还有席草、竹木、山货、瓜果等五花八门的产品,类型繁多千帆竞速,让江南农业经济走上了一条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据《吴兴掌故》记载,明代江南城市共计137座,城镇193座;清代发展为城市221座,城镇327座。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江南一带数苏杭两座城市规模最大,至清朝道光年间,人口均超过50万。

而以江南七府为代表的大镇、巨镇,其人口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以清代中期为例,江南七府的平均人口为205万人,平均规模最高时可达一万户,占全国城镇人口比例近四分之一。明清时期江南人口的职业变动

从城镇与农村人口职业结构变动的角度出发,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获得突飞猛进的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人口出现非纯农化趋势,大量本地或外来人员为了养家糊口。

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纷纷涌入城镇工商服务业,努力拓宽收入渠道,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在潜移默化之间,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上文提到,爆炸式增长的人口压力一度成为明清时期江南各府道台的心头大患。

为了缓和人口和有限的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江南人民自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迫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背井离乡寻找另外的谋生手段。

即便是留守乡土的农业人口,在职业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农忙之余可以把时间用在手工业或者商业上,逐渐成为一群非纯农化的特殊群体。

在苏州一带的广大农村,至今仍流传着一句千年民谚,叫做“逢双为丰,逢单为欠”,以年份的单双来预测该年是否适合耕种。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这种思想当然是封建迷信的朴素经验,并不具备任何理论支撑。

但它却直观反映出广大农民阶层对于天地自然的敬畏,在科技水平落后的古代社会,完全靠耕地种田养家糊口,是非常保守、同时风险又很高的一件事。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此外至明清两代,江南一带的农业发展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人们懂得了充分榨取土地潜力的重要性,重视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粮食产量,利用引进高产农作物、种植双季稻、改良土壤、消灭虫害等方式,不断增强土地利用率。

与此同时,日益普及的水利工程也为粮食收成加固了一层保障,这些因素客观上都推动了江南农民的“非纯农化”。

追求更好的生存条件是人的本能,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面对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江南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结合自身所在的地理环境优势,广泛开展渔业、棉纺、丝织、竹木等副业,利用农闲时到市场上叫卖补贴家用。

至清朝乾隆年间,江南一带的弃农风气已经十分普遍,传统农业正式迈向了集约化和商品化。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嘉定年间,江南各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大量耕地不再种植粮食,而是大片大片地种植桑木棉果等经济作物。

每到丰收季节,辛勤耕作了一年的农民就会将这些产品带到市场上,换回白花花的银子,再用这些银子买回一家人的口粮。

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形成了粮畜桑鱼之间的正循环关系,既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又很好地保护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古代江南的经济格局迈上了新的台阶。

据历史学家的估算,在明清江南43种远近闻名的特优产品当中,粮食只占了三个席位,而各类果品、蔬菜、畜禽、花木等却高达40种,其中一些直到今天仍然蜚声海外。

如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阳澄湖大闸蟹,是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的必备佳品;还有太湖的莼菜、湖州的湖丝、桐乡的杭白菊等,样样都是行业标杆的存在。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这些历史名产久负盛誉,不仅为江南农民带来了丰收和财富,更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留给后世的丰硕成果。江南城镇文化如何推动明清社会的发展?

继南宋之后,明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次城市化的高潮,且这一轮城市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以江南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城镇的出现。

总面积三万多平方公里的七府之地上,三百多个大小城镇星罗棋布,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面貌,成为明清盛世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农业转型和手工业、商业兴起带来的经济飞跃,城镇的文化功能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明清两代,江南一带出现了许多红遍大江南北的文学流派,如浙西词派、虞山诗派等,都是文人阶层争相歌咏的对象,体现了江南城镇的文化辐射功能。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经济面貌的繁荣与文学风气的鼎盛相互融合,成为明末清初资本主义在江南萌芽的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下江南城镇独特的风土人情。

据《鸳鸯湖小志》记载,公元1644年清人入关,终结了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统治,并实施惨无人道的野蛮屠戮政策。

大批心忧天下的文人志士思念故国,扶老携幼移居江南,并从此以笔为刀,通过写诗作词感慨世事多变,抒发心中的亡国之痛。

其中有一位叫做朱彝尊的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创了浙西词派,在江南一带颇具影响力。

朱彝尊出自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曾祖父是明神宗年间的登科状元,官至翰林院大学士、户部尚书,时人尊称其为“状元宰相”。

有这样的家庭背景,朱彝尊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以后同样学富五车,写起文章手到擒来。

康熙十三年,此时的朱彝尊早已为了避祸远走他乡,客居通州幕府。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恰逢岁寒飘雪,朱彝尊心绪低沉,遂挥毫作诗,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了一百多首,后人将其整理成诗集《鸳鸯湖棹歌》。

在百首绝句当中,朱彝尊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飘零异乡的惆怅、对大明王朝的追忆、以及对故乡风物的思念。

尤其是“嘉禾八景”一章,诗人对故乡嘉禾最著名的八大风物娓娓道来,“楼头沽酒楼外泊,半是江淮贩米船”,记述了江淮粮农将粮食运到江南贩卖,忙里偷闲在酒楼小憩的场景,展现出江南城镇商品经济的繁荣盛况。

朱彝尊的诗句,勾起了无数文人的怀乡思国之情,所以在此后的二百余年里,《鸳鸯湖棹歌》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和唱和,逐渐自成一家,号称“浙西诗派”。

而像朱彝尊这样的地方名士,在明清时期可谓比比皆是。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在他们的号召下,广大江南人民唤醒了心底的报国壮志,纷纷组建地方义军,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帜,与残暴的清廷顽强斗争。

与此同时,爱国人士为了妥善保存故国底蕴、传承家族文化,藏书之风在江南悄然盛行。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私人园林中,潜藏着无数价值连城的图书史籍,为后世研究明清历史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

久而久之,江南城镇的文化氛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清时江南城镇文化是怎样帮助社会发展的

结语: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后的高光,明清之际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也是集前朝之大成的文化高峰。

当经济结构从农业向工商业转型,当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洪流,安宁温润的江南水乡凭借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

在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走到了时代的前列,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6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南湖晚报打造世界级诗画江南!嘉兴在全省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工作交流会上作交流发言N晚报记者 邓雪珂通 讯 员 施君源 杨晓敏 现代化美丽城镇是美丽城镇建设的升级版,意味着
2024-01-17 07:45:00
...“古色古香的小镇成为新的打卡地,重温留存在记忆中的江南水乡,感觉非常好”“乡村道路整齐划一,土墙砖瓦别具特色,一个个村庄既有乡愁又有文化内涵”……美丽城镇的点滴变化,都回响着
2024-04-19 06:56:00
...城、9个新城、29个新市镇和24个城镇型新社区”的体系,江南江北双主城共为中心城区。在交通引领上,《规划》建立“一主一辅”的航空总体布局、“八向十二线”的高速铁路网、“两环两
2024-09-20 07:59:00
乾隆一生当中有什么过错
...展为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乾隆仍陶醉于江南繁荣的幻想之中,只想到江南的美,一生六次,消耗无数次,财库被他挥霍干净,还不满意,还要修建颐和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因
2023-05-29 10:42:00
...尚市场”与“古镇休闲”的纽带,打造时尚与传统互动的江南风貌特色街。如何让古镇焕新,濮院可圈可点。深挖城镇基因,再现历史风貌。2013年启动濮院古镇有机更新项目,以“修旧如旧”
2024-03-29 06:00:00
...村振兴全面推进,以县城为主的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城镇化过程带来了迅速增加的社会流动性,城镇人口构成更为多样,在此过程中,社会矛盾汇聚、放大,再加上网络
2022-12-20 02:22:00
新春走基层|再宿建德江 从一条江、一座城看新时代浙江的诗画之美
...低树,江清月近人。”盛唐开元年间,诗人孟浩然漫游至江南睦州的建德江(今浙江省杭州建德市,新安江建德流域),忽心有所动,将天地之清丽和游旅之愁思凝聚于笔端,写下传诵至今的千古名
2023-01-23 22:50:00
新场镇优化升级打造现代城镇专项行动方案出台
...镇申遗工作,提升文化服务体验全力推进新场古镇开展“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工作。做好文物和保留历史建筑测绘和档案工作。推进文保单位升级,加强古镇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深
2023-09-01 12:14:00
初秋,走进印江自治县红色木黄小镇,青山似黛,近水含烟。木黄镇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脚下,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紧紧相连,红色木黄小镇的魅力经久不衰。印江自治县牢牢抓住2022年
2023-10-10 03:2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山东万诚拍卖丨“琅琊典藏”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即将启幕
2025年9月28日上午10:00,山东万诚拍卖行将在新闻大厦四楼举行拍卖会,公开拍卖书法、绘画及钱币共计204项拍品
2025-09-11 10:51:00
山西河津一村竖碑“汉太史公司马迁故里” 韩城市文旅局:地方政府应正确引导群众
近日,山西省河津市西辛封村在村口立起“汉太史司马迁故里”的石碑,引发争议。近日,网友“达岸872”在网上发布文章“别让错位‘故里碑’侵蚀文化根基”一文
2025-09-11 07:59:00
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令宝玉神游了一回太虚幻境;黛玉的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据红迷们统计
2025-09-10 08:16:00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年九月十日是教师节。那么古代有没有教师节呢,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说法
2025-09-10 15:27: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吴瑞:绝命家书立下以身许国铮铮誓言
“倭寇未灭,誓不生还”,1937年9月14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3师下士吴瑞奉命调上海参战。当夜急行军途中,吴瑞分别给父亲
2025-09-10 15:27:00
六百年屯堡,一部行走的家国史诗
6月28日晚,安顺文化中心剧场内掌声如潮。原创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安顺首演现场,屯堡石墙与江南水乡在光影中流转,小人物的爱恨悲欢间
2025-09-10 15:58:00
【AI编辑部】“酒神”“酒圣”“酒仙”共赴酒博会,就在贵州这张桌子上
当万千佳酿在第十四届酒博会绽放醇香,一场跨越时空的“品酒盛会”也悄然启幕——我们特邀9位“史上最懂酒的大神”专程赴约,他们或是酿酒始祖
2025-09-10 19:05:00
80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沙县这座闽中山城因“内迁”而成为福建的医疗避风港。这里的医学院师生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 救亡图存”的崇高精神。
2025-09-10 13:13:00
今天,送你一朵小红花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早已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是精神的象征,肩负传承文明的重任。春秋时期,至圣先师孔子率先打破了教育的壁垒
2025-09-10 13:53:00
一纸传单揭露日军瓦解中国抵抗意志图谋
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来宁捐赠侵华日军发放的反动传单原件一纸传单揭露日军瓦解中国抵抗意志图谋图为印有抗战时期美国飞虎队照片的美国《LIFE》杂志
2025-09-10 07:43:00
名家新作 | 刘强:域外《孟子》学研究的力作 ——《古代朝鲜半岛学史研究》读后
赵永刚教授《古代朝鲜半岛学史研究》是域外《孟子》学研究的力作,该书出版以后,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孟子学研究专家杨海文、徐兴无
2025-09-09 22:15:00
9月9日,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女士携研究团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访,并向馆方捐赠其二战期间日军印制的宣传画报实物。
2025-09-09 19:36:00
9月5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官宣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将于9月12日至10月30日在湖北举办。作为核心举办地
2025-09-09 11:38:00
一缕温烟袅袅升 穿越红楼品古香
姜江正在用宋元时期非常流行的焚香方式隔火熏香,品鉴梅花香饼。 受访者供图□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静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
2025-09-09 07:43:00
百岁光耀映经典,千钧笔墨书小兵。日前,“小兵的故事——于明诠主题书法作品展”在市图书馆新馆A馆一层知微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由石家庄市图书馆主办
2025-09-08 1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