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西安10月15日电 (记者 张一辰)在轨绕地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钟,这是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在太空中留下的飞行数据。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于2003年10月16日早晨6时23分成功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杨利伟自太空返回后说了三句话:“飞船飞行正常”“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此后“感觉良好”贯穿每一次神舟任务,并成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行稳致远的缩影。
2023年10月15日,距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已过去整整二十周年。时至今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以下简称:西安分院)研制的升级版中继终端,天线网络、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持续为中国航天员遨游“天宫”全程护航,让“感觉良好”始终在线。
为飞船打造贴心、智慧的“随船秘书”
据介绍,神舟飞船仪表系统在当时中国已成功发射的航天器中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其中的系统控制器是应用于载人航天任务中多功能智能仪表系统的重要设备,整个飞船所有数据,包括飞船的位置、速度、姿态、飞行圈数、时间、航天员生理参数等,需要经过其解析和规格化处理后才能为航天员所知。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在神舟五号飞船任务中,西安分院研制的系统控制器和多功能显示器要和航天员一起执行任务。如何确保显示的每一个数据准确无误,同时给航天员提供更友善的人机界面?
为此,西安分院研制团队克服了软件研制周期短、质量要求苛刻、调试和测试工作艰巨等问题,用四个月时间对软件进行了优化设计、测试和联试。最终,成功地交付了系统控制器和多功能显示器产品,为航天员打造了贴心智慧的“随船秘书”,保障了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成功。
为飞船打造清晰畅通的“信号枢纽”
在神舟五号飞船的返回舱内,测控与通信系统十分复杂,对天线网络的设计要求极其严格,要求天线网络同时具备信号合成与信号分解的功能。除此之外,还要求天线网络的损耗要小,信号之间的干扰要小,天线网络的体积要小,重量要轻,神舟五号天线网络研制的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西安分院表示,为了达到神舟五号飞船总体的技术要求,该院的研制人员在总结以往研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每个网络的功能和具体的指标要求,确定网络的布局和每个部件具体的性能指标,通过严格的试验和论证,解决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天线网络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神舟五号天线网络的设计中,首次应用的螺旋双工器不确定因素多,为了解决问题,研制人员对螺旋双工器多个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并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掌握了相应的调试技术,最终确保了天线网络的顺利交付,为神舟五号飞船打造了清晰畅通的“信号枢纽”。
西安分院表示,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行的成功为新的起点,该院在继续承担仪表控制器软件以及天线网络研制的基础上,为神舟六号飞船研制了数据传输系统,从神舟七号飞船开始为中国历次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各飞行器研制了中继终端,并为中国已经发射的中继卫星研制了全部有效载荷,成为载人航天任务中各飞行器之间、飞行器与地面间通信的“太空天路”。
从神舟飞船到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从天舟货运飞船到天宫目标飞行器,从天和核心舱到问天、梦天实验舱,从单体飞行到组合体长期稳定运行,从单人单天飞行到多人长时间驻留……在20载光阴里,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快速发展,在科研力量的助力下,中国人逐梦深空的脚步愈发稳健而有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5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