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来源:极目新闻极目新闻记者陈倩视频剪辑陈倩00:07社区安保队员、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居住地下沉党员、律师、医生、民警,各行各业的居民,现在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平安合伙人”。近年来,武汉市武昌区在全区推行“平安合伙人”,引导广大居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人人争当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主体,大家各尽所能,共同缔造幸福家园。10月16日,“荆楚政法基层行”调研组来到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湖滨社区,了解这些“平安合伙人”的故事。
“五三五”治理模式串联起1000多名志愿者在武昌区水果湖街道滨湖社区,“刘老师调解工作室”是社区居民遇到麻烦事时经常会想到的地方。刘老师叫刘爱芝,2012年从社区工作者岗位上退休后,依然闲不住,在所住的滨湖社区当了一名志愿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和社区里的志愿者一起送药、送菜、为居民服务的经历,让她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2021年,她依托滨湖社区成立了“刘老师调解工作室”,调解居民纠纷。去年夏天,社区里的一户居民家失火,女主人求助社区网格员,经过社区工作人员事后了解才知道,原来失火是因为夫妻俩长期情感不合,丈夫喝醉酒后点燃了家具所致。刘爱芝和志愿者闻讯上门调解时,看到木讷的女主人坐在家里,看着被烧毁的阳台却无动于衷。刘爱芝发现女主人的抑郁情绪,便积极开导她,陪她聊天。两个月的时间里,刘爱芝多次上门,终于让她从抑郁的情绪里走了出来。刘爱芝了解到,因为夫妻俩都是外地人,在武汉没有什么亲戚朋友,长期生活在两点一线,再加上两人都不善于沟通,使得他们长期以来缺乏交流。在刘爱芝的帮助下,女主人现在的情况改善了很多。刘爱芝的工作室只是滨湖社区“平安合伙人”工作的一个缩影。滨湖社区以党建引领为鲜明旗帜,主动创新“五三五”治理新模式,依托下沉党员、直管党员、居民骨干、商企楼宇、社会组织等五大主体力量,组建“红五星志愿服务联盟”,以“共建带头、转化身份、接连加入”三条路径做强做大社区治理队伍,建立完善“科学定责、派单领办、多方联动、双级管理、评议激励”五项机制,促进多元主体融合,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工作。2021年,为了促进社区治理工作,滨湖社区组建“平安合伙人”志愿服务队,加入“红五星志愿服务联盟”。“红五星志愿服务联盟”现有志愿者1000余人。联盟党支部结合社区特点和居民需求,充分挖掘辖区内司法、公安等系统的资源优势,组建设立政法青年干警志愿服务队、“法网人情”志愿服务队、“平安合伙人”、“刘老师民调工作室”等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他们就像一条纽带,连接着社区与居民,为助力社区平安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还定期在微邻里、居民群线上发布招募令,同时通过红五星志愿服务联盟、便民集市等特色活动,现场开展志愿者招募,让更多的热心居民加入“平安合伙人”队伍。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社区建立“社工站统筹志愿者、社区考核志愿者”双级管理机制,做好人员动态管理和志愿服务积分动态更新,通过“积分兑换”让志愿服务“升温”。社区还运用共同缔造的工作理念,于2022年底完成小区烂尾电动车棚的升级改造。前期因小区居民意见不统一,施工现场发生激烈争吵,项目无法继续施工。社区及时调动“平安合伙人”志愿服务队力量,多次组织召开“家长里短议事会”,聚焦解决群众投诉事项,动员志愿者派单领单化解矛盾,电动车棚如期完工。“七宝”巡逻队“遛弯”守护社区“没想到吧,我们一群爹爹婆婆还能抓到小偷!”10月16日,武昌区水果湖街东亭社区的志愿者黄惠兰提起社区的“七宝”巡逻队,一脸自豪。“七宝”巡逻队是东亭社区的一群“遛弯”老人,他们每天都会安排一个7人小组,身着统一的橙色制服,说是“遛弯”,人人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神情警惕。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队伍,也因此被称为“七宝”巡逻队。从社区卫生到邻里和睦再到防骗防盗,巡逻队密切守望社区。2016年下半年巡逻队组建以来,社区刑事警情比上半年下降六成。2019年,他们在巡逻时发现,一个看上去40多岁的陌生男子在试着拉楼下的单元门,没有成功。巡逻队员们询问该男子找谁,此人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于是队员们一面继续围住他,一面派人立即去找来社区书记和民警,一起将其控制住,带回派出所一问,原来是个踩点的小偷。警方顺藤摸瓜,就此破获了一个入室盗窃团伙。东亭社区有居民1.2万人。作为武汉市最早的商品房小区之一,道路狭窄、人员复杂、安防力量不足都是治安隐患。东亭社区接连发生多起入室盗窃案,案子虽然都破了,居民们心中却一直惴惴不安。“七宝”巡逻队的出现,让居民们得以安心。借助破获盗窃团伙的契机,东亭社区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实现了“七宝队”与社区安保队的无缝对接,治安情况大大改善。看到社区的变化,也有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要求加入“七宝”巡逻队。从最开始的49人,到现在的百余人,除了大雨大雪等极端天气,社区里几乎全年都能看到“七宝”巡逻队的身影,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基层议事协商助推老社区装上电梯武昌区杨园街道理工大水运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单位型社区,居民总数5000余人,多为武汉理工大学退休教职工,老龄人口占比高。社区中楼房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没有电梯,老年居民上下楼不便成为困扰社区的头等难题,居民中加装电梯的呼声十分强烈。为应民之所呼、解民之所忧,杨园街道理工大水运社区筹智筹力筹资,破解加装电梯难题。居民规划师解决立项问题、居民设计师制定加装方案、居民监理师监管安装过程、“红色智囊团”运用数学模型解决费用分摊问题,实践形成了一套基层议事协商机制和常态化运营机制。目前,本社区居民同意加装电梯共28部,已完工23部,正在施工5部。高层住户积极,中层住户犹豫,低层住户“习惯性反对”是加装电梯普遍存在的三种态度,意见难以即刻统一。街道多次组织“专家合伙人法律顾问、电梯企业一同开展“家长里短议事会”进行协调。社区依托“红色管家”激活银发先锋,联合“平安合伙人”楼栋代表利用同事街坊“熟人”交情,积极争取左邻右舍赞成并达成共识。加装的电梯入户可能“不上不下”,依旧解决不了使用轮椅的居民出行问题。街道社区调动“智库”资源,将“专家合伙人”请进社区引进楼栋,针对居民疑虑,提出平层设计方案建议,在候梯平台与居民阳台之间增加一条通道,这样就能与房屋地面高度保持一致,实现“一梯到家”。“专家合伙人”武汉理工大学退休教授陈定方发挥几十年的专业特长,率先在自家楼栋实行以业主实际居住人数和楼层阶梯数作为变量来分摊费用的计算方法(“分摊方程式”),兼顾了公平和效益,获得一致认可和支持,居民纷纷自主筹资。“守护之眼”护平安,摄像头救了独居老人陈婆婆年过九旬,是武昌区昙华林社区的独居老人,女儿冯女士在深圳定居。因为老人在武汉独居,社区对老人非常关心,“平安合伙人”项目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昙华林社区对独居老人开展了一对一的邻里关照服务,陈婆婆的关照员是社区退休骨干党员张小荣。同时,昙华林社区也是湖北省共同缔造试点社区,在中国电信武昌分公司的支持和家属的同意下,社区开展了“家门口的守护之眼”项目,此项目是通过在独居老人家中安装网络摄像头的形式,对老人开展远程关照服务。老人的家属还配了一把钥匙,留在张小荣手中。2022年11月29日,昙华林社区工作者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各自回家。晚上八点半,网格员陈思睿突然在群里说:“书记,陈婆婆好像倒地了!”原来,监控画面截图中看见陈婆婆已经倒地,只露出一只脚在画面中。关照员张小荣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开门,看见倒地的陈婆婆,她连忙上前询问,并为她盖上毛毯保暖,并实时同社区保持联系,观察老人状态,等待120到来。当晚九点多,老人被送往医院。事后,陈婆婆的女儿冯女士十分感谢社区和邻里关照员张小荣:“我在深圳,不能及时照看妈妈,但她身边有一群可靠、可信的关照志愿者,有体贴入微的社区,让我们备受感动。”(来源:极目新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8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