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揭秘一个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日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02 16:28:00 来源:大河网

写在前面:

寒食节是清明节前的传统节日,源自春秋时期介子推的忠诚与孝道故事。在古时,寒食节是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寒食节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揭秘一个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节,这个渐渐被人淡忘的传统节日。

如今,清楚地知道寒食节,

并了解寒食节的朋友,越来越少了。

那么,关于寒食节,

你知道多少呢?

下面,小编将从多个方面,

与大家简单聊聊这个传统的节日。

① 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寒食节来历的一种说法是:寒食节起源于古代的“改火”习俗。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揭秘一个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日

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在古代,人们认为火是一种神圣的存在,可以带来温暖和光明,但也会带来灾难和伤害。因此,人们在每年的初春季节,进行“改火”仪式,表示对火的崇敬和禁忌。

寒食节来历的另一种说法是:寒食节起源于纪念古代的忠臣和智者——介子推。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揭秘一个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日

天涯山风景区忠孝台介子推塑像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称为寒食节。

② 寒食节,究竟在哪天?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揭秘一个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日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2024年的寒食节在4月3日。据了解,由于和清明节相近,从唐代起就将寒食节、清明节合二为一。到了明清时期,清明节便直接融合、吸收了寒食节成了如今有着祭祖、踏青、吃寒食等众多习俗的清明节。

③ 寒食节的习俗有哪些?

寒食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传统节日,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寒食节的习俗包括吃寒食、祭祖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踏青郊游也是寒食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到郊外踏青赏花,感受春天的气息。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揭秘一个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日

禁火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茶烟节”,家家禁山生火,都吃冷食,因民间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屋茶展兴,后由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祭祖扫墓: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有的地方也将其称为“拜清”、“扫山”等,它的历史悠久,据传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这项习俗,不过人们主要是在寒食节进行扫墓,直到唐宋后清明逐渐融合了寒食节,清明墓祭的习俗才扩大至各地。祭祀祖先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出了大家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思想、礼仪文化,表达了对已逝祖先、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崇敬之意。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揭秘一个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日

踏青郊游:清明节处于仲春和暮春之交,春意盎然、天气温暖多晴朗,万物皆是一派生机勃勃之景,正适合外出郊游踏青。这踏青郊游的习俗由来已久,根据《晋书》记载,唐宋时的踏青风俗尤盛,人们会带着准备好的寒食一起外出游玩,欣赏春景。

④ 寒食节吃什么?

由于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的,因此有一定的悲悯情怀,这一天主张吃冷食,都以素食为主。由于各地饮食风俗不同,因此寒食节的传统食物也不尽相同。

但是主要有以下几种: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揭秘一个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日

寒食粥:寒食粥,便是因寒食节而流传下来的节日饮食。可以将稻米、糯米或者大麦米熬成稀粥,配上各种时令的鲜花而成。寒食粥品类繁多,有杨花粥、梅花粥、桃花粥、大麦粥等。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揭秘一个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日

吃青团:青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美食,最早源于唐代,从那时起每至寒食节、清明节前,江南各地的家家户户就会蒸很多青团,一部分主要用来祭祀祖先,剩余的则储存起来作为冷食,在禁火的那几日食用饱腹。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揭秘一个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日

吃馓子:“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苏东坡写的这首《寒具诗》所描写的就是馓子,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有寒食节吃馓子的习俗,所以古人将馓子称为“寒具”。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合并在一起过后,馓子也成了清明节所食用的传统食物之一。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揭秘一个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日

青精饭:青精饭,又称乌米饭,是江苏地区的特色点心,也是寒食节常吃的食物之一。

⑤ 赏析有关寒食节的诗句

如今,寒食节已经成了历史,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寒食节”的诗词,来找寻那远去的传统节日记忆......

《寒食》

韩翃

(唐代)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人韩翃用巧妙的手法再现了长安的寒食: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寒食》

杜甫

(唐代)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寒食节正值春日,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诗人杜甫在寒食节时,来到江村游览,花儿纷飞,水边轻烟冉冉,阳光透过竹子安静地照下来。在静美的春日中,杜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⑥ 苏轼与《寒食帖》

说起寒食节,有人可能会想到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当时,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为纪念自己被贬官至黄州,在寒食节撰诗并书,诗中表达了他在寒食节时的孤独、落寞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苏轼《黄州寒食帖》节选

诗中写道: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通过诗句可以深入感受到他的情感世界,从而产生共鸣。他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悲哀的心情下有感而出,笔法、线条都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如今,寒食节瞻仰《寒食帖》,感悟命运的短暂“寒凉”与此后的生机“勃发”,能给予人们无限的向上力量。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揭秘一个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节日

随着岁月的流逝,

寒食节渐渐被清明节代替。

但是,寒食节依然有重要的意义。

祭祖、寒食、踏青......都成了记忆。

但是,我们依然能从千古流传的诗词文赋中,

领略到千年前、百年前的寒食风情。

而这,叫传承...

文字整理:王晓颖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任昱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2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明节为什么取代了寒食节和上巳节
...为清明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它成为了我国极富生命力的传统节日,可以说是利弊都有。三、清明节的食趣清明节形成后,依旧保留了许多寒食节美食,可以说这也是三节融合遗留下的产物,笔者在
2024-07-14 19:47:00
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清明”是比较特殊的那一个。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兼具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人们珍惜时光,在清明来临之际外出郊游踏青,品
2024-04-04 08:03:00
清明风至、繁花盛开,正是一年踏春时
...资料图,肖颢摄)钟志辉说,古代扫墓的习俗,原先是在寒食节(清明前一两日为寒食)进行的,为逝去的先人送纸钱也是普遍的风俗。张籍在《北邙行》中就说“寒食家家送纸钱”。由于寒食节是
2024-04-03 16:59:00
临沂金盾小学二年级二班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的《寒食》,在“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优美韵律里,体悟传统节日独有的诗意。手抄报制作环节将活动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同学们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绘制节日元素、抄写寒食习俗。有的
2025-04-03 16:07:00
品诗词、赏民俗,国学名师李敬一与晴川师生品味中国传统节日
...日来临之际,武汉晴川学院国学大讲堂第二十四讲《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古典诗词与民俗风尚》在晴川多功能报告厅开讲,国学名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晴川书院院长李敬一教授带
2024-04-18 15:19:00
上巳节:古代汉民族的情人节与祈愿繁荣的节日
...节与上巳节、端午节、春节、中秋节一起被誉为汉族四大传统节日。然而,今天的三月三,在汉族地区已经鲜有人庆祝,而成为西南少数民族的节日。尽管上巳节的传统在现代逐渐淡漠,但在当今社
2023-12-14 18:46:00
...这些文化符号的积淀,使清明成为廉洁精神的重要载体。寒食节中“不火食”的古老习俗,暗含着对欲望的克制。介子推拒受封赏的传说,则塑造了“功成身退”的廉政原型。这种文化基因在当代制
2025-04-03 11:02:00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成“特别思政课”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讲故事话清明 祭先烈明心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成“特别思政课”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云”祭扫。线索提供 胡涛□ 长江日报记者向洁 通讯员胡涛清明节前,一节特别的专题思政
2023-03-17 04:16:00
“寒食节”,建议吃这3种食物,顺应节气,顺利度过春天
...通常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到来,也是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寒食节的历史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在这一天,人们禁止生火,只
2024-05-04 12:5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