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福建人怎么这么会读书?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06 06:58: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本报记者 李艳

福建人怎么这么会读书?

福州城内三坊七巷文儒坊的陈氏家族六子科甲,是清代福建科考史上的一个奇迹。图为陈承裘故居。 林双伟 摄

福建人怎么这么会读书?

福州乌山发现的由南宋年间福州籍状元、榜眼、探花以及30位闽籍同榜进士联名的摩崖题刻(资料图片)

福建人怎么这么会读书?

泉州府文庙前广场的龙之八子负屃(资料图片)

说起福建人,大家会想到人均茶控,还是天生的生意人,或是一出生就会出海的“划水大师”?

其实,除此之外,福建人还有一项隐藏技能——读书。

两宋时期,福建以6713名的进士数位居全国第一;闽北的建阳是全国图书三大出版中心之一;清代时,福建成为全国第三大私家藏书中心……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2024年福建省全民阅读大会暨“三泰书香”全民阅读联盟启动仪式在永泰、长泰、泰宁三地启动。让我们来好好聊聊读书这个话题,看看福建人是怎么这么会读书的。

读书潮流火遍八闽

如果一位南宋的旅行达人,在12世纪上半叶来到福州,震惊他的可能不是满城的榕树或西湖美景,而是大街小巷传来的朗朗读书声。

此般情景,有诗句已经做了最好的描述:路逢十客九衿青,半是同窗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这首南宋著名思想家吕祖谦的诗歌,描述的就是他在福州见到的情形:在路上遇到读书人的概率高达90%;夜晚站在街头,哪哪都传出读书声。

当时在整个福建,读书这件事都火得一塌糊涂。哪怕是偏僻的小山城,也没落下。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考中状元的叶祖洽是福建泰宁人,他在泰宁《改县名记》一文中这样写道:“今其县北屋连墙,弦诵相闻,有不谈诗书者,舆台笑之。”意思就是,县里读书风气浓烈得很,邻里之间到处都是读书声。要是有人不谈读书,那可是会被笑话的。

这样的读书氛围,直接造就了福建人在科举考试中“屠榜”级的存在。

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1166—1172年),福州府永福(今永泰)县短短七年内出了三个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

小城泰宁“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即是北宋状元叶祖洽和南宋状元邹应龙,并且邹应龙一家还出了四个进士。

明宣德五年(1430年),长泰人林震成了新科状元,榜眼为建安(今建瓯市)龚锜,探花为莆田林文。福建考生囊括榜首前三名,“闽中一科三鼎甲”。

福建人为什么这么会读书?有这样一句经典之答可以解释。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福建人包揽状元、榜眼、探花,直接惊呆了皇帝宋高宗。他问:“你们福建人为什么这么会读书?”榜眼陈俊卿从容而答——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爆改学霸之路

好一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福建地貌八山一水一分田。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练就了人们的乐观进取。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代,福建人自然将读书作为一等一的大事。

谈到开闽地读书之风的带头人,不得不提阮弥之。1600多年前,阮弥之来闽担任昌国(即晋安)郡守。他在乌石山南麓开荒拓地,作为办学场所,延请江左(江苏南京)阮氏文人及名士任教。

在这些举措之下,福建爆改学霸之路就此开启。

唐末至两宋,福建文教兴盛繁荣。宋崇宁年间的三次兴学运动之后,福建所有府、州、军、县都设立了学校,在全国遥遥领先。

在官学之外,福建人还特喜欢办书院。宋代时,福建书院就达到66所,到了清代,福建书院数量更是翻了7倍不止。

大儒朱熹就是一位办学狂热爱好者,他通过创办书院,提倡读书,传播理学思想。仅在福州,朱熹和他的学生就先后创办了10余所书院,有紫阳讲堂、濂江书院、龙峰书院等。

官学普及,书院林立,学术兴盛,带动读书蔚然成风。

福建学子们潜心向学、虔诚读书,还有一个“硬条件”,那就是刻书业的繁盛。

南宋时,福建建阳麻沙,已经成为全国三大印刷中心之一,被誉为“图书之府”。刊印的“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风行天下。

“建本”刻印的书籍门类齐全,数量众多,是名副其实的“爆款制造机”。除了《尚书》《论语》等经史子集各部图书外,著名的通俗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的较早版本,均出自建阳。

刻书业的空前繁荣和文化、学术的兴盛,同步促进着福建藏书事业的大发展。

两宋时,福建藏书家达89人,藏书万卷以上的有14人。明代,福建出现了许多藏书大家。到了清代,福建私家藏书数量达到历史鼎盛时期,仅次于浙江、江苏,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

知名大V读书示范

由于读书蔚然成风,福建历史上名家辈出,走出了大儒朱熹、名臣蔡襄、天文学家苏颂、理学家杨时、诗论家严羽、法医学鼻祖宋慈、词人柳永、民族英雄林则徐等杰出人士。

他们不仅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还留下了许多读书佳话。

古泉州同安人苏颂,1053年开始在馆阁任职负责编校书籍,他将典籍读了个遍也抄了个遍,积书万卷。因为遍读群书,涉猎广泛,苏颂最终发明天文黑科技“水运仪象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成为超越时代一般的存在。

史学家郑樵,是宋代著名的藏书家,他“寒月一窗,残灯一席,讽通达旦,而喉舌不罢劳,才不读”,被时人赞“读尽天下八分书”。

民族英雄林则徐,少年时期就养成了一生爱书、读书、藏书、用书的习惯。林则徐的《十无益》传世家训,教导子孙后代“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也提醒着天下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修学储能,修身正行,读书必须知行合一。

回望历史长河,这些读书求学的故事依然熠熠生辉,书韵悠远。

今天的八闽大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明风尚蔚成风气。

福建人民以书香充实文化生活,以书香涵养人文精神,以书香润泽山海大地。

福州西湖保留有林则徐读书处,每一位到西湖的市民或游客,都喜欢来这里转转,不仅能欣赏美景,还能感受这位了不起的人物读书精神的润泽。

在漳浦县前亭镇崎沙村境内的火山公园内,有一座火山遗迹岛——林进屿。因为状元林震曾在此读书,当地人直接叫这个岛为状元岛。

泉州府文庙前广场,落座了极受追捧的龙之八子负屃,怀中抱着“敖读册”,以闽南话祝福大家“龙众敖读册”,意思是“大家都会读书”……

人们用各种方式,尽情表达着对于读书最纯粹的崇尚之情。政府还通过系列举措,引导着全民阅读风尚。

福建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全民阅读工作组织委员会”“全民阅读促进会”,搭建全民阅读服务推广平台。从2006年开始,10多年来,先后推出“书香八闽”全民读书月、“新华悦读季”、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海峡读者节”等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耕读传家,诗书传世。从过去到现在,福建人一直在书写精彩的读书故事。这故事还将持续,为时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积极昂扬的精神力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6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龙湖在福建六城举办博饼大赛
...们这些原先不懂博饼文化的人有了一种新的体验,接触到福建人的习俗,感觉确实很有意义。”像刘先生这样的“龙民”在福州不在少数,博饼成为他们在中秋期间学到的“新技能”,同时也让他们
2023-09-28 08:29:00
清林鸿年对联:清朝状元与琉球志士的忘年交
...更具地域化,八次册封中就有四次即三位正使一位副使是福建人,而其中三位正使都为福州人(齐鲲、林鸿年、赵新),这充分体现了福州乃至福建在中琉关系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四位清代闽
2023-12-31 08:23:00
福州市文化产业商会会长郑斌彪:让福建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化文艺发展顾问’,我的心情很激动。我是在外地创业的福建人,又是文化行业一个从业者,这是一种对我的认可。”福州市工商联副主席、福州市文化产业商会会长郑斌彪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
2023-11-30 19:51:00
70岁!1日,它在福州全新揭牌!曾创下多个全省第一!
...堂。福建设计供图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设计供图这些福建人耳熟能详的地标建筑都出自它的手笔——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设计”)。这些历久弥新的建筑杰作,如同
2023-08-04 11:47:00
为什么福建人吃这碗面都在边吃边吐?
...有网友戏言,爱吃线面,就超越了80%的福州年轻人。承包福建人一生的线面事实上,边吃线面边哭,不仅仅是福州小孩的悲伤记忆,这个场景同时也发生在福建省内的许多地方。当然,事发时间
2023-04-17 17:55:00
...浪前行,创造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奇迹。“我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家乡的一砖一瓦都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我深谙福建文旅产业的优势,也致力于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福建拥山
2024-12-24 12:32:00
“闽桥计划”发布:共建福建区域公益好生态
...式发布。陈丽芳 摄福建具有源远流长的慈善文化传统,福建人秉持“爱国爱乡、海纳百川、积德行善,造福桑梓”的情怀做公益。纵观近10年来福建省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公益慈善力
2024-04-17 22:46:00
...看到从‘一枝独秀’迈向‘全面开花’的过程。作为一名福建人,每次回到福建,都能够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深感自豪!”“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编辑部主任周文菁感叹道。在中国船政文化
2024-10-23 01:03:00
寒潮!马上就到!福建人注意!
11月23日至27日,我国将迎来今年下半年以来首场寒潮和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28日前后,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大风降温、雨雪即将组团来袭,请公众做好准备!未来三天
2024-11-23 22:4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两砖两印“有故事”,“三国迷”大饱眼福张昭墓出土印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南报网讯(记者朱彦)去年年底发掘出的东吴“首席文臣”张昭的金印
2025-09-29 07:07:00
重识孔子丨自称无人理解的孔子,到底有多少“粉丝”?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9月27日晚,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在曲阜尼山举行
2025-09-28 10:56:00
【舌尖上的魏集】“食”光有你 “魏”享中秋
“食”光有你 “魏”享中秋中秋夜,一家人吃团圆饭才是人间至味,这个中秋,跟着这份食单,让每一口美味都盛满吉祥,每一次举杯都映着圆满
2025-09-28 15:01:00
李育善:《童年与故乡》序
百善兄长我十多岁,祖居棣花街 道。我的祖母也是棣花贾塬人,加之我的叔伯姑父李成群又是百善兄的叔父。说起来 ,我和百善兄还有一层亲戚关系
2025-09-28 17:14:00
文明中国看河南丨打卡河南宝藏书院!《岳阳楼记》的诞生地藏不住了
大河网讯 (记者 朱丽文)你,或许没听说过花洲书院,但你一定听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就是从花洲书院走出的著名诗词之一
2025-09-27 11:26:00
桥瞰黔景·古桥遗韵|祝圣桥:“缅人骑象过桥来”的历史见证
㵲阳河潺潺流水之上,镇远古城祝圣桥连接山水、沟通往来,犹如一道飞虹,横跨数百年的沧桑。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青石大桥,不仅是古城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
2025-09-27 16:02:00
桥瞰黔景·古桥遗韵|北盘江铁索桥:贵州第一座铁索桥
“北盘江波涛汹涌,两岸峭壁对峙,铁索桥36根铁链横跨江面,这座明代开始的‘滇黔锁钥’见证了西南400年来的历史变迁。”晴隆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陈亚林站在北盘江畔感慨
2025-09-27 16:02:00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李文豪鲁网9月27日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举办抗战题材长篇小说《白光》新书发布和座谈会
2025-09-27 17:53:00
古人做的紫禁城圆明园纸质建筑模型,能有多精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9月26日,“始作以成——从烫样说起”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展厅开幕
2025-09-27 18:19: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人秋游玩啥?都在吉林这件扇面里
国庆将至,又到了秋游好时节。古人对秋日出游的喜爱,丝毫不逊于现代人。从流传千古的诗文到传世的书画,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秋日赏景的身影
2025-09-27 23:06:00
【抗战亲历者口述史】【人物小传】钟国楚,1912年生,1938年2月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政治处主任,第三团东进至江南后在江宁
2025-09-26 08:14:00
18世纪,吴桥杂技走遍中国;19世纪,吴桥杂技走向世界。100多年前,作为“现代杂技之父”,吴桥人孙福有带着他的中华国术大马戏团欧洲巡演
2025-09-26 09:16:00
微视频|二师铁门关市12万亩香梨丰收
2025-09-26 15:20:00
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丨编钟乐舞《金声玉振》,奏响千年礼乐新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丁安顺“仁礼天下・和合大同”,9月28日,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将在曲阜孔庙举行。目前,大典迎宾开城
2025-09-26 16:12:00
文脉相通,医心共鸣!名医故里再次联动,共话传承
鲁网9月26日讯9月24日,2025山东(长清)“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正式开幕。华佗故里安徽亳州、张仲景故里河南南阳
2025-09-26 17: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