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洪武14年,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继续发酵,由于朱元璋此举是为了彻底废除丞相制度,所以他对该案嫌犯下手都比较狠,但凡牵扯到胡惟庸案中的官民人等,尽行屠戮,一个也不放过。
可是,当案子牵扯到浙东浦江县一户郑氏人家的时候,奇事发生了。
这家同一辈主家的兄弟六人郑濂、郑湜、郑洧、郑渶、郑沂、郑济,争着去抵罪。兄长郑濂对众弟兄及族人说道:“我们家被历代朝廷称为‘义门’,世世代代都有兄长代替弟弟去赴死的,现在我郑家有了灾祸,我最年长,理应由我去抵罪。”
说完便跟着差役来到了京城,谁知他的几个弟弟也都来了京城,当庭审讯的时候都走进大堂,说是自己牵扯胡惟庸案,不关其他族人的事!
会审官员觉得事有蹊跷,便将案子上报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一听就说道:“这案子还有什么可审的,这一家人肯定是冤枉的,快放了吧。”众官员不解。朱元璋便解释道:“其家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意思就是,这家兄弟各个孝悌友爱,难道还会跟着胡惟庸那样的人去谋反吗?
众官员听后无不叹服,最后细问之下,的确是被冤枉的。
一,百年大家族的八字治家箴言
可当这郑家众兄弟无罪释放,刚准备要踏上回乡的路程时,朱元璋又下令,将郑濂逮进宫中,他要亲自想加盘问。
不过朱元璋不是问他们的罪,他只是很好奇,什么样的家族,兄弟之间能友爱至此。就在他纳闷之际,他的外甥李文忠也进宫禀报,说这个浦江郑家,从北宋宋哲宗时期迁至浦江后,几百年来都没有分家,一家族人几千口“同居共爨”,生活在一个村子里,吃饭都是在一起吃,兄弟从来不分家,而这个郑家到了明朝初年经过战乱,不仅没有离散,反而还越来越兴旺。李文忠就说,当年他授命攻打浙东的时候,了解到了郑家的情况,所以特来汇报。
朱元璋一听来了兴趣,什么样的家族,能几百年不分家?这郑家,到底有什么治家的好方法呢?难道在一般家庭当中发生的那些利益纷争、生活琐事,在郑家都没有发生吗?朱元璋越想越奇怪,于是便命人将郑濂带回,他要仔细问一问。
朱元璋见了郑濂后,问的很直接:“朕听说你们郑家几百年来都没有分家,是这样吗?”
郑濂也答得很简答:“回陛下,是这样?”
朱元璋再问:“你作为族长,是怎么治理家族的?”
郑濂这才明白,皇上不是问他胡惟庸的事,皇上原来是对这些感兴趣,于是他淡定地答道:“回陛下,在我们郑氏宗族的大堂上,刻着八个大字,是从我们始迁祖时期就流传下来的,此后我们历代族长只要按这八个字管理,家族便能兴旺。这八个字就是‘永遵祖训,勿听妇言’!”
朱元璋一听很震惊,就这八个字?一个数千人的大家族,管理起来就只用这八个字?
朱元璋很疑惑,但他转念一想就明白了,这八个字了不起啊,这不正是他自己的治国理念吗?“永遵祖训”,不正是他朱元璋自己所写的《明太祖宝训》吗?他给后世子孙写了一部行为规范,希望子子孙孙都按照自己的规定行动下去,这样就能确保他朱家永保江山,世代昌盛吗?
而所谓的“不听妇言”,不正是后宫不得干政吗?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禁拍案叫绝,连声赞叹。他来了兴趣,便让郑濂好生将他们郑家的情况讲一讲。
二,兄弟互相帮助的家族传统
有了朱元璋的好奇,郑濂便详细讲起了他们郑家的家史。原来,他们兄弟之间互相抵罪的行为,不是郑濂、郑湜等人这一代才有的,早在四世祖时期就有这样的传统了。
郑家本是北宋时期河南府的官宦世家,从宋神宗时期,祖上郑凝道被任命为歙县县令,于是带着他这一支来到了江南歙县。郑凝道的儿子郑牗担任朝廷殿中侍御史,致仕后又举家前往睦州遂安(即今浙江建德、淳安一带)。
郑牗生了19个儿子,由于他本身是科举出身,又担任朝廷高官,于是家中儒学氛围浓厚,19个儿子各个好学,其中第13子郑安仁被朝廷任命为秘书阁校理,相当于国使馆编修。
而郑安仁的第三个儿子郑淮,便在浙江跟随当地大儒朱恮研习《春秋》等典籍,成为当地名儒。后来娶了浦江宋氏为妻,这一支便来到浦江开始流传。
由于名气大,又乐善好施,在南宋末年与元朝初年交接之际,郑家在浦江卖掉一千亩田来救济当地百姓,数千口人因为他们而活了下来。郑家孝义的名声开始流传。
到了浦江郑氏第四代的时候,出了两个兄弟郑德珪、郑德璋,两人一起主家。兄弟二人性刚直,对待邻里乡亲都很贤德,乐善好施,但他们见到里胥和县吏则又是另一幅不屑的样子,因此便得罪了当地的里胥。
弟弟郑德璋被里胥陷害,要压往扬州审判,哥哥郑德珪抱着德璋哭道:“他们想要陷害的,是我这个做哥哥,与你无关,你不要去扬州,我代替你去,我到了扬州一番辩白,官府自然知道我们是被冤枉的。”
于是哥哥就代替弟弟去了扬州,但德璋不放心,也一路跟着来到了扬州,没想到,等他到来时,哥哥德珪已经被处死。德璋悲恸欲绝,当街仰天号恸,绝而复苏,最终为哥哥收敛尸首回到了乡里。
但令郑家意想不到的是,德珪代替弟弟被冤枉处死的事情,并没有打击郑家兴旺发达的势头,反而使郑家在当地更加有了孝义的名声。当时正值南宋末年,南宋很快也就灭亡了,新建立的元朝朝廷听说郑家有这样的义举,不仅把郑德珪的事情写尽了《宋史·孝义传》,还专门以朝廷的名义嘉奖郑家,从此,郑家一门在元朝达到了鼎盛,每一任来浙东任地方官的元朝官员,都回来到郑家观摩,以表示朝廷对“义门郑氏”的赞赏。
朱元璋听到这里才明白,原来郑氏兄弟之间愿意以死抵罪,是有传统的,怪不得这一家兄弟都这么友爱。朱元璋最后还详细让郑濂讲了讲那八个字的家训“谨守祖训,勿听妇言”,他想了解这八个字到底是怎么执行的。
三,谨守祖训
一大家族几代人都居住在一块儿,抬头不见低头见,时间久了最容易导致怎样的弊端呢?导致长辈没有权威,晚辈没有礼貌,这样就会导致难以管理,没有秩序,长幼之间无法树立大家都共同遵守的规矩秩序。
所以郑氏一门最强调的就是四个字,“尊祖祭祖”。郑氏祖训规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全族男女老幼悉数来到家族最重要的地方“有序堂”,各房择一子弟,于堂上背诵一段家训,除最长一辈以及掌家者坐在堂上外,其余人等都需拱手垂立于堂下,聆听祖训。
仪式举行完之后,所有男丁都从大堂左侧廊门出,均汇聚于“同心堂”中就食,同心堂是家族男子吃饭、做事的专门场所;而女子则从大堂右侧廊门出,均汇聚于“安贞堂”中就食,安贞堂便是家族妇女们吃饭和从事女红的场所。
而每年正月初一时,掌家者和最长一辈则端坐于有序堂上,家族晚辈(男丁)皆盛冠衣服,穿着最正式的衣服,来到堂前给家族长辈行礼奉茶。晚辈们都从左侧门进,行跪拜礼,然后从右侧门出。每一个人都举止端庄,礼仪周到,没有人敢在这样的仪式上表现出不礼貌的举动,都很严肃认真,以此来彰显他们家族的凝聚力。
明初浙东本地的学者宋濂见到这一幕后便记载道:“(第六代掌家者郑文融)端坐堂上,群从子弟皆盛衣冠,雁行立左序下,以次进。拜跪奉觞上寿毕,皆肃容拱手,自右趋出,足武相衔,无敢参差者。见者嗟慕,谓有三代遗风。”
说郑氏家族的这场礼仪活动,盛大而庄重,由于子弟众多,显得也很气派热闹,见到的人都非常钦慕郑氏的家风,说郑氏一族颇有上古夏商周时期的古礼风范。
正是有了这种严肃认真的“尊祖祭祖”仪式,郑氏家族才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才会将组训中“同居共爨”(即一起生活、一起吃饭)的规定延续下去,没有人愿意分家,也没有人会产生不敬祖先、不敬长辈等不遵守家族秩序的行动。
可以说,正是有了这样的仪式感,郑氏家族才变得好管理,大家都默认这样是对的,这样做本身也的确是对的,所以对郑氏掌家者来说,他只要做到“永遵祖训”就能治理好这个家族了。这也是为什么郑氏一家才会在宋、元、明三代交替的几百年间始终屹立不倒的原因。
四,不听妇言
这么一大家族人,最怕什么?最怕内部不和!但是长久地生活在一起,一大家子人,难免会有人吃亏,会有人占便宜,这些都没什么,最怕的是经过“是非的传播”,这些原本的小事就变得很大了,从而导致不和。
对此郑氏家规就规定:妇人媟言无耻,及干预阃外事者,当罚跪以愧之。
意思就是,谁家媳妇儿乱说是非的,惑言离间郑氏子弟,干预丈夫在外办事的,这都属于无耻的行为。凡是有这些行为,就会被罚跪在有序堂中,让全族都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也让她明白感到愧疚。
久而久之,家族中的妇女们也就以嚼舌根、说是非为耻了,都自觉地维护起了郑家的家规。
五,郑家的结局
不过,郑家的结局并不好。朱元璋时代的政治特点是打击这些富户,但独独对郑家网开一面,还常常加恩赏赐。到了洪武25年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就着意为皇太孙朱允炆选择一批德行俱佳的人来充实东宫班底。
于是郑濂的弟弟郑济与郑渶就进入了皇太孙朱允炆的阵营,他们一是为了报答朱元璋的恩情,而是觉得朱允炆的确是个仁德的好太孙,所以都非常忠诚。
可惜朱允炆做了建文帝四年后,就被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皇位,郑氏一门在靖难之役中一直忠诚地守护在建文帝的周围,直到朱棣攻进南京城中才逃回了浦江。只是从此郑家也就散了,不敢再以大家族的面貌示人,郑家子孙也都各自离散,几百年不分家的历史也就在此终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5 17: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