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家对“流放”这种刑罚应该都很熟悉,毕竟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我们时常能看到罪犯被流放的情节。
宋明时期,犯人在被流放时,自杀的情况很少见。
然而,在清朝时期,当提到被流放至宁古塔时,许多囚犯会表现出极大的恐惧,甚至选择以自尽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什么原因呢?
逐出之罪
在古代,除却最为严厉的死刑外,流放是第二严重的处罚。
流放作为一种刑罚早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如果遭遇到可以免除死罪而活罪难逃的情况,通常会选择实施流放。
然而在那个时期,这种做法并未普及,仅仅是某些罪犯所受到的惩罚方式。
尽管流放的方式相对残酷,但能有效地惩罚罪犯。然而,这一执行过程极为繁琐。
要进行流放,必须派人沿途监督,以防止囚犯寻找机会逃跑。
为了能够把这些囚犯安全送达目的地,沿途还需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因此每天的行程非常缓慢。
即使是做官的,也不愿意跟着一群罪犯在外面忍受风雨,因此流放这种刑罚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广泛实施。
由于三国时期的持续战争,南北朝时期的人口drastically减少。在最严重的情况下,中原地区甚至面临无兵可征的问题。
即使是罪行累累的罪犯,他们仍然是重要的劳动资源。
因此,在南北朝时期,犯下重罪的人鲜有被处死,多数情况下会受到“流放”的惩罚。当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后,会派人将他们押送到边境,协助国家参战。
从那时起,流放便被列为古代的“五大刑罚”之一。
到了隋唐时期,因人口增长,流放作为一种刑罚在一段时间内被忽视。
然而在五代十国过后,特别是在北宋时期,由于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征兵来抵抗敌人,因此大多数犯罪的百姓都被流放。
例如《水浒传》中的宋江、武松和林冲等人,在犯下严重的杀人放火罪后,很可能会被流放。
宋朝时期,由于其领土相对较小,流放的距离十分有限。
例如,武松接连击杀多人,在街头处决西门庆,这样的行为已经相当恶劣。他不过是从阳谷县被流放到了孟州,刚过黄河而已。
即使冒犯了高太尉的林冲,最终也最多只是被流放到河北沧州。
除了这些虚构的历史人物,苏轼在历史上确实经历过流放。
他最初被流放到杭州,随后一路向南,不断遭受贬谪,距离最远时曾被送往海南岛。
虽然旅途会有些艰辛,但存活的几率还是相对较高的。
因此,古人提到流放时,其实是指被发送到边境地区以协助防守,并不存在生命危险。
即使主犯已被流放,家属通常不会受到影响,他们依然照常生活,因“流放”而自杀的案例稀少。
既然这项惩罚不至于丧命,为什么清朝对此如此忌惮呢?
宁古塔
实际上,在宋朝之后,即明朝时期,流放官员的事件屡见不鲜,但由于疆域的扩大,伤亡情况也逐渐增加。
例如,杨慎因年轻气盛而冒犯了嘉靖皇帝,因此被贬谪到云南。
被流放到云南的过程非常艰辛,在古代没有公路和汽车的情况下,若没有良好的体格,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
那时杨慎曾多次遭受廷杖,差点在途中丧命。
幸运的是,当时流放期间可以骑马和乘车,他依靠骑马,最终成功到达了目的地。
在清朝时期,在吴三桂的协助下,满清军队成功突破山海关后,“流放”迎来了“最终提升”。
满清源自东北的女真族,而其大多数领土位于严寒的地区。
南下入关后,他们感受到了中原地区的繁荣与温暖,因此大量八旗子弟决定向南迁移。
大量八旗子弟南迁,使得北方防守变得薄弱。
那时,蒙古骑兵仍然在活跃,不断地骚扰东北,包括哈尔滨等地区。
然而,这些来到中原的八旗子弟却都不愿意返回北方。
为了保护故乡免受侵犯,大清皇帝在汉族的刑罚中,找到了流放这一惩罚方式。
在清朝之前,重罪的犯人通常会被“流放岭南”,而到了清朝时期则改为“流放宁古塔”。
许多人对宁古塔的具体位置并不清楚。
实际上,它目前的位置并不是很偏僻,距离牡丹江的西南方向约三十公里。
从牡丹江市出发,开车的话大约半小时就能到达。
这就是许多网友所说的原因,“原以为主角会被流放到一个荒凉之处,结果查了一下发现是自己家。”
当然,这只是现代人所开的玩笑。在古代,被流放到宁古塔可绝非易事。
牡丹江市被四座山脉环绕,周围树木繁茂,形成了一个“盆地”的景象。
满清为了抵御西方蒙古铁骑的侵扰,选择在“盆地”的西侧,利用山林的天然屏障建立了一个驻军基地。
为随时监视敌军的活动,又建造了六座“塔”。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这六座塔代表了满清祖先的六个儿子。
在满语中,宁古表示数字六,而塔则意指“个”,但这些具体的来源已无法考证。
既然是满清祖先经过精心挑选的地方,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被流放的痛苦
显然,这个地区对于当时的满清而言,夏季气候温暖如春,土壤也适合耕种,因此是一个相对适宜“扎营”的场所。
此外,周围还生长着茂盛的森林,可以进行伐木和打猎,从而满足御寒与饮食的需求。
然而,这对原住民而言,而对于被驱逐的中原人来说,那简直就如同地狱。
首先是距离的问题,宁古塔离牡丹江市并不遥远,但到北京却有三千里之遥。
要想完成这三千里的徒步旅行,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从夏季开始,一路走到宁古塔时,已经迎来了冬天。这里每年五月才会融化冰雪,而到十月份又重新结冻。
清朝的流放通常选择在春秋两季进行,春天出发尚可,到了这里恰好是夏季,还有时间适应。
如果从秋季开始出发,抵达宁古塔时正值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七到八度之间,夜间最低可降至零下二十几度。
这些被流放的罪犯显然无法穿上棉衣,只能忍受严寒,手指和脚趾冻伤的人很多。
如果身体再虚弱一些,一旦感染发生,幸存的机会几乎为零。
即使来到了宁古塔,这里的将领大多数都显得相当“粗野”,如果是一些儒雅的文士,完全无法忍受他们的欺凌和侮辱。
身边的士兵大多数都是凶狠无比的人,一旦对他们口出恶言,稍微动手让他们在野外冻死也不足为奇。
这仅仅是春季出发的罪犯,秋季出发的犯人大多数在途中就冻死了,甚至还没抵达宁古塔。
男性犯人情况尚可,而清朝的汉族女子仍然保持着裹足的陋习,别说行走三千里,就算是走三百里,小脚也会疼痛不已。
尽管每次将人流放至宁古塔都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但在清朝的历史中,仍然有超过一百五十万人被驱逐到这里。
幸存下来的人数大约只有两三万。
这些幸存者非但身强力壮,就是朝廷的大臣,他们随时可能被召回使用,并且在途中会得到各类照顾。
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是吴兆骞,他在不到三十岁时因年轻气盛而冒犯了顺治皇帝,从而被流放。
幸好在京城有一群朋友为他辩护,最终奇迹般地回到了身边。
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宁古塔受到了当地大将的器重,并没有遭受太多苦难。
与这些少数人相比,大多数人在得知被流放到宁古塔后,宁愿选择自尽来结束痛苦,也不愿意经历折磨而死。此外,那些被牵连的亲属,更是忧虑沿途受到侮辱,因而选择以死来保全清白。
真正可怕的并不是宁古塔,而是那严酷的刑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4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