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青海首个国家级高寒湿地公园管护员:爱绿护绿,以巡护湿地为乐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3-11-24 14:02: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青海黄南11月24日电 题:青海首个国家级高寒湿地公园管护员:爱绿护绿,以巡护湿地为乐

作者 刘洋

11月初,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向东出发60余公里,车行驶于赛尔龙乡境内的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远处李恰如山奇峰耸立,山脚下草木萧疏,牛羊成群,西倾山发源的洮河水,淌过草原上的河道。

青海首个国家级高寒湿地公园管护员:爱绿护绿,以巡护湿地为乐

图为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薛蒂摄

曲折东流入甘肃境内的洮河,又名“碌曲”,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为河南县境内唯一的不冻河。以洮河命名的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2018年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入列“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青海省首个国家级高寒湿地公园。

一大早,管护员斗格加和25名管护员一起沿着洮河逆流而行,看到垃圾便顺手捡起装进编织袋中。今年55岁的斗格加,是黄南州河南县赛尔龙乡尕克村的村民,2016年开始,他成为湿地区域内的一名管护员,至今已经坚守8年时间。“我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一草一木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尕克村位于洮河源头,在洮河河畔居住了半辈子的斗格加说,“洮河滋养了这里的牧民,肥沃的湿地草原为牛羊提供了鲜嫩的牧草。”管护员的工作对于当地牧民来说再熟悉不过,除了做好湿地公园内巡护工作外,还要记录好公园管护巡护日志,并按照月度和季度对生长的植物以及出没的野生动物确定其分布特点和位置。

青海首个国家级高寒湿地公园管护员:爱绿护绿,以巡护湿地为乐

图为斗格加(右一)和管护员们正在捡拾垃圾。刘洋摄

“同时还要对具有特殊意义的湿地区域进行面积、类型、分布的调查,在旅游季、虫草季、雨季等容易导致人畜安全隐患的季节,进行重点巡护排查并在特殊时间节点设置卡点长期巡护,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斗格加介绍。

管护员们一路走一路看。立冬时节的赛尔龙乡已寒风刺骨,管护员们头上包裹着厚厚的围巾,羊皮材质的藏袍外裹着工装。“最冷的时候有零下18度左右,虽然严寒,但是每次巡护的时候心情都很愉快。”斗格加说,这么多年从没有想过放弃,严寒阻挡不了大家要保护这片生态的信心。

聊起工作状态,斗格加习惯地用数字来比较。“早晨八点出发,每两日开展一次巡护,人均3万亩的标准进行责任片区分工,每月出勤至少15次以上……”截至目前,像斗格加一样的管护员平均每年完成管护巡查工作4400次,他们在各自负责的区域捡拾垃圾,观察山水林草及野生动物,同时配合管护中心开展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工作和科研监测工作,现身说法当起了“老师”与“监测者”。

青海首个国家级高寒湿地公园管护员:爱绿护绿,以巡护湿地为乐

图为管护员们正在捡拾垃圾。刘洋摄

如今,洮河源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已联合生态管护员完成科普宣教进牧户280余户,受益人数达670余人。完成科普宣教进社区13次,受益人数1600余人。每年完成各项科研监测工作11次,已记录动物活动状况95次,建设试验站1处,采集湿生植物、特有植物种子120份。

“通过湿地管护员的工作,当地牧民积极参与到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建设中,在公园巡护、宣传、监测等项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既看护了家园,又得到了收益,实现了湿地保护与当地牧民和谐共生。”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叶仲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4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黄南:保护湿地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河流、圣洁静谧的金色谷地……6月15日至16日,以“保护湿地、助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为主题的“2023江河源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记者随青海省人大常委会湿地保护“
2023-06-21 16:50:00
青海:向绿而行 守护高寒湿地之美
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湿地之美看青海青海:向绿而行 守护高寒湿地之美陈明菊青海湿地面积大、类型多,生态区位特殊、地位重要,在我国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2022年度国
2024-11-08 10:57:00
青海:让最美生态得到最严守护(美丽中国·守护生态安全)
...祁连县的黑河流域巡护。新华社记者 张 龙摄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因洮河而得名,洮河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图为风光旖旎、如诗如画的洮河源
2024-05-14 08:27:00
三江源、青海湖 高原湿地生态美(美丽中国·大美湿地①)
图①:棕头鸥在青海湖湿地翱翔。本报记者 姜 峰摄图②:澜沧江源头扎曲河湿地。本报记者 姜 峰摄图③:流经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黄河支流水系。杨海林摄(人民视觉)图
2023-02-08 12:13:00
...县、共和县,基本将青海湖等高原湖泊、河流、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黑颈鹤、大天鹅、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羽叶点地梅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纳入国家公园范围。据了解,所划范围能够
2023-10-15 15:08:00
守护“地球之肾”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净化着江河水系、湖泊水体、山泉溪流等,滋养了万物生灵。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日升月落,草长莺飞,在时辰与季
2024-02-19 15:41:00
盛夏八月 青海省河南县将举行70周年县庆活动
...上;积极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成功创建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蒙旗阿木赫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72%,黄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县域内江河湖泊水功能
2024-07-26 22:57:00
...内有麦秀国家森林公园、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泽曲国家湿地公园、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泽库和日国家沙漠公园。黄南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发展生态有机、文化旅游等绿色
2023-03-17 06:43:00
男子在小溪捕捉38尾“接骨丹”被判刑,经鉴定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西藏山溪鲵是一种生活在海拔1500-4300米的高原或高山高寒地区的流溪内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因具有较高的科研、经济和药用价值,民间称其为“接骨丹”。1月16日,红星新闻记者
2024-01-16 15:03: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近日,随着东营西城景梧再生水厂试运行,胜利发电厂每天使用再生水量达近万立方米。待胜利国电(东营)热电公司配套完成开始使用再生水
2025-10-16 06:09:00
“碎陶瓷属于其他垃圾,因为无法回收再利用”“碎玻璃属于可回收垃圾,被熔融后还能再次使用”……10月14日下午,阳光未来小学多功能室内座无虚席
2025-10-16 07:05:00
问政快报(2025.10.16)
江西日报社大江大数据显示,2025年10月14日,大江新闻《问政江西》栏目共计收到帖文211条,其中,南昌市红谷滩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10-16 07:07:00
江西这个千亿级产业大有“硒”望
金秋十月,宜春市袁州区的富硒稻田翻涌金浪。种植户李福臻蹲在田间,摸着稻穗笑道:“这富硒大米比普通的米贵35%,我500亩地
2025-10-16 07:07:00
大江校服直通车上线!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杜宇蔚)秋风渐起,天气转凉,到了该给孩子准备春秋款校服的时候。找不到放心的渠道给孩子买校服?担心价格虚高
2025-10-16 07:07:00
10月15日,市政协机关“书香颂华诞奋进启新程”读书分享会举行。市政协主席杨继承出席。市政协副主席张守耀、胡建林、李卫平参加
2025-10-16 07:08:00
10月15日从市环卫中心获悉,为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太原市城管环卫部门持续优化管理服务模式
2025-10-16 07:08:00
面对近日出现的持续降雨天气,我市迅速行动,多措并举组织开展秋收秋种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全力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据统计
2025-10-16 07:08:00
央媒看太原10月15日,中国国际电视台以《黄河生态:汾河沿岸的绝美秋景》为题,向世界各国的观众展示了汾河太原城区段的秋韵
2025-10-16 07:08:00
太原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锦绣汾东”建设掠影
图为锦绣汾东120平方米户型内景。10月15日清晨,太原市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锦绣汾东”项目现场已是一片热火朝天
2025-10-16 07:08:00
10月15日从市城管局市政建管中心了解到,该中心现已顺利完成阳兴大道护坡空洞与边沟路肩塌陷应急抢修任务,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2025-10-16 07:08:00
10月14日,“强国复兴有我 争当新时代好少年”2025年山西省纪念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6周年暨示范性新队员入队仪式在太原市第二实验小学校举行
2025-10-16 07:08: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刘全民 通讯员孙圆圆在南京,低山丘陵岗地面积占比60.8%,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一产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不足2%
2025-10-16 07:37:00
大学生携手中学生共筑数字公民成长之路一分钟写作业和一分钟刷视频 感觉有何不同?南报网讯(记者姜静)10月14日下午,一场以“辨识·思辨·责任
2025-10-16 07:37:00
只待客来,开启“舌尖上的环球旅行”
展商正在进行布展工作。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展会现场各种展品琳琅满目。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甜甜 实习生黄倩从1号馆到9号馆
2025-10-16 07: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