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秦汉时期赋税徭役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20 19:29:00 来源:戏说三国

众所周知,秦朝是我国最早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了三皇五帝,于是自命为“皇帝”,并开创了一系列制度加强皇帝权威与中央集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希望秦朝皇位能够传至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可惜在秦始皇死后不久,秦二世胡亥的残暴统治惹得各地起义叛乱不止,盛极一时的秦朝迅速灭亡,地方基层官吏亭长出身的刘邦最终击败贵族势力代表楚霸王项籍,一统秦末纷乱天下,建立西汉王朝。

作为皇帝,刘邦显然也希望江山永固,因此不可能不从秦朝灭亡一事吸取教训。那么,被后世认为是承袭秦制的西汉王朝,究竟从中吸取了什么样的教训?客观来说,汉初统治者虽然承袭秦制,但吸取了秦王朝不重视乡贤民力的灭亡教训,因此大力推行“三老制”与“孝悌制”,在全国内长期推行,基本实现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政权永固的目的。

秦汉时期赋税徭役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汉高祖刘邦剧照

秦汉时期基层赋役对比——汉初并非轻徭薄赋

秦汉时期作为我国封建王朝初级阶段,基层统治不甚完善,地方基层官吏主要工作是进行户籍、田籍的登记与管理。而这一时期国家税役原则上是按照土地与人口进行计算摊派,户口、田数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税役摊派的结果。对于基层政府官吏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核实户口与田数,详细登记过后,就可以依照国家律法对辖区百姓进行赋税与徭役摊派。在后世的印象中,秦朝以赋税繁苛而闻名,政府向农民征收的赋税主要有按户籍征收的算赋、口赋、户赋和按田籍征收的田租、刍藁税等,前者以人丁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后者则按土地数量向土地所有者征收。

秦汉时期赋税徭役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秦始皇用膳场景绘画

与此同时,秦朝兵役徭役同样繁重,《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秦末陈涉及吴广之所以起义,导火索便是徭役失期,这也从侧面说明秦朝兵役与徭役征发无度,是导致其覆灭的一大原因。汉承秦制,对下赋税征收方式与数额并无本质变化,按照人口征收的税种有算赋、口赋,按行业征收的税种,如商人等主要则是算缗,即向车、船、货物等征收算赋。汉代兵役、徭役虽有减免,但还是大体承袭秦制。

由于战国铁犁牛耕的出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而朝廷为了增加赋税徭役来源,也鼓励小农经济的发展,如此一来,原本为维持生产而保持的宗族大家不断瓦解,秦汉社会家庭规模已减少为五口之家,而各地官府也乐于管理这样的小家庭型社会。不过小农经济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显而易见的脆弱性。

秦汉时期赋税徭役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秦汉时期农民耕种场景复原

以秦朝赋税徭役制度计算,一个供养五口之家的农夫,种田以百亩计可岁收150石,除纳税15石、5人一年的口粮90石外,仅余45石。按照《秦汉经济史》的数据,秦代每石粮食售价折合约30钱,全部售出可得1350钱,然而“社闾尝新、春秋之祀”用钱300,家人一年衣物需1500钱,这样算来已经入不敷出,存在450钱的差额,而这还并未包括疾病丧葬费用以及政府苛捐杂税。一旦出现自然灾荒,脆弱的小农家庭更是会有灭顶之灾。

秦汉时期赋税徭役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汉文帝刘恒剧照

到了汉朝,即使耕地有所扩大,赋税徭役有所减轻,对于五口之家来说仍是沉重负担。更何况,基层小吏经常巧立名目,甚至强取豪夺,欺压百姓。“文景之治”时期,西汉国力相比建立之时已经有了明显进步,粮价一路下行,按照《汉代物价新探》书中数据,文帝时“谷至石数十钱”,景帝在位期间更是“谷石五钱”。不过这样的数据并不代表当时的民众已经衣食无虞,晁错在《论贵粟疏》指出“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可见,汉朝基层赋役依旧沉重,那么西汉王朝为何却没有像秦朝一样因此短命而亡呢?

秦汉时期基层治理对比——汉朝将平民纳入政府体系的尝试

很显然,西汉能够平稳统治两百余年,显然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而并非是简单的赋税徭役问题。秦朝二世而亡的一大原因是其基层控制模式不健全,基层行政职能结构不完善,只是从上而下进行控制,忽视和打击了底层自发形成的自治。秦朝官方过量发挥政府作用,将乡里父老等乡贤的活动空间极限压制,导致百姓对秦王朝的统治离心离德。

秦汉时期赋税徭役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古代农民收获场景画作

试想,一家农户在生产生活上出现实际困难时,仅靠封建时代国家层面的救助必然是远远不足,而自发性的邻里自治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里部民众互助与血缘宗族援助可以使其进一步摆脱困境。然而秦朝统治者受法家思想的影响,极力打压这种邻里自治,以维护中央集权统治,在生产生活条件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这种打压必定导致基层统治断裂与不可持续。秦代虽“以法治国”,但由乡贤父老德高望重之辈担任的“三老”不为政府所设,这些地方代表者在被秦王朝官方屡次打压后,转而支持秦末起义,为秦朝瓦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汉时期赋税徭役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陈胜吴广起义场景绘画

秦朝速亡,乡贤父老在地方上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这一群体正是秦亡汉兴的中心力量之一。揭竿而起的陈涉、吴广,在被征发服役前在里中职位应不低于伍长,否则不能率众服役。汉高祖刘邦则是更为高级的地方基层干部——乡吏亭长。事实上,汉初功臣中有不少是里吏,“盗嫂”的陈平是里吏社宰,里吏主稳定乡里编户民之权,接受亭长领导,沛县各地方里吏是构成刘邦军事集团的主要依靠力量。刘邦起事时,主要参与人员的官职序列依次为部分县廷吏、亭长、里吏、普通编户民,封侯拜相并担任西汉初期政府主要官员的也多是这些里吏。

刘邦得益于乡贤父老势力的支持而取得天下,深知这一群体力量强大。汉朝建立后,刘邦与其谋士文臣想方设法,终于将乡贤父老纳入到政府的控制范围中来,这就是增置县三老。高祖二年帝诏:“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刘邦创立三老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弥补秦代教化空缺,将教化确立为基层政府部门乡部行政职能的首要任务。

秦汉时期赋税徭役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起事时期的刘邦与兵卒民众(剧照)

汉代“三老”是民不是吏,但在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非吏而得吏比”的身份,刘邦规定乡三老中可以择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以事相教”,以民的身份参与到地方政务管理,这对于普通百姓是一种莫大荣耀。“三老制”的推行,使得三老作为乡贤代表,正式拥有了官方和民间的双重身份,只有道德声望卓著的耆老或致仕还乡的官员才能担任县三老。西汉王朝是想通过把控三老的选择权,间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不过,汉代三老并不完全听命于政府,很多时候他们的确是民间势力的代表人物,“三老制”是刘邦将乡贤父老纳入政府体系的一种尝试。

汉朝基层自治制度的发展——民间宗法性团体的自我涵养

汉代三老的职责为教化乡民为善,若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要“扁表其门”,以示荣耀。此外,统治者还要求三老“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乡中如果出现争讼问题,地方官员会认为这是乡老教化不到位的结果,亲属之间产生诉讼则更是如此,一旦发生,三老还要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

秦汉时期赋税徭役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汉代官员剧照

除教化职能外,乡贤父老还要承担部分民间自治任务,如乡里祭祀(社祭、求雨、止雨等祭祀活动)、协助赈灾、动员徭役等。这里主要提一下乡老承担的祭祀职能,秦汉时期,各阶层都会参与到祭祀活动之中,人们对于祭祀极为郑重,一家五口的年收入除去田税、基本生活花费等外,主要就是祭祀。笔者在上文已经提到,春、秋两次祭祀另需三百钱,这无疑加重了编户民的经济负担,因此在基层实践中,主持祭祀与筹措祭祀资金逐渐由“父老单”的自治团体负责。“父老单”是一种组织结构完整的自治团体,有着较为健全的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人称作“单祭尊”,单祭尊由里内乡老充任,出任祭尊的人选多数从年老的编户民中遴选,少数情况下由致仕官吏充任。作为里部自治团体,“父老单”的重要职责就是负责里部的社祭、求雨、止雨等祭祀活动。每次进行祭祀活动时,由祭尊牵头倡导,凭借他在里中的影响威望,组织“父老单”成员进行富户募捐劝解活动,以解决祭祀花费问题。

秦汉时期赋税徭役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汉代官员剧照

刘邦首创“三老制”后,经过孝惠皇帝和吕后二代,这一制度逐渐在地方治理上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基层社会秩序稳定,秦末战乱经济得以迅速恢复。汉惠帝时,虽将孝者、悌者、力田纳入乡官系统,但未将此形成国家制度。汉文帝时,“孝悌制”正式成为一项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也在于广教化,即“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此后“孝悌制”与“三老制”一直并存,帮助政府管理地方。“孝悌制”在底层社会的体现,表现在由官府引导的另一个民间自治组织——“孝悌单”。官方建立“孝悌单”的目的,在于通过祭尊督促调动其家族成员接受孝文化,从而形成遵循孝文化的乡贤家族。与“父老单”类似,孝悌单内部同样有着完善的组织机构,其领导与工作人员配置和“父老单”组织机构人员极为相似,但与“父老单”不同的是,孝悌单是一种宗法性团体,领导人“祭尊”由宗族长担任,成员则只有本宗族所有守法男性成员,而不是所有的里部居民。

秦汉时期赋税徭役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现代仿建的汉宫

汉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孝悌单”自治组织在基层乡里普遍设立,是汉朝推行孝文化的一大措施。“孝悌制”的推行,强化了普通百姓学习《孝经》与践行孝文化的积极主动性,“父老单”和“孝悌单”作为里部设立的自治机构,也承担自治性教化职能,经常自发组织成员闲暇无事时研习教化孝道,并配合地方基层里吏工作,推进乡里的意识形态建设。

由于教化属于思想控制方式的一种,是行政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单纯的强制性行政控制有着很大不同,属于精神层面的软控制,教化深入人心后沉淀成为共同文化心理,以“父老单”、“孝悌单”为代表的乡贤控制下的民间自治组织,对民众个体行为可以起着强烈的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治民功效。

结语

秦朝国祚短暂,与对乡贤自治的忽略有着重要关系,推行暴政虐用民力而不加涵养,致使其二代而亡。汉初推行乡贤教化控制基层,辅之孝悌纲常维护宗族,迅速恢复了国力。汉武帝时期,统治者长年征战,虐用民力,民穷财尽、国库空虚、户口减半,但西汉王朝却没有覆灭,可见汉代前期乡贤自治涵养民间的作用之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1 00: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明朝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和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
2024-06-24 21:50:00
浅谈明朝初期和中后期经济结构的变化
...录,清查了偷税漏税。一条鞭法的中心思想,是将田赋、徭役及其他赋税统一归成一条,合并收取白银,按田亩数量折算税金。不仅打击了地主的土地兼并之风,还增加了财政收入。“一条鞭法”承
2024-04-21 14:03:00
秦朝时期的户籍制度是怎样的?
...度是朝廷管理人口的重要依据,比如国家征收税赋、增发徭役、补充军队等都需要用到他,汉代萧何入主咸阳宫第一时间不是去寻找金银财宝而是去寻找天下人口户籍,可见其意义有多么重大。1.
2023-02-02 18:34:00
没有清朝的入侵,崇祯皇帝仍抵挡不住李自成
...除了正常的赋税收入之外,还额外的增加了很多的赋税和徭役。额外的征收赋税和徭役使得本来已经走投无路的农民铤而走险走上了反对明政府的道路。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一条
2023-06-09 10:49:00
古代贫穷女子,为何“卖身”葬父
...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份和籍贯,还关系到每个人的赋税、徭役、落户、葬礼等事务。 从商周时期古代户籍管理制度就开始出现,经过秦汉时期的确立,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成熟,一直延
2024-03-18 17:07:00
秦始皇:过在当代,功在千秋
...影响,社会经济被严重破坏,百姓又怎么能休养生息呢?徭役就是封建时代的强制劳动义务,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由于秦朝是我国的第一个大一统朝代,所以在有着大量的社会工程需要建设,
2024-06-22 16:47:00
\\\
一条鞭法,明朝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和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
2024-06-24 15:26:00
古代是如何优恤老年军人的?
...丁,不免服兵役,到年老时才能够凭仗自己的年纪,免除徭役,因此,古代的士兵年老而退役也就是他步入老年人的行列,从此不必服任何徭役。中国古代之对待老年军人,不仅是军队问题,更是养
2023-01-14 23:15:00
南齐萧赜,一个被埋没在历史中的旷世明君
...代,作为百姓,经商也好,务农也罢,都是要承担赋税和徭役的。赋税,即在个人获得的财富里,按照一定的比例,上交国家财政。而徭役,则是国家的精壮年男人,要在既定的时间内为朝政承担有
2023-09-16 20:5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