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四院士“智”见AI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5-08-21 07:40:00 来源:南京日报

四院士“智”见AI

8月20日,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在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四院士“智”见AI

邬贺铨、李国杰、刘韵洁、郑庆华等专家,在会上开展深度对话。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实习生饶嘉萱

8月20日,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的主题对话环节,中国工程院的邬贺铨院士、李国杰院士、刘韵洁院士、郑庆华院士等四位专家,受邀围绕中国AI创新路径与发展策略主题开展深度对话,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通过他们的视角,一条人工智能发展的脉络逐渐清晰……

邬贺铨:向智能体和多智能体互联发力

今年以来,AI企业展示重点已从大模型能力转向更落地的AI智能体能力,强调其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

智能体(Agent)是指能够感知环境并采取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代理体。

“它可以当人的代理,在这点上跟以前我们使用的信息化工具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多智能体互联,一个智能体专长于某一点,而多智能体可以知识更丰富,不仅仅是‘人多力量大’,更多的是集思广益。从这个角度看,应用前景很好。”邬贺铨指出。

他认为,曾经,智能手机和App的结合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现在,AI终端和AI网络再加上智能体,也会开启移动智能体网络时代,且这个时代会比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更广大、更深刻的影响。但眼下,智能体不仅数量太少,也远没有真正成为人的代理。

“现有的智能体仍是模仿计算机的动作。”邬贺铨举例介绍,比如说智能体嵌入手机上,我们对着手机喊“我要订一杯瑞幸咖啡”,它就模仿人类动作打开App,根据你的习惯来点咖啡。但这些并不完全体现智能体的特点,反而要消耗大量算力。而真正成为人的代理的智能体,不是简单模仿人,而是透过人的行动意图,直接去解释App后台的语义,所以在这点上还有挑战。

此外,智能体的应用,需要智能体对智能体的联结,这不但要求可靠性、安全性,还需要一对多的协同,要看网络资源算力的配合。

“有不少挑战,但并不是说无路可走。”邬贺铨强调,一方面要加强重视智能体应用的潜力,加强对智能体创新的开发。同时要加强标准化,在安全问题上始终不能掉以轻心,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李国杰:认知的发动机,科研的望远镜

AI怎么落地、如何尽快产生经济效益?这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后,各地都普遍关心的一个议题。

“大家不要太着急这个事。”在李国杰看来,现在的人工智能相当于1996年的互联网发展状况。“那个时候浏览器刚出来了,但是还没怎么用,也没有微信、淘宝。新技术出现有一个阶梯效应,先是一个平,延续很长时间,然后再陡起来。现在还是平的时候,所以有一个延迟时间。”李国杰说。

着眼当下,更重要的是,国家、各地要多措并举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发现产业的发展,比如新材料、新药发现等方面。

“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和其他技术不太一样,是一个认知的发动机,是一个科学研究的望远镜。”李国杰认为,对待人工智能,更好的办法是用其去做科学研究,用科学研究发现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把这些新的方法再用到产业上,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效益。

李国杰指出,种种迹象表明,大模型已在有意无意间展现出对人类思维模式的模仿能力。AI不仅能够开展创造性的发明工作,甚至在数学等领域的重大发现中也具备潜在可能性。因此,必须对其发展前景与技术潜力给予充分认知和合理预估。

此外,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代替人。未来的理想模式应是“人做人的事情,人工智能做人工智能的事情”,互相协作、各展所长。

刘韵洁:破算力孤岛,聚创新团队

谈到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刘韵洁认为,需要从基础设施、创新团队两个方面去加强支撑。

人工智能发展离不开算力支撑。“今天我们发布了全域一体化数算网调度平台,但如果没有调度,很多算力中心都是孤岛,用户也找不到算力。”刘韵洁表示,类似这样的基础设施如果都能完备起来,AI发展会逐步起来,“这点我和其他几位院士意见统一,产业发展要有一个过程。”

网络侧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去年到今年流量增长超80%。等未来大规模AI应用后,对网络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刘韵洁表示,传统的网络架构要转变为具有三高三低特点的生成式网络。三高,即高带宽、高质量、高效率;三低,分别为低成本、低能耗、低门槛。“现在的互联网带宽平均都是以兆为单位,未来则是几十个G,甚至更高。此外,如果成本很高,大家会觉得用不起。”刘韵洁说,“未来,使用网络、使用算力要像使用水和电一样。”

他还提出,AI应用不是有大模型、有网络就解决了,它需要团队。“这个团队要懂AI、懂IT技术,还要有行业的专家。比如设计行业垂直大模型或小模型,需要行业专家先把决策树设计好,再由IT专家把这个决策树形成一个符合系统、产业要解决问题的若干个智能体。”

在刘韵洁看来,中国有很好的应用场景,可在创新思维和政府政策支持下,先做出一些能帮企业解决问题的行业大模型、智能体,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郑庆华:AI全方位影响教育

大学既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科学研究的策源地。

郑庆华结合教育谈到,AI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它在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教育方法等手段方面,也有巨大的突破和创新。对教育来说,影响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教师。“教师在人工智能大的时代背景下,怎么样拥有人工智能的理念和能力,同时也能应用到未来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这是当前大学改革的重要任务。”郑庆华坦言,现在大学的管理模式是院系制学科化、专业化,但未来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都是跨领域,是问题导向、目标引领的方式,所以大学要改变现有的院系制学科化、专业化人才培养格局,这有非常大的挑战。而这些工作最根本的落实者是教师。

其次是要重视科技向善。“我认为,大学在这里面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今天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义不容辞需要破解的难题。”郑庆华表示。

郑庆华指出,人工智能将推动学科专业的内涵转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推动大学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朝着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郑庆华还提到,大学相对来说是一个慢变量,但社会的变革、市场企业需求是一个快变量,两者之间的适应,需要对大学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进行系统的改革。

本版摄影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崔晓孙中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1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多项重磅成果现场发布!第七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在南京开幕
交汇点讯 当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对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东数西算重大工程也在加速布局。以确定性网络、算力网络为代表的未来网络核
2023-08-24 14:17:00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未来网络如同高速公路,是我国弯道超车的契机
...是标志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的领域。将来进入人工智能的社会,这个算力应该是无处不在,方便的就像用水和电一样,这才能达到目的。对于当下面临的芯片挑战,刘韵洁认为可以通过算
2023-05-18 19:00:00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院士专家为人工智能发展“把脉问诊”——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须“双向奔赴”◎本报记者 龙跃梅“我们现在要实现更加透明的人工智能;要集成多模态的信息,研究真实世界的具
2024-01-01 03:06:00
江苏南京: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
...以6G技术举例,未来世界,智能化程度高的工作将逐步被人工智能取代,例如未来将大量出现无人港口、无人化工厂,这就需要将信息从最末端快速传到云端,要求网络带宽非常宽、时延非常敏捷
2023-07-08 10:09:00
...广泛应用还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壮大。未来5至10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赋能各种实体经济应用,其融合将推动产业进一步升级,高端化稳步向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指出,要实现人工智
2024-04-03 17:07:00
同济校长郑庆华院士到历城二中讲学:“人工智能何以改变世界”
人工智能何以改变世界?5月11日,我国著名人工智能专家、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一行到历城二中交流指导并为学校授予“卓越生源基地”称号。郑庆华以《人工智能何以改变世界》
2024-05-13 17:49:00
...新闻网临近岁末,全球不少研究机构和媒体发布2024年AI(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趋势预测,认为明年将迎来企业生成式AI应用的爆发。中国学者专家也在不同场合对此进行了探讨,认为制
2023-12-31 09:21:00
首届国防科技高地论坛主论坛在长沙举行
...为民在题为《AI助力航天运输跨越发展》的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将会全方位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交互方式,人工智能技术也将与航天技术
2023-09-27 21:44:00
...,让居民真正实现“小事不出门”。同时,依靠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智能机器人“小栖”。“小栖”可以实现24小时不打烊服务,实时智能回复居民的常见问题。
2024-01-10 06:55:00
谁的天地 让AI轻舞飞扬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2023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 120个项目巅峰对决谁的天地 让AI轻舞飞扬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投基金联盟成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
2023-12-30 04:05: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智云(SCA生态发布会)圆满落幕 ——全球生态共振,开启智能新时代
【香港,2025年8月19日】由智云AI主办的SCA香港大会在香港盛大举行,并在热烈掌声和深度交流中圆满落幕。本次大会以“使命·品牌·生态”为主题
2025-08-23 13:05:00
不是不想买,是不会用!老年人买保险“数字鸿沟”谁来填?
“我爸今年60岁了,以前对保险没什么概念,这几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每况愈下,他开始意识到保障的重要性,可投保时犯了难,手机APP字太小
2025-08-22 08:08:00
●黄开典这个暑期,厦门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周杰伦、陈小春等歌手演唱会,乒超联赛等体育赛事陆续“登鹭”,一场场文体盛宴吸引全国各地的观众奔赴而来
2025-08-22 08:47:00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林露虹)国产钨钢钻头实现重大突破。近日,厦门麦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成功生产出直径仅0.009毫米(9微米)的钨钢钻头
2025-08-22 08:47: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泥)近日,市财政局联合市住房和建设局创新资产推介模式,首次在阿里巴巴资产交易和京东拍卖平台开展资产线上招商推介活动
2025-08-22 08:47:00
近日,中电鑫龙子公司安徽森源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森源”)再次凭借优质的产品性能与卓越的服务品质,签约河北瑞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瑞丰钢铁”)“145MW超临界煤气发电”及“170万吨焙烧机”两大关键工程
2025-08-22 09:13:00
现场网络流量激增167%!济宁移动全力保障“山东虾味鲜争霸赛”
大众网记者 刘迪 通讯员 吴广森 济宁报道8月14日至17日,“好客山东・美食争霸赛”第三场单品赛——“虾”路相逢・山东虾味鲜争霸赛在济宁市任城区津多里中心广场举办
2025-08-22 09:16:00
面对国内高端搬家市场日益增长的精细化服务需求,互联网搬家平台“蓝犀牛搬家”于近日宣布,对旗下的日式搬家服务进行重大升级
2025-08-22 09:19:00
新华社《半月谈》聚焦视源机器人:能巡逻、能巡检,四足机器狗已走进日常工作生活
你能想象一只机器狗在步行街巡逻、在变电站巡检、甚至还能帮你“上课”吗?这一切正在成为现实。近日,新华社《半月谈》专访视源股份高层段宇
2025-08-22 09:19:00
菏泽联通客户日:线上线下齐发力,暖心服务获赞无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宋秋梅 通讯员 陈芳8月 19 日,菏泽联通客户日线下活动再度启程,10 个旗舰厅同步开展,通过提前邀约意向客户
2025-08-22 09:36:00
全省首次应用!十堰布设颗粒物通量激光雷达为空气做“CT扫描”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赵向军 通讯员 叶相成 朱陈沁子)日前,在十堰市张湾区某小区楼顶,市生态环境局布设的一套球形三维扫描颗粒物通量激光雷达
2025-08-22 11:24:00
在方寸电站间磨砺出创新之刃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冯举)在攀钢钒能源动力分公司热动专业区发电站,55MW发电机组冷风器冷油器在线反洗及串级节能操作法的成功应用
2025-08-22 11:44:00
从“谷子”到“痛金” IP赋能黄金产业年轻化发展
本报记者 卢 岳 □ 王琦琛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2024年中国18岁至34岁消费者已成为黄金首饰消费的主力军。随着年轻人对黄金兴趣回归
2025-08-22 11:44:00
“演唱会+城市”叠加效应激发粉丝经济新活力
本报记者 卢 岳 □ 王琦琛今年夏天,北京仿佛化身为一座名为“MaydayLand”的城市主题公园。五月天“回到那一天”25周年巡回演唱会在鸟巢连开13场
2025-08-22 11:44:00
2025 年 7 月 21 日,聚焦计量检验检测一体化服务的数字化平台 —— 三测计量检测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该平台由深圳镎普检验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2025-08-22 1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