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没有表达的情绪不会消失,它可能会通过其他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句话适用于成年人,同样适用于青少年。”漳州第四医院心理治疗师杨毓雯在日常接诊的过程中发现,近年来,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并不少见,需引起人们的重视。
“其实他是在表达他的一种担忧”
自伤行为,指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 个体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令杨毓雯感到担忧的是,自我伤害行为大都比较隐蔽,难以被发觉,特别是没有明显伤口的自伤行为。
杨毓雯接诊过一个孩子,心情难受时会追求窒息的感觉,平时会有意地憋气,例如拿个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他这样做是看不到伤口的,他也不可能在你面前这么做,除非他自己告诉你,你才会知道。这种隐蔽性更强的自伤行为,后果可能更严重。”
高一男生A,上课的时候用玻璃碎片反复划伤自己的手背,被同学发现后报告老师,老师通知了家长,他被带到市第四医院做心理咨询。A告诉杨毓雯,他只是觉得无聊和好玩。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进一步深入了解后,杨毓雯发现近段时间男生A的父母频繁吵架,“他内心会担心,父母会不会离婚,爸爸会不会就不回来了。小一点的孩子可能会直接去问父母,但是对于青春期的男生来说,他是很难问出这种问题的。于是,他用这种自伤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可能他都没意识到,其实他是在表达他的一种担忧。”
杨毓雯认为,大多数情况下,自我伤害是面对情绪困扰时的一种应对方式。选择这种情感出口的人可能会用它来发泄情绪,处理不真实或麻木的感觉,惩罚自己,或者缓解紧张。“当一个人内心的情绪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出来时,他转而采取自伤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是通过伤口表达内心无声的呐喊。”
“在情绪上要跟孩子站在一边”
初中女生B,出现扯头发、撞墙的行为,家长带其到心理门诊就诊。当杨毓雯对其父母表示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一种很异常的表现时,父母的反应让杨毓雯大吃一惊。“他们否定了,认为孩子出现这种行为就是为了玩手机而威胁他们。”
在杨毓雯看来,父母这样的一种应对,恰恰会加重孩子的自伤行为。“孩子在父母这边得不到理解,内心会更加沮丧,但是他们又不知道通过哪种方式来疏解情绪,只会继续选择自伤方式。”
杨毓雯建议,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别是对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及时留意孩子情绪是否发生很大的变化,或者身上是否突然出现伤痕。一旦发现孩子有自伤行为,家长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自己情绪的平稳,不否定不责骂。
当孩子的自伤行为仍然继续时,除了及时求助心理医生外,杨毓雯建议父母可以平静地跟孩子沟通,让孩子尽量不要关起门来做自伤的行为,也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别的方式,比如手握冰块感知痛感。“这样至少能够保证孩子的安全。当然最重要的是,家长在情绪上要跟孩子站在一边,试图去理解孩子的痛苦,这样孩子才会信任父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1 09:45:2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