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将大明的江山传给他的长孙朱允炆。
为了防止各地藩王起兵造反,朱元璋经过多年的精心谋划,为他的孙子铲除了所有障碍。
谁能料到,建文帝即位后竟将朱元璋的训诫置之不顾,最终为自己招致祸端?
朱元璋精心布局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出身于乞讨的帝王,他的一生堪称空前绝后。
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和非凡的智慧,是绝不可能在那个充满阴谋诡计的动荡时代登上帝位的。
然而,朱元璋虽一生戎马、战无不胜,却在晚年面临了一个难题。
朱元璋步入花甲之年后,逐渐感到身体状况日益衰退,因此他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儿子朱标身上。
他怎么也没料到,自己在六十五岁那年竟然遇到了一件让他难以接受的事情。
那年的八月,秋高气爽,朱元璋正为马皇后的十周年忌日做准备。
按理说,这件事应该由自己的嫡长子朱标来负责处理。
然而,太子从洛阳回到南京后便染上重病,如今正在东宫卧床养病,马皇后的祭奠事宜因此由朱元璋亲自处理。
在朱元璋忙于处理各种事务时,东宫忽然传来太子病逝的噩耗。
他在朱标的葬礼上悲痛欲绝,泪流满面,但最终依然无法改变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残酷现实。
处理完太子的丧事后,朱元璋立刻着手考虑继承人问题,毕竟自己年事已高,随时都有可能离开人世。
然而,朱元璋环视四周,立刻陷入了困境。
当年刚刚建立大明江山时,为了稳固朱家的军事力量,朱元璋便将自己的儿子们派往全国各地,以守护疆土和抵御敌人。
按照他的设想,长子朱标继承皇位镇守中原,而其他儿子则分封各地负责守护领土。
理想虽美好,现实却常显残酷。
如今朱标一去世,朱元璋发现自己身边竟然没有一个可以信赖托付的人了。
再加上自己派出去的几个儿子个个都不好惹,他们在军营里磨炼出一身狠劲,都是好斗争强的角色。
无论谁最终登上帝位,其他藩王肯定会被赶尽杀绝。
在他犹豫不决时,目光落在了年仅十五岁、正处青春年华、朝气蓬勃的皇孙朱允炆身上。
历史上曾有太子早逝,由皇太孙继承皇位的先例。
朱元璋名正言顺地封朱允炆为皇太孙,挥手决定将其培养为下一代储君。
朱元璋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一方面是为了明确向几个儿子表明态度,皇位绝不会传给你们,你们不要再争了。
其次,朱允炆因性格温和,不喜争斗,对权力的欲望也相对较弱,这一点尤其受到重视。
他自幼在京城长大,浑身透着一股书卷气,与自己的几个儿子整天好斗好战的性子截然不同。
当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时,曾在朝堂内外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由于朱标的正室常氏所生的长子朱雄英和第三子朱允熥,按照正常的继承规则,朱雄英年幼时去世后,理应由朱允熥被立为皇太孙。
如果我们翻阅历史,便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朱允熥的母亲常氏拥有广泛的人脉网络,因为她的父亲正是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
她的舅舅也颇有名气,是明朝的另一位名将蓝玉。
朱允熥的身份背景极为显赫,不仅有外祖父常家作为后盾,还有舅舅蓝玉的强力支持。
既然朱允熥拥有深厚的背景且出身正统,为何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朱允炆,而不是他?
朱元璋四张底牌
其实稍微一想就能明白答案——这是因为储君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
自从他登基称帝以来,为了防止权力落入他人之手,他将二十多个儿子全都派往边疆掌握实权。
朱元璋宁愿承受周朝和汉初分封制带来的弊端,也要将权力牢牢掌握在朱家手中。
他怎么会选择朱允熥这个被两大外戚势力夹击的人呢?
正如所料,朱允炆被立为下一代储君的第二年,朱元璋便发动了震动朝野的“蓝玉案”。
这是朱元璋首次向朱允炆展示何为帝王的雷霆手段。
他先暗中调查并搜集蓝玉集团的犯罪证据,随后通过锦衣卫的名义将其罪行揭发。
在蓝玉尚未反应过来时,迅速将其抓捕归案,随后再慢慢展开审问调查,并将其所有好友一并缉拿归案。
从文臣武将到皇亲国戚,再到蓝玉身边的各级将领,共计处死了超过一万五千人。
这次行刺,彻底断绝了朱允熥争夺帝位的可能,同时也为朱允炆的称帝之路清除了最后的障碍。
朱元璋在杀戮方面表现得雷厉风行,常常令整个城市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人人惶恐不安。
这些行动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秘密筹划,在付诸实施前保持沉默,一旦出手便雷霆万钧,毫不留给对手反击的余地。
遗憾的是,朱允炆只学到了祖父朱元璋这次精彩操作的表面功夫,而未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
尽管朱允炆未能学会其中的道理,但朱元璋此次的杀伐果断,成功震慑住了那些蠢蠢欲动的儿子们。
无论是北方的燕王朱棣,还是精通谋略的宁王朱权,他们都不再对立皇孙为储位发表任何意见。
直到朱元璋去世,他们始终安分守己地待在各自的封地,从未敢有任何违背之举。
八年光阴就这样流逝,直到洪武三十一年春天。
朱元璋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便将朱允炆召到身旁,询问他将来如何应对各地分封的藩王叔叔们。
朱允炆深知,这将是他即将面对的最大挑战。如今,祖父稳坐京城,无人敢公然反对自己。
然而,祖父一旦去世,那些掌握重兵的叔叔们怎会安分守己?
于是,他仔细思考后,对祖父朱元璋说道:“我要以德行抚慰他们的心灵,再通过礼法制度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朱元璋反问道:他们无视你的礼数,强行刁难于你吗?
朱允炆表示,他可以削减他们的封地,如果他们仍然不知悔改,就会撤销他们的职位。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又问:“要是他们不听从调遣,该怎么办?”
朱允炆故作痛苦地说道:“如果他们执意不悔,那也只能出兵讨伐了。”
朱允炆的应对之策让朱元璋感到,他多年来的悉心教导终于有所成效。
朱允炆所提到的这四张底牌,正是朱元璋多年来精心策划的成果。
朱元璋也深知分封制的弊端,若处理不当,势必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因此,这些年来,他始终在他几个儿子之间保持着权力的均衡,使他们彼此制约。
只要有一位藩王起了造反之心,其余几位必定会出兵加以制衡。
在这种平衡之下,朱允炆可以在他们之间周旋,利用政治手段,逐步削弱各大藩王的势力。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允炆在登基之后,却把这四张底牌全然弃置,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
建文帝一错再错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位登基。
在朱元璋葬礼这一重大事件上,朱允炆应当首先亮出他的底牌——遵循礼仪为先。
例如,积极发布诏令,召集各地藩王进京参加朱元璋的葬礼。
朱允炆或许是出于对这些藩王叔叔的忌惮,竟然下令禁止他们所有人入京。甚至在葬礼结束后,也不允许他们前来吊唁。
本应在先帝去世之际借机笼络人心,然而建文帝的举动却完全让所有藩王心灰意冷。
因此,第一张底牌立刻失去了效力,还未等其他藩王有所行动,建文帝就已主动与所有叔父对立起来。
原以为这一举措已经够糟糕了,没想到建文帝登基不到两个月,又搞出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操作。
堂弟朱有爋状告周王有谋反之意,建文帝不加思索,立即下令出兵,将周王朱橚抓捕归案,随后将其流放至云南。
尽管此次行动干净利落,对其他藩王产生了强大的震慑效果,但朱橚本身实力有限,加之他鲜少率军作战,在众多藩王中并没有显著的威望。
表面上像是在敲山震虎,实际上却是在打草惊蛇。
建文帝可能尝到了削藩带来的好处,也体会到了掌控他人生死的权力滋味,因此他开始更加频繁地制裁藩王。
他登基仅仅一年,就陆续废除了五位藩王的职位,其中湘王因无法忍受屈辱,选择了自尽。
此外,他还派遣部队,将燕王朱棣列为下一位打击的目标。
此时,建文帝的第二张和第三张底牌都未派上用场,他便直接亮出最后一张,决定出兵讨伐。
在朝内部分大臣的怂恿下,建文帝集结重兵,企图一举擒获燕王朱棣。
朱棣因多次削藩而深感痛苦,当他目睹了前面五位兄弟的悲惨下场后,决定起兵反叛。
之前燕王之所以一直不敢生出造反之心,是因为他的背后始终有宁王在监视。
宁王的封地位于大宁,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如果燕王骑兵南下,宁王势必会率领军队向南进攻燕王的北平。
然而,正巧在这个时候,宁王也遭遇了惩罚,不仅被剥夺了军权,还过着每日无所事事的生活。
燕王朱棣决定孤注一掷,他命令儿子朱高炽固守北平,而自己则亲率大军北上,进攻宁王。
由于宁王失去了权力,因此在朱棣进攻时几乎没有进行抵抗,便被迅速收服。
当宁王看到自己落得如此境地时,他决定接受朱棣提出的橄榄枝,计划推翻建文帝的统治。
燕王和宁王在当时都是实力最为强大的两位藩王。当这两位王者联合起来后,朵颜三卫全都心甘情愿地归顺于朱棣。
燕宁的两路大军迅速南下,势如破竹,直捣大明京都金陵。
建文帝见此情形,放火焚烧宫殿,随后下落不明。
结语
朱允炆,作为建文帝,原本手握一副好牌,但由于他的傲慢,最终亲手摧毁了祖父朱元璋精心策划的布局。
他急于削弱藩镇势力,迅速废弃了所有底牌。如果他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也许就不会早早地丧命。
因此,做任何事情时,都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千万不可急功近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9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