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夏季高温潮湿,许多人以为只有中暑、腹泻等问题,却忽略了暑湿对心脑血管的“隐形威胁”。陈敏剑主任提醒:暑湿困脾、痰瘀互结,可能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1
暑湿为何是心脑血管的“催化剂”?
中医认为,“暑多夹湿”,湿性黏滞,易阻滞气机。夏季人体阳气外浮,内里空虚,若湿邪趁机内侵,会引发以下连锁反应:
湿困脾胃→气血生化不足: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湿邪困脾会导致运化无力,血液生成减少,心脏供血不足。
痰湿壅塞→血瘀加重:湿聚成痰,痰瘀互结,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诱发心梗、脑梗。
暑热耗气→心阳不振:暑热耗伤元气,心脏搏动无力,易出现心慌、胸闷、血压波动。
⚠️高危信号:
头昏沉如裹,胸闷气短,午后加重
四肢困重,稍活动即心慌
舌苔厚腻、舌下络脉青紫(血瘀征象)
2
两类体质最易被暑湿“偷袭”
1. 阳虚血瘀型:怕冷+虚胖+心慌
这类人群看似“胖”,实则阳气不足,血液推动无力。暑湿外袭后,“内外湿夹击”,更易引发:
心绞痛:遇冷或潮湿天气加重
脑供血不足:头晕、记忆力下降
代谢紊乱:血脂、血糖升高
▶️陈主任古方:扶正活血方
组方思路:人参(大补元气)+ 三七(活血不伤正)+ 水蛭(破瘀通络)+ 补骨脂(温补肾阳)+ 法半夏(化痰湿)。
2. 血虚血瘀型:干燥+疲倦+面色异常
血虚者本就有“血不够用”的问题,暑湿再耗伤阴血,会导致:
血液黏稠:晨起头晕、午后嗜睡
血管痉挛:手脚麻木、一过性眼前发黑
皮肤预警:肌肤甲错(如鱼鳞皮)、面部三角区干燥或泛油
▶️陈主任古方:大补回血方
核心配伍:阿胶(补血滋阴)+ 三七(活血防滞)+ 当归(养血润燥)。此方补血而不滋腻,尤其适合夏季血虚兼湿者。
3
中医帮您辨别养生误区
夏季暑湿重,许多人为了预防心脑血管问题,会尝试各种“养生方法”,但有些做法不仅无效,还可能适得其反。以下是三个常见误区,看看你是否中招?
误区一:服用阿司匹林可活血化瘀
中医的血瘀 ≠ 西医的高血脂,轻度血瘀可能并未达到高血脂指标,盲目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如胃出血、脑出血)。
正确做法:血瘀体质(如舌下络脉青紫、面色晦暗)应先中医辨证,再决定是否需活血化瘀治疗,而非自行服药。
误区二:药酒可以化血瘀
药酒确有活血作用,但必须配伍得当。例如,加入丹参、川芎等活血药才有效,若仅用补肝肾的药物(如枸杞、熟地),反而可能滋腻碍胃,加重湿浊。
过量饮酒危害大:酒性湿热,夏季本就暑湿重,再饮酒易助湿生热,使血液更黏稠。
正确做法:若想用药酒调理,应在中医师指导下配制,且控制饮用量(每日不超过50ml)。
误区三:多喝水可稀释血液,降血脂
过量饮水反加重心脏负担:水液进入血管后,若心脏泵血功能不足(尤其阳虚、心衰者),会导致水湿内停,血行更缓,血脂反而沉积。
中医观点:“血不利则为水”,血瘀者常伴水湿停滞,盲目多饮可能加重水肿、头昏沉。
正确做法: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根据出汗量调整),可搭配荷叶、山楂、茯苓等利湿化瘀的茶饮。
专家提醒:
暑湿季节,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避免盲目“自我调理”。若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
阳虚血瘀(怕冷、心慌、舌淡紫)→ 可考虑扶正活血方(人参、三七、补骨脂等)。
血虚血瘀(皮肤干燥、乏力、舌淡)→ 适合大补回血方(阿胶、三七、当归等)。
(注:文中方剂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温馨提示:本文为健康科普,具体治疗需遵医嘱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03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