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国补退坡,连同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一起,让车企齐齐陷入是“保价格”还是“抢市场”的两难境地。一边是上游碳酸锂的价格走势一波三折,一边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加剧。在此消彼长的较量中,现实是不少车企加剧了销量与生存危机。
对于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说,IPO显得更加紧迫。车企竞争在快速加剧,上游的供应链与产能危机仍在继续。前不久,成都正恒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恒动力)深市创业板过会—暂时得到一丝喘息。
自1997年成立以来,正恒动力以工装模具开发、铸造和机加工工艺为基础,打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围绕发动机缸体的集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在成立超过25年的时间里,正恒动力已生产铸铁发动机缸体150余种,铸铝发动机缸体及壳体30余种,其他铝部件160余种,在传统内燃机机加工领域拥有一定的竞争力。
然而,如何在震荡中寻找确定性?可能是正恒动力接下来面临的重大挑战。
业绩持续增长难掩大客户依赖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2年期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正恒动力的发动机缸体产品销量持续增加,分别达到74.57万件、85.07万件及85.58万件;与此对应的是,公司营业收入从5.28亿元增长至7.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02%。归属公司的净利润则是从2093.95万元大幅增加至7816.72万。
不过相比于过去三年业绩持续增长的情况,正恒动力有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象就是对于大客户的依赖度较高。招股书数据显示,在报告期内,正恒动力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分别达到4.21亿元,4.23亿元、4.54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02%、77.83%、72.49%。虽然大客户销售占比有所下滑,但整体比例依然处在一个高位。
其中,长城汽车是正恒动力的第一大客户,报告期内销售金额达到1.5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高达21.36%。但最近一段时间,长城汽车在国内市场表现不佳,受到的冲击非常明显。无论是作为主力的哈弗系列车型,还是魏牌,在销量上相比于巅峰期均出现明显下滑。当下长城汽车正在旗下各个品牌车型中全面部署DHT混动技术,希望能够在销量上去比肩比亚迪的DM双模以及理想的增程式,在国内的混动市场上去攫取一杯羹。但如果DHT相关混动技术不能带给长城汽车销量上的实质性提升,那长城汽车的相关压力必然会传递给上游的零部件厂商,对正恒动力的业绩产生比较大的冲击。
新能源汽车业务占比较小
对于国内汽车产业链相关公司来说,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25.6%,而2023年这个渗透率大概率将突破30%。
但正恒动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建树相对有限。在报告期内,正恒动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收入分别为522.05万元、680.78万元、1905.93万元及4164.45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0.99%、1.25%、3.04%及5.87%。也就是说,即使是在2022年,正恒动力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的收入占整体收入比不足6%。
以正恒动力现有的产品结构来看,如果不进行重大的企业层面战略调整的话,其将更多以服务于混动车型为主。而混动车型更多是对燃油车型的替换,也就是说,在整体汽车市场销量大概率持平或者微增长以及电动车销量占比持续攀升的当下,混动+燃油车的整体市场份额大概率应该走低。而这些都将构成对正恒动力未来经营业绩的巨大挑战。
正恒动力在招股书中预测其在2023年至2025年期间,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销售收入有望达到2.71亿、4.61亿以及5.85亿。不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对于正恒动力的挑战不小,一方面,这样的销售目标意味着正恒动力需要在2023年在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同比增长高达551.93%,而且从2023年到2025年期间,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的销售收入需要保持在每年46.8%的增长速度。另外一方面,正恒动力的内燃机业务是否能够在新能源业务持续增长的当下依然可以维持先前的体量,也要打上一个不小的问号。如果新能源板块的增加只是将传统内燃机业务做了一个转移,对于企业整体意义并不会很大。
年降压力下,毛利率提升难度较大
不久前,网络上一份《保护中小汽车零配件实体企业刻不容缓——致长安汽车采购部申诉函》一时间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
对于正恒动力这样的供应商来说,主机厂长年的年降要求已经浮上了水面。尤其是在2023年,国内车企之间的价格战更趋白热化。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甚至是特斯拉这样强势的头部车企,纷纷祭出价格战的武器,似乎不降价就没有办法卖出新车。而主机厂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降价空间,首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去压榨上游“供应商”的利润,需要零部件供应商来和主机厂一起来承担相关的降价成本,为自己留出更大的单车毛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零部件供应商无法通过领先的技术来给自己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那在主机厂的压力下它们自身的毛利率就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在报告期内,正恒动力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1.37%、21.40%和21.50%,销售净利率分别为9.62%、9.67%和10.42%。此外还需要关注的是,正恒动力所在的发动机缸体领域,参与者众多,其市场占有率不到4%,只有3.97%。由于国内发动机市场竞争非常充分,正恒动力不要说提升自己的毛利率,在面对主机厂的年降要求时,恐怕都没有足够的底气来说不。
对于正恒动力来说,未来如果想要有更大的上涨空间或者给股民更多的想象空间,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进行转型。单纯的发动机缸体铸造领域,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技术含量,只能说掌握相关技术在现如今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在招股书中,我们没有发现正恒动力有战略层面转型的计划。
中国汽车行业在今后的五年左右时间里将进入一个深度的洗牌过程。而伴随整车厂洗牌过程进行的必然是零部件企业的洗牌。
整车企业如上文所说会在第一时间把相关的风险转嫁给上游的零部件企业,由于正恒动力这样的公司相对体量较小,在和主机厂的谈判中也没有太大的话语权。考虑到电动车份额的持续上升,正恒动力整体在国内的业务体量只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未来只有那些体量较大,规模优势比较明显,能够为主机厂提供更多性价比更高且质量更可靠的零部件公司会存活下来,至于其他零部件公司,即便是在全球销量最大的中国汽车市场上,依然会逐步被其他公司整合或者慢慢被边缘化,这个趋势不可逆转。
来源:万点研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6 19: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