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杨华:失衡的农村代际关系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01-12 12:54:00 来源:缘之心

杨华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先来看看扶沟某庄相隔20年的两则案例。

案例一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康家婆媳闹矛盾,媳妇上吊自杀。事由很简单:分家之后,婆媳仍同住一个院子,某日媳妇用了婆婆的扫帚扫地,婆婆有意见,于是两人吵了起来,儿子见状就将妻子给打了一顿,明显站在母亲一边,不让妻子跟母亲吵架。中饭后两人再度吵起来,婆婆一气之下出走。公公吓唬儿子说,你母亲出去跳井了,媳妇信以为真,就在家上吊自杀了。

案例二发生在2005年,李家30多岁的夫妇跟父母住在同一个宅子,媳妇嫌弃人,经常找小事闹矛盾,说他们不爱干净、头发肮脏,还常常将他们与人家的公婆比较。有次媳妇竟然扭扯婆婆的头发,将她往院子外撵,终把60多岁的两位老人赶到外地打工去了,两年未回家。庄里人依然很平常地跟这对儿子、媳妇来往,与他们“公事”(进行人情往来),似乎他们家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案例一是典型的因违背家族和村庄的道德伦理秩序而导致的“社区性死亡”:媳妇“逼死”了婆婆,自己也必须死。这个时候家族的内聚力还相当强烈,家族作为伦理和功能的认同单位在村庄生活中扮演着基础的角色。在这样的家族里,个人往往受到诸多的束缚和约束,不可能放肆自己的个性和利害;家族作为一个稳定的结构性力量,依然强有力地勾连着其成员,对他们的行为有道德性的制约作用和惩戒性功能,家族的每个成员都将“家庭”事务视为是家族的事务,是关切家族和家族中每个人的存在,以及维系对外形象的大事,而不仅仅是家庭的内部事务。一旦出现这种事情,家族内部就会兴起一股风暴,不仅在道德上予以强烈的舆论压力,而且在社会功能上也与其断绝来往,使其许多事办不成,例如建房不帮忙,其他事项上阻拦等。同时,村庄作为家族关系共同体,其他的家族对违背基础伦常的人也持同样的否定态度和立场,道德性越轨者既无法在家族内生活,也无法在村庄找到立足之地,只能“死亡”。所以说,这个案例中媳妇“逼死”婆婆而自杀,被村民认为是她的“命”,她必须如此行为,否则在村庄里也会过着无社会交往的生活,这个“命”是她个人无法完全把握和拿捏的。“命”的背后是家族与村庄的社会结构,个体把握自己命运的自主程度视这个社会结构的强弱而定,江西宗族性村落若老人因子辈不孝而自杀,“他们家五代人都抬不起头来”,而在家庭原子化程度高的荆门,子辈“马上就能抬起头来”。

案例二中,李姓家族如今不再是一个完整的认同与行动单位,其内部被分割为数个小亲族,以五至服为一个单元。小亲族对内除在红白喜事外,其他的合作互助相对较少,对外作为一个整体没有行动能力。人们不再把道德性越轨当成是大事,也不议论人家的事,小亲族以外没有人将此视为自己的家事,小亲族以内虽有些许风语,但不至于使人断了社会性的往来,村庄亦未有大的舆论风波。子辈不孝成了家庭内部的私事。村庄或家族社会结构的收缩、松散,尽管伦理纲常还存在,但已经没有了之前家族和村庄结构的硬性约束,摆脱了笼罩在个体头上的外在束缚。即缺少结构性的力量制约个体,命运往往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虐待父母的年轻儿子、媳妇并没有受到“命运注定”逻辑的束缚,不再感受“社区性死亡”的压力。这个时候,他们摆脱了命运的束缚,牢牢地掌控着自己的命运,一旦自己掌握命运,便可依照自己的行为逻辑和个性行事。

都是“道德性越轨”,两家媳妇“命”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在前一个时代人们更相信“命”的存在,对命运有更多的信仰、忌讳和期待,“儿子头上几重天”——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有实践的基础,所以“她的‘命’就是这样”;而到了现在,人们更多的不再追究“命”是什么,过去是“命”的东西,现在个体完全可以把握。现在的农民一提到道德性越轨者,头一句说的就是“不想管,不好管,也管不了”。不想管——之前有结构性的制约,都当成是自己的事,现在不再将此事视作自己的事,而是成了人家的闲事,当然不想也不愿再管;不好管——当事人认为此事只是自己的家庭里的事,无须外人插手,好管事者已经被“外化”,人家的家事当然不好管;管不了——村庄结构性因素的弱化与当事人自主性的增强,造成村庄对待道德性越轨者的放任状态。由于社会结构性因素的衰弱,人们无法约束越轨者,“命运”观念缺少了社会实践的基础,只要有一个越轨者的越轨行为不再受到惩处,不再遭受之前的“命运”信仰的恶果(活埋、自杀或者出走村庄),就会有更多的人挑战原有的地方性共识、规范和伦理,“命定”观念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

伴随着村庄结构性因素的消解,村庄道德性越轨者成功地逃脱了制裁和社会性压力,逃脱了“命定”的诅咒,但大的话语和大传统还没有立即消失,越轨者仍无法像其他人那样理直气壮的生活在村庄里,身上毕竟有“污点”,心理有芥蒂,与他人的交往仍有别扭和隔膜。越轨者就需要拓展新的交往圈子,也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村庄中不孝顺的儿媳妇、儿子之间交往比较密切,形成一个小圈子。在这个圈子中,道德性越轨者可以在传统的道德判断之外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为自己的行为确定合理性。而且随着圈子逐渐扩散,亚文化也随之产生:对孝道进行重新解释。

村庄社会结构的消解不仅直接产生了一大批道德性越轨者,还为道德性越轨者的结构化创造了条件,地方性共识的残留存则强化了他们结构化自我的必要性,道德性越轨者成为村庄的结构性越轨者。

越轨者与普通村民之间的社会纽带正在迅速松弛和瓦解,虽然地方性的共识、规范和伦理依然存在,但已无力对实际的越轨者给予相应的制裁,“共识”越来越成为空谷足音,不再能发出响彻天际的声量,越来越萎靡,越来越没有底气。“不好说”,“没法说”,“没标准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农民自己口中的话语最能表明其理想中的共识的实际遭遇。原有的共识不再强而有力,新的、多元的标准迅速填补进来,旧有的共识被打破,而新的共识则尚未形成,人们的价值标准处于混乱、混沌的状态。于是,人们因为对道德性越轨者缺少基本的、强有力的共识,无法形成暴风骤雨式的村庄舆论,亦不能在态度、行为上对越轨者达成一致,有的人故意远离越轨者,有的人则继续保持正常来往而置前人于不义。

越轨者在残留的共识和混乱的价值标准中寻求自保,为自己的行为重新定义和再解释构建起了自己的关联方式,形成稳定而有强吸纳能力的圈子。因此,道德性越轨者的圈子首先是为应对越轨后的社会性需求而“建立”的,人们在其中能为各自的行为开脱,有宣泄的渠道,找到合理、合法性,并能形成新的共识,达成新的一致。这些人经常到某一家串门、叙话、打牌、看电视,圈内人串门的几率和频度比普通村民之间的要大得多。当圈子稳固之后,人们就不仅仅是满足社会性的需要了,还在功能层面上有所拓展,比方平常的互助、帮忙、合伙等都在圈子内轮替,如两户人家合买一袋化肥,几户人家帮着摘棉花,一起外出打工等。当村庄一般的人情、互助淡化之后,越轨者的圈子就凸显出来,具有吸引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到越轨者圈子中来,越轨者慢慢构筑了一整套话语体系,与原有的共识相异成趣。支撑两套话语体系的是两套不同价值观。我们从这些家庭妇女相互之间的攀比可以看出其中的诡异:“要比老人为子女做了什么,而不是子女为老人做了什么。”这是一个代际之间权利义务的问题,之前的价值观是义务本位也即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强调的是子女在成年之后对父辈的义务,而越轨圈子的逻辑则是“老人为子女做了什么,子女能从老人那里索取什么”,这是权利本位的思想——老人没给儿子盖房子,就不应该对他好,把他赶出家门也是合乎道理的。越轨圈子从子辈对父辈的权利着手,建立自己的行为逻辑和话语体系,也因此使“老的没做什么,就不应该给他什么”逐渐成为新的共识。新的共识取代“老的养了你,你就必须养老的”的老共识,成为人们新的行为规范和代际之间的伦理范本。

这似乎是一种新的、更加强调均衡的代际关系,即一对一代际伦理。但这种伦理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子辈寻求代际关系的“指标性对等”,将权利、义务单方面“指标化”,肯定会将许多老人排除在赡养的行列之外,如父辈经典的义务“盖房子”,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为儿子尽这一责任的人家几乎得占上一半,那么大多数老人都会被新共识赶出家门口;二是“指标性对等”取代之前的“模糊性对等”,后者强调“生养—赡养”的模糊性和绝对性,父辈生养了子辈,子辈就得完成基本的赡养义务。指标性对等使得赡养的操作化越来越难,因为指标容易量化但无限多样,任何人都能以某个细小“指标”为由而拒绝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例如在儿子谈婚嫁时给女方的彩礼比某某家的少,致使儿子、媳妇在村庄里没有面子,年轻家庭以此拒绝善待老人。指标无定数,子辈可以找出任何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许多在调查者看来滑稽可笑,而在新的、形成中的共识中却是理所当然的,例如公婆长得丑、穿着不整洁,与父辈的生活习惯不同,话说不到一块,等等。可以设想的是,在这一整套新的权利本位和指标性对等的共识下,子辈可以找到任何一个指标来对付原有共识、规范和伦理中的养老义务,而老人在失去原有的道德支撑体系之后,没有了其他的救济渠道。

我们在李庄了解到,老人“看果树”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它的吊诡之处在于揭示了村庄不孝顺现象的悖论:“有也是没有,没有也是有。”儿子、媳妇将父母赶出家门,父母既不在庄头搭个棚,也不出去流浪,而是在自家的果园里搭个窝棚,说是“看果树”,其实园里可能只有三五棵果树。子辈将父辈驱逐是“有”不孝,父辈为儿子遮丑,不把这一行为揭露出来也就说明“没有”不孝。这是目前农村代际关系指标性对等的鲜明写照,父辈尚对子辈负有建房、娶媳妇以及维护名誉的义务,还将这些视为是他们的“命”,是无法规避的,而子辈却寻找到其他父辈未完成的指标而不把赡养当作基本的义务。

指标性对等可能是我国农村代际关系变化的一个终极环节。当子辈不断寻求权利义务的单方面指标化,父辈也不再将某些传统义务视为他们的“命”,而是被迫将自己的行为指标化,即量化自己的义务,并简化某些义务,如将儿子培育到18岁后,就放弃为他盖房子、娶媳妇,也不再为儿子的家庭解忧劳心,而是将剩余的精力用于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代际关系从此彻底指标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12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文化,就与形形色色的商业动机划清了界限。节目自身的道德性高了,自然不仅在潜移默化舞台上下的人们,同时也在教化社会,其功德可谓无量。
2024-04-07 00:17:00
...发新精彩。同样,在黔东南州榕江县忠诚镇高王村,村民杨华高5年前返乡创业,成立榕江县富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200亩百香果,因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精心管理,百香果果香浓郁、甜入
2024-11-13 06:14:00
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钱坤:平台要尊重用户的数据人格权和财产权
...权的侵害,无论这种侵害具有怎样的形态,人权所提出的道德性的要求是不变的;三是从数字人权的规范转化上来看,数字人权需要经过规范转化才可以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定权利。近年来宪法学
2023-08-28 11:10:00
...东省政协召开月度协商会,围绕“推动建设‘一老一小’代际融合社区”协商议政。 会上,临沂市政协委员赵洁建议,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代际融合价值理念。鼓励引导各地立足实际,借鉴国内外
2025-06-17 00:33:00
扬“四知”文化 聚发展动能
...部领航,以文化立村兴村——扬“四知”文化聚发展动能杨华容(右)在四知文化馆内讲解“四知”文化。本报记者 林双伟摄文化的力量能给一座小山村带来怎样的改变?闽侯小箬乡福田村的实践
2023-12-14 08:04:00
近期,中宣部、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简称《纲要》),推动职业道德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由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副校长郭素森教授领衔的职业伦理教育研究团队自
2025-07-18 12:39:00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长江评论让社会主义道德的阳光洒满人间□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20日,十位武汉市道德模范身披红绶带走上领奖台,接受一座城市的崇高礼遇。英雄的城市,由千千万英雄的人民
2023-12-21 05:46:00
浅析宋朝家训道德教育对于民生的影响
...一个重要体现。二是宋朝家训道德教育思想中所体现出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在宋朝家训道德教育思想中,儒家传统的纲常伦理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际需求相统一,体现出了鲜明的道德性与社
2023-04-28 11:28:00
作者 | 文光这些年不时会爆出大学老师性道德失范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相关的大学老师往往采取各种手段骚扰诸多女学生,或者采取非正常手段连哄带骗与学生谈恋爱。在诸多案例中,当事人每
2025-02-28 13:54: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近日,“雨花英烈与革命文化”学术交流会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举行,全国多地相关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如何讲好雨花英烈故事建言献策
2025-10-22 07:46: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实验室档案】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牵头,于2023年3月获科技部批复重组建设
2025-10-22 07:46:00
金川花苑社区“一个支部帮扶一名困难学生”活动持续进行16年温暖接力,爱心“账本”写满希望□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婷婷通讯员秘璐瑶10元
2025-10-22 07:46: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于志兵在江宁泉水社区,一间名叫“善邻”的共益空间,正用香气与善意“圈粉”邻里。推开门,面包香与咖啡香扑面而来
2025-10-22 07:47:00
古雄街道助残服务“双管齐下”,既解燃眉之急更授自立之技——为“小美们”添上“翱翔的翅膀”□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于洁尘通讯员吴贵龙“给奶奶
2025-10-22 07:48:00
秋招进南邮
近日,“就”在金秋 “职”达未来——江苏省2026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月暨南邮2026届秋季专场招聘会在南邮仙林校区举行
2025-10-22 07:47:00
世界VR产业大会“VR+低空经济专题对接会”举行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左阳天)2025年以来,随着新质生产力培育加速推进,低空经济作为融合前沿技术、辐射多领域的新型经济形态
2025-10-22 06:26:00
诗意满乡村,声韵润民心——德州天衢新区抬头寺镇开展“我的诗歌我的声”朗诵会活动
鲁网10月21日讯(记者 逯广宇 实习记者 李安琦 通讯员 杨帅)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
2025-10-21 15:45:00
济南大学举办《智能蜕变》新书发布会
鲁网10月21日讯10月18日,济南大学77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智能蜕变》新书发布会举行。著名数智化转型与智能经济专家张晓峰
2025-10-21 15:46:00
鲁网10月21日讯近日,农行邹城孟子湖支行接到残疾人客户张先生的紧急求助。因行动不便,张先生无法亲自前往网点办理银行卡密码挂失重置业务
2025-10-21 15:47:00
暖心!农行蒙阴县支行员工及时帮助走失男童找到家人
鲁网10月21日讯近日,中国农业银行蒙阴县支行上演了一幕暖心场景。网点主任在送别客户后,发现一名五六岁的小男孩独自在门口徘徊
2025-10-21 15:47:00
29岁男子南太行失联已15天 事发地镇政府:几处可疑地点已排除,目前还在搜救
大皖新闻讯 10月7日,河南商丘一29岁男子饶某某驾车抵达河南辉县市上八里镇上午峪村,将车停在农家乐门外后,独自进入南太行山
2025-10-21 15:48:00
鲁网10月21日讯“真没想到,在银行遇到急事,工作人员如此尽心,实在太让人感动了!”9月28日上午,市民刘女士在农行邹城东滩支行
2025-10-21 15:50:00
鲁网10月21日讯近日,一名男性客户焦急地来到农行邹城东城支行网点,反映其妻子的医保账户资金“不翼而飞”,迫切希望查询资金去向
2025-10-21 15:51: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文璇10月20日下午,山东省政协召开月度协商会,围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协商议政。省政协委员
2025-10-21 15: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