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元璋为什么放弃了吴朝改建明朝?仅仅是出于对他的歉意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08 11:21:00 来源:戏说三国

刘邦建立的王朝为什么叫汉朝,因为他当年曾经被封为汉王并最终以此身份登上帝位。司马炎建立的王朝为什么叫晋朝,因为他当年继承其父爵位成为晋王并最终以此身份登上帝位。杨坚建立的王朝为什么叫隋朝,因为他当年继承父亲爵位成为隋国公,进而被封为隋王,并最终以此身份登上帝位。李渊建立的王朝为什么叫唐朝,因为他当年继承父亲爵位成为唐国公,进而被封为唐王,并最终以此身份登上帝位。赵匡胤建立的王朝为什么叫宋朝,因为他称帝前的职位是归德军节度使兼检校太尉,而归德军驻地在宋州。以此类推,朱元璋建立的王朝应该叫吴朝,因为他曾经被封为吴国公,进而自立为吴王,并最终以此身份登上帝位。

朱元璋为什么放弃了吴朝改建明朝?仅仅是出于对他的歉意吗?

但是,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在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帝时,放弃了吴朝的名号,而是将国号定为明,他做出如此选择原因何在呢?公元1359年,朱元璋已经控制了江东、浙西的广大地域,即现在的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浙江西部和江苏西南部,这些地方历史上都属于吴地的范围,因此,朱元璋在这一年被他所属的小明王政权封为吴国公。此后,朱元璋继续执行谋士朱升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韬光养晦,增强实力。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打败他的最强对手陈友谅,攻占了江西大部和湖北东南部,统治地域和军事实力都已今非昔比。第二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大封文武群臣,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小朝廷。有趣的是,就在上一年,即公元1363年,朱元璋东面的割据者张士诚已经自立为吴王了,张士诚当时占据着江苏大部和浙江东北部,这些地方历史上也属吴地,所以他选择了吴作为国号。

朱元璋为什么放弃了吴朝改建明朝?仅仅是出于对他的歉意吗?

为了区分朱元璋的吴王国和张士诚的吴王国,人们将张士诚的政权称为东吴,将朱元璋的政权称为西吴。当年张士诚自称吴王的消息传到朱元璋耳中时,老朱肯定恨得牙根疼——我朱元璋是名正言顺的吴国公,你张士诚凭什么在我隔壁称吴王呀?吃了我的早晚得给我吐出来,等我灭掉了陈友谅的汉国再来收拾你这个假吴国,到时候你才知道太岁头上动土会有什么结果!当时,除了大都的元政权外,还有小明王韩林儿的宋,陈友谅儿子陈理的汉,张士诚的吴,明玉珍的夏和巴匝拉瓦尔密的梁。执行“缓称王”策略的朱元璋,彼时名义上是小明王手下的吴国公,对张士诚自称吴王虽然万分痛恨,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把仇恨暂且压在肚子里。

朱元璋为什么放弃了吴朝改建明朝?仅仅是出于对他的歉意吗?

公元1364年,朱元璋派出的大军包围了新汉王陈理占据的武昌城,陈理打着白旗出城投降,汉国寿终正寝;第二年,朱元璋派廖永忠恭迎小明王韩林儿进入应天,却暗中命令前者将后者沉于瓜步江中,韩宋政权至此尘埃落定;公元1367年,朱元璋攻破张士诚的都城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东吴政权土崩瓦解。

朱元璋为什么放弃了吴朝改建明朝?仅仅是出于对他的歉意吗?

小明王韩林儿死后,朱元璋于第二年(即1367年)开始时放弃了韩林儿的龙凤年号,但他并没有宣布新年号,而是将这一年称为“吴元年”,即吴政权的第一年,而实际上他已经做了三年的吴王了。这是一个非常奇怪又相当有趣的现象,好像暗示着朱元璋已经为正式改元建立新朝做好了准备。端掉张士诚的东吴国之后,朱元璋就国号和年号陷入了沉思——当初和张士诚一样选择吴作为国号,是为了发扬光大吴国公这个爵位,更是为了“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而今张士诚的东吴政权已经垮台,还有必要守着到死仍是个孩子的韩林儿封给我的这个吴字不放吗?再者,韩林儿背后的韩宋政权也不是一个正统政权呀!

朱元璋为什么放弃了吴朝改建明朝?仅仅是出于对他的歉意吗?

朱元璋思考的结果是放弃旧国号吴,选择一个新国号,他最终将国号定为大明,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为了对惨死的韩林儿表示歉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8 12: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徐达在明朝时什么地位
徐达是明朝开国武将之首,深得朱元璋信任与喜爱,击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推翻元朝,横扫北元,为明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巨大功劳。朱元璋晚年猜忌功臣,大肆屠杀文臣武将,但徐达成功躲过朱元
2023-06-06 15:24:00
唐王李渊建立唐朝,吴王朱元璋为何不建立吴朝?
...前的“王号”当作自己的“国号”。如果照此情况类推,朱元璋曾经被封为“吴国公”,同时还自立为“吴王”,那为什么建立的朝代叫“明朝”而不是“吴朝”呢?明太祖首先咱们来聊一聊朱元璋
2023-01-14 12:45:00
明朝的首任尚书是谁?
...建等具体事务,最高长官为六部尚书。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从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六部尚书在自身所处的年代算得上是绝
2023-08-02 16:45:00
建立明朝前明太祖朱元璋有着怎样的经历
朱元璋,即明太祖,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后因灾变入皇觉寺为僧,25岁(1352年)时,参加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他先后击败了众
2024-06-24 16:32:00
朱元璋称帝前已称吴王,为何最终定国号为明?
朱元璋在渡江攻占应天(今南京)之后,正式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为了稳固自身的势力,而缓解元廷与其他义军势力对自己的敌视,朱元璋在建国方略上采纳了谋臣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
2023-02-11 19:52:00
盘踞四川的大夏国,为何无力对抗朱元璋
...的过程中,控制天府之国的明玉珍,为何无力与陈友谅、朱元璋争霸天下呢?首先,我们聊聊元朝末期的复杂局面。1351年,元朝爆发了规模浩大的红巾军起义,江南、湖广、两淮、河南、山东
2024-04-19 10:39:00
张士诚起义的历史故事
...家的港。”张家港由此得名。元至正26年(1366年)9月,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
2022-12-14 23:17:00
简介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
2024-06-24 16:04:00
...非没有儿子接班才会直接选择孙子。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偏偏不信这个邪,偏偏要让孙子来接班。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刚刚从陕西考察回来的朱标因风寒病逝,年仅36岁。朱元
2023-02-04 12:1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
五马祠街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五马祠街了解到,五马祠街因明代孔尚经的家祠“五马祠”而得名
2025-09-16 16:17:00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秋上太行,登临揽胜!平生快意,逸兴遄飞!蒙曼邀您上太行!
2025-09-16 21:12: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